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水之下是荒原

2015-05-24编辑罗婧奇

中国三峡 2015年5期
关键词:潮水静默荒原

文/周 晗 编辑/罗婧奇

蒋杭艳常行走在海边。海是她最爱的主题。与海相伴的人身上充满着情感甚至戏剧性。在海边,会有什么东西从久远的梦境中苏醒过来。

没有什么比海边离大海更远。潮水之下,那是荒原。潮水退却,海才袒露出来。

面对海,视线也要像幽深无底的海。稳定、平衡,才是表达的巅峰。

太多浮华的风光和粉饰的民俗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这个时代,虚拟盛行,沉于幻象。物质的高峰,映衬的是精神的低谷。从命若游丝的风景摄影移步到景观再现,这是种觉醒。她拍摄的景观就是她看到的,不用构成,不用通常的美。冷的景观是深富疼痛感的内心幽曲,并且因隐晦而深重。

当我们将自然景观当成审美对象,而非把它当作人类的生活空间,风景就成为死的遗产。苏珊·桑塔格说:“照片在耗尽我们的思考空间。”观看先于语言,当景观简化成影像,意味深长的细节之流也便给强行捕获,这就陷入了富有欺骗性的影像阴谋。景观再现即人文空间的重现。人文空间不仅是审美空间,更是栖居之地,是对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人文诗学的深入体察。这些客观景物和社会人物介入的画面,暗含过去与未来的密码和谶言。

摄影应该回到它更为本质的工具意义。它是思想的外化物,是介入时代的媒介。当回到这一原点,摄影比拼的不再是技巧,而是摄影者的语言和观念。如是,它就不再是缩微的、放大的、裁剪的、修饰的、篡改的摄影,是时间消失的摄影,有深意的、大象的摄影。

《潮水之上的牧场》中的影像,同作者的拍摄状态一样,静默,持久,会意。细微又静默,中国一直有这么沉静的观看传统。与这个喧哗与骚动的时代对峙,把“我”的情感与观念付之一炬地与现实剧烈缠斗。摄影是伦理上的选择。

在牧场般的海滩上,我甚至感觉是无人存在或人以侵入者的方式存在。空旷而寂寞的场景,在阐述着人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是寻常的生活景象,但正因为这种熟视无睹,在作为影像被凝视时,时间被空间化,在交互感应中漫溢出被轻慢的深重。这样的凝视,既是对人的外在生存空间和境遇的体察,又是对观看者自身经验与记忆填补。

失去实勘性的浪游者,摄下心想而得的影像,但按快门的你,是被关在门外的。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之途》中忧虑,摄影会将世界置入对象化。回到人,回到人所栖居之地,却是最远的距离。你真的在场吗?

猜你喜欢

潮水静默荒原
世界不静默
预备,出发!
潮水的秘密
关于《红楼梦》《荒原》神话叙事的比较研究
以沉睡的姿态 行静默的叛乱
爱在发生时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静与净
难忘雪漫荒原夜
潮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