APP下载

双面英伦

2015-03-16童地轴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5年5期
关键词:庄园伦敦英国

文/童地轴 编辑/吴冠宇

双面英伦

文/童地轴 编辑/吴冠宇

伦敦特拉法加广场。 摄影/许英龙

泰晤士河沿线景点示意图。 绘图/陈晔

德国人住在德国,罗马人住在罗马,土耳其人住在土耳其,而英国人则住在自己的家。

伦敦的下午需要一杯茶

一座古老的建筑的旁边也许就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树,仿佛城市的记忆就呈现在你面前。

诗人塞谬尔·约翰逊说:“如果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生活。”虽然略显夸张,但足以说明伦敦的巨大魅力。对我这样一个只凭借书本和影视资料了解异域风情的普通人来说,伦敦素来就是狄更斯或者柯南·道尔笔下的那个城市,永远都是伍尔芙笔下大雾笼罩的码头,是随着大本钟滴滴答答流淌出的人们眼角眉梢间的眷恋,是圣保罗大教堂千年约定的钟声。

在伦敦漫步,不几步就会有广场和公园。公园绿地到处点缀着灌木丛,参天古树下清澈见底的小河蜿蜒流淌。野鸭在水面上,惬意地享受着水波的清凉,留下道道波澜。灰色的松鼠在草地上蹦来跳去,天鹅和各种小鸟懒洋洋地落在草地上晒着太阳。垂柳刚刚抽芽,枝上冒出星点嫩绿;浅粉色的樱花随风飘落,满地芬芳;芳草和各种植物正从土壤中伸展出来,从人工培植的药用植物到野生的石楠,都独具特色。

伦敦这座城市,根据环境质量的城市品牌指数,位于215个测评城市中的第13位。一位英国朋友告诉我,“在伦敦周围,政府建设了2400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保护圈,城市绿地覆盖率达40%,人均绿地面积达30平方米。”圣詹姆斯公园令人赞叹的花坛植满了球茎及幼苗,而且每季更换;春天时,水仙花和番红花在海德公园盛开,引人注目;位于摄政公园内玛丽女王的花园是伦敦最美的玫瑰园;在园艺史博物馆,一座建于17世纪的小型花园里争芳斗艳……

一座古老的建筑的旁边也许就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树,仿佛城市的记忆就呈现在你面前。有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是厚重的,有底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伦敦的一景。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成片成片的大树,几十年、几百年,依然参天而立,路会绕着树而修,房会避开树而建,随处都是满眼的绿色。春日阳光下,休闲的人们有的拿着本书躺在公园长椅上阅读,有的坐在泰晤士河边晒太阳,更有一对对恋人旁若无人地拥抱热吻,老人、孩子、男人、女人,几乎全城的人都在品味下午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幸福的笑容,那种惬意的闲适和懒散,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伯明翰的英国范儿。 摄影/许英龙

这种天人合一的氛围对只是路过它的人也会产生气场,使你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脚步轻轻地,动作缓缓地,优雅地与这城市融合在一起。

午后冷雨溟蒙,散步回家换上拖鞋,披件旧外套,蜷进书斋的软椅里等喝下午茶——满架好书、几幅图画、一管烟斗、三两知己……

在伦敦,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视野开阔而辽远,空气透明度非常好,若是站在高处,能看得很远很远,“雾都”的称呼好像和它一点关系都没有。白天的伦敦,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马路大都只是双向四车道,没有高架桥也几乎看不到立交,车辆有序地行驶在并不宽阔的马路上,没有一声喇叭鸣响,也不见拥堵。好像英国人总不会忙乱、急躁,一切都显得悠然从容,即便是在繁华的闹市区,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依然是恬淡幽静的场景,丝毫不会感觉到眼花缭乱、心烦意躁。

若是在夜晚行走在伦敦的某个街区,多维的视觉和嗅觉给人一股清新和静谧的感觉,让人仿佛是漫步在某个小镇,甚至是某个小村庄。月亮就在头顶上空清晰地悬挂着,幽蓝的天空如海一般明亮和透彻,泼洒得全身温润而清澈,使人异常精神,步履轻盈。记得有位西方作家这样描写月亮,“如果你唱歌,歌声会传到乡下;甚至你发出低低的叹息,悲伤的语调也会惊醒睡梦中的人们。如果你唱首摇篮曲,它的魔力将使整个无眠之城进入梦乡。”如果来过伦敦,看过伦敦的夜晚,一定会认为这里写的就是伦敦的月亮。

在伦敦逛街,你会发现商店或者酒吧外面,都放有一些小桌子和椅子,人们随时可以吃些点心,喝啤酒,品茶,看看报纸,或者坐着闲聊。“茶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每天上、下午两顿茶点是人权的甜品。”每每看到一群群聚集在街头品尝下午茶的人们,我就会想起董桥先生描写的“午后冷雨溟蒙,散步回家换上拖鞋,披件旧外套,蜷进书斋的软椅里等喝下午茶——满架好书、几幅图画、一管烟斗、三两知己……”。伦敦的每一个下午都是这样从容安静,人们在这宁静的下午呷着香醇馥郁的红茶,不知不觉沉浸在幽雅的情趣之中,阵阵温馨和暖意肆意地飘洒开来。

人们在街头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广场上或者街道旁随时都可能走过一支游行的队伍。我就遇到一队上百号深色皮肤的人群,手拿标语,边走边呼喊口号。游行的人群有秩序地排列成一条长队,队伍前方有警察领路,后面也有警察跟随。行走在伦敦街头,每天都能遇见一队队为各类问题而游行的人群,而这些人都不是英国人,关注的问题也基本不是英国国内的问题。路边喝茶的人对游行的队伍仿佛视而不见,没有任何人去围观,依旧悠然地品尝着他们的茗香。

英国朋友说,他们的上午属于办公室,下午属于户外,晚上属于家里、歌剧院和酒吧。伦敦的下午,是喝茶的下午,没有下午茶的日子,不是英国的日子。听到一则好消息或者坏消息,人们坐下来,需要一杯茶;商讨下个月去何处旅行,需要一杯茶;谈婚论嫁,需要一杯茶;考虑分手离婚,需要一杯茶;下雨时,需要一杯茶;忙中偷闲,需要一杯茶;无所事事,那更要来一杯茶。

灵魂在那乡村庄园

英国的一栋房子可能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房子就是故事和岁月累积的载体,有的城市可能没有一栋现代建筑,但是有千百个讲述不完的故事和传说。

如果你问英国人,真正的英国人怎么生活?他们的回答一定是——住在乡下,一杯接一杯地喝茶。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

说到英国乡村生活,通常会想到亨利·斯坦利·贝内特在《英国庄园生活》中所描绘的中世纪乡村生活的模式:“绝大多数农舍内,人们正在醒来,不久出现在门口,抬头看看天,接着开始简单的早餐,吃一块面包,喝一口啤酒,然后再次出门,从草棚里取出镰刀和钉耙,开始走上街道。几分钟后,邻居之间的大声闲聊和相互问候打破了沉静。不久,他们就路过教堂,来到敞开的田野。”或是莎士比亚笔下“古朴的民居、蜿蜒的小路、憨厚的乡民、绿茵茵的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

文中描绘的景象,在今天的海斯洛普依然如故,仿佛几百年来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从牛津出来的那天,我们有幸被安排住宿在了海斯洛普公园(Heythrop Park),体验一次真正的英国人生活。

英国,里士满(Richmond)。 摄影/许英龙

这是一座根据古老庄园改建而成的乡间别墅。在绿树环抱中,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草地。走过一块小小的蓝色标识牌“海斯洛普酒店”,我们便进入一栋城堡一样的巴洛克式建筑。步入大厅,我不禁“WOW”一声。大厅几乎看不见人,十分寂静,高高的天花顶装饰着各式图案,四周的墙壁上有许许多多的人物雕塑,让人感觉居住在这里是一种奢华。此刻,我仿佛是一个穿越历史时空的幽灵游荡在此。登记入住后,沿着长长的室内走廊寻找自己的房间,走廊的转弯处到处都是门,如果不慎走错,有可能就此迷路。我一个人顺着回廊前行,也不知拐了几道弯才找到房间。

稍事休息,我拿出刚才前台服务人员给我的一份资料,洋洋洒洒的几张纸详细地叙述了海斯洛普的前世今生。资料告知这座庄园建于1707年至1710年之间,由一个名叫查尔斯·塔尔博特的人于1697在海斯洛普买下了一块庄园,并委托设计师托马斯·阿切尔来设计一栋罗马建筑风格的房子。被称为“绅士建筑师”的阿切尔曾参加布莱尼姆宫的设计,负责许多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设计。现在看来,这座巴洛克式的庄园依然有着布莱尼姆宫的影子。

1831年,一场不幸的大火将房子烧得只留下石墙和一些内部的砖墙,这片庄园被一个名叫托马斯·布来赛的铁路承包商买下,并于1871年开始重建。据说,海斯洛普巴洛克式门面的设计灵感是来自卢浮宫。今天看到的所有内部结构以及精心设计的石膏天花板、镶板和各种各样的壁炉,充分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巴洛克风格的特点。豪华的装饰炫耀着布来赛家族的财富,每个房间的天花板和壁炉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天花板甚至是镀金的,壁炉的四周全是用稀有大理石包围,上面嵌着上等的花布面板和精致木雕。

三百年来,历经无数次周折后,一家叫Firoka的公司在2000年春天买下了占地450亩的海斯洛普,目的是建立一座英国一流的豪华酒店、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有了对这个拥有300年历史的庄园的初步了解,晚饭后,我在这里悠然徜徉。看着这栋在落日余晖映衬下的巴洛克式建筑,不禁想起大学时老师在讲述英国历史时说,英国的一栋房子可能就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房子就是故事和岁月累积的载体,有的城市可能没有一栋现代建筑,但是有千百个讲述不完的故事和传说。当时不能理解,因为在当代中国,几乎看不出30年前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更别说几百上千年了,人们对中国上海市容的青睐大多来自上海外滩和南京路上那些200年前的万国建筑群。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早年读英国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的“庄园情结”给了我最初的关于庄园的表象认识。庄园在他们笔下是一段爱情故事开始的地点,是家族博弈的棋盘,是谜案发生的背景,所有的故事都在这里拉开帷幕。简·奥斯汀通过《傲慢与偏见》的彭伯里庄园向读者真实刻画了乡村庄园生活的一幅幅场景:聊天,跳舞,喝茶,会客,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在富有浓郁古典气息的庄园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柯南·道尔笔下,福尔摩斯在格兰其庄园、巴斯克维尔庄园中大显身手,破获一起起谜案。还有,《唐顿庄园》在撩拨了英国贵族文化的衬裙之后,将最原始的细节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在茶余饭后能体会到,真正的贵族不是生活方式上细枝末节的奢华,而是沉稳的性格及守护传统的责任。

其实,一直以来,不只是浪漫和幸福飘洒在古朴典雅的庄园,痛苦和绝望同时也在破旧的残垣断壁里孽生。人与人的差异,人性与人性的相悖在庄园里缠绵纠结千百年。

这些日子走过了一座座古老城市和乡村,看过留有岁月痕迹的建筑,盘满青藤的围墙,庭院深深的私家花园,不论是街灯闪烁的伦敦城还是眼前的农庄和古堡,都在述说英国人严谨庄重、温文尔雅的风范与他们曾经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是辅车相依的。

走回房间,我听到门前的厅堂内响起了《春之声圆舞曲》。在庄园里沐浴着星光和音乐,历史在眼前飘浮,内心确实荡漾,切身体会了林语堂先生的那句话,“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

“英国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国。”这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千百年来,都是这样。在英国,乡村绝不只是逃避喧嚣的休假地,也不仅是更为舒适的居所,更是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载体。是的,对于一位真正的英国绅士来说,他的灵魂不在伦敦,不在牛津,不在他处,而是在乡下。在有着“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古拙威严的城堡、雕像,时隐时现的丛林绿篱”和“用花草精心装饰的乡间小屋”的乡下,一杯接一杯地喝茶,或许还会在某个阴霾的清晨,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跨过起伏的山丘,在清晨的薄雾中走向心爱女子的家,对她说一句“我爱你”。

伦敦,桥上远望的小孩。 摄影/许英龙

温莎,一人一船,悠游自在。 摄影/许英龙

伦敦的闲适生活。 摄影/许英龙

温莎城堡。 摄影/许英龙

猜你喜欢

庄园伦敦英国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慢屋·青麦庄园
英国的环保
土豚庄园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英国圣诞节
动物庄园
伦敦畅游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