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羊城出发的“草根”骑行者
2015-03-16崔钰婷
崔钰婷
一架相机,一辆公路车,一群朋友。从广州出发,去伦敦看奥运,去仁川看亚运。回来后继续骑行,唱歌,跳舞。这样的生活描述的正是今年已经68岁的郭道宁老先生。在他的照片中,有许多与各国朋友的合影。高瘦笔直的身板,带着火红灿烂的骑行帽,总喜欢在照相时竖起自己的大拇指。作为一名“东山大少”,他看着广州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自行车道在这变化中慢慢消逝又慢慢出现。他倡导建设绿道的同时,又在身体力行地用骑行的方式促进文化交流。
伦敦奥运会开赛之前,郭老先生通过了《广州日报》与齐天下联合举办的“骑车去伦敦看奥运”的活动选拔。从罗马出发,开始了总行程为3000公里的骑行旅程。平均每天负重25公斤行李,骑行100公里,恰巧又赶上当地百年不遇的干旱天气,对于任何一个骑行者来说都是极为艰巨的挑战。在骑行的道路上,暴晒,枯燥,定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此次参与活动的队员们并没有张扬绚丽的宣传背景,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有三分之一的旅程都是扎营,而面包饼干也成了旅行中的家常便饭。十五人的骑行队伍,在如此严峻的考验下,最终到达米兰时就只剩下了六个人,这其中就包括了郭道宁老先生。由于自费,曾有队员认为这样的骑行活动定会在当地获得不少的捐助与馈赠。而郭老一直反对“过度穷游”,反对“投机或是虚报行程数”这样的行为。为此,他在队伍中呼吁大家作为中国的草根,虽然没有各种背景,但人格与国格还是需要树立的。而他自己也正是用这种真实、吃苦、独立、分担的做法为队友们做出了榜样。真实的途中便会享受到真实的快乐。途中他们遇到了欢呼中国人的百岁老农,已经骑行了12个国家的老年骑行者,还有非常热心欢迎他们的大学生沙发客们……这些异国的朋友们在敬佩这一队即将骑行3000公里且年龄跨度如此大的中国骑行队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中国人健康环保的新认识。热情的大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中国的骑行者们。青春此刻便不分国界,不分年龄地在这丰盛的国际宴会上绽放。各色人种的人们在这月光下,享受着一份来自五湖四海欢聚的快乐。
到达伦敦唐人街时,当地华人正在举办奥运活动,唯一一个华人奥运火炬手出席活动。当听闻郭老先生一队从罗马骑行而来时,不禁为他们的毅力所感动。两人的合影,并不只是两个中国人在他乡的邂逅,也是中国奥运精神的邂逅。此后,郭老先生一行人受到了海外各种媒体的采访。郭老先生谈及此事时说:“通过媒体,我们想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人也讲绿色环保,健康出行。不但你们有,我们中国人也有。我们就是让外国人看到我们这么一个绿色环保健康的形象。其次,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挑战。在这之前,我们从未想过自己可以长时间这么高强度的骑行。” 郭老先生总喜以“草根”自居。西欧之行,扎营的地址有时也成为了难事。有一次,全队刚刚扎好营准备结束一天疲惫之时,却被当地安保人员劝说离去。这时遇到了一个当地华人,听闻此事后,便将郭老先生等人的事情报告给了温州商会。郭老先生至今还记着和这个华人的谈话:“你们是草根的,我们是民间的,我们都是中国人,有困难一定是要互相帮助的。”从此,这3000公里的路程中,每到大城市,便有了当地华人的热情接待。到达米兰后,应当地华人邀请,他们在当地最大的华人宴会厅享受了晚宴。而这一次,晚宴是带来五湖四海的中国人的欢乐。
郭老先生一队的骑行之旅,不仅展现了中国的草根形象,也在交流中很好地传播了文化,促进了交流。在意大利他利用他的骑行者身份与他的健谈吸引了大批外国学生。他们交流功夫,骑行,婚礼,这其实就是一种草根对草根,不需要媒体参与的真实有效的平等的文化交流。在韩国骑行中,汉拿山一次扎营偶然的邂逅,一次短暂的骑行交流,让这里的韩国友人对六旬的骑行者万分佩服,反复说:“你比我父亲的年纪还要大,太厉害了。”并亲自为其送上自己的泡面作为晚饭。这时的夜光下,虽手捧一杯简单的泡面,却是两国人民最真挚的交谈与沟通。每当回忆起途经江陵的“端午祭”时,郭老便会讲道:“中国文化在传播时,缺乏了对文化的包装。而此次我们的骑行活动就要包装自己,成为中国骑行者的新形象。”也因此,他们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与仁川亚组委主席金秀荣的接见并合影,将中国的绿色形象又一次地带到了世界性的体育赛事上。
“唱歌,跳舞,骑行让我的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1991年至今,我基本上就没有生过病。”郭老自豪地讲着他的健康生活。1966年正是各地学生大串联风行之时,当时还体弱多病的他便与同学一起完成了步行至北京的壮举。而那时多数学生则是选择火车出行,很少有人可以一直步行至北京。回来后,已经成为英雄的郭老一直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他每天尽可能地利用所有的机会运动骑行。即使工作后自己有了小汽车,也仍然坚持每天50公里骑行上下班。正是有了这样长期的锻炼,郭老才能从1500多人的“骑车看奥运”选拔中轻松入选。
作为“老广州”,郭老时常感叹市区的绿道问题。改革开放后,广州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自行车道却在这繁华中慢慢消逝。他最感慨的便是大桥的变化。最开始海珠桥通行时,自行车道比汽车道还要宽。但随着汽车的广泛使用,自行车道越来越窄。直至2000年左右,新建的解放大桥直接取消了自行车道。而市区的自行车道也在一次次的马路修缮中消失了。作为一名骑行者,郭老在各种场合都在强烈地呼吁重新建设市区自行车道。他还大力支持广州市区咪表大幅度涨价。他介绍道:“马路咪表停车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为了刺激汽车经济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现已全部取消,把所占用的车道交还给单车道)后来我国也引进了。咪表其实占用了原先有限的马路资源,让自行车道更加无法推广。”同时,他也看到了政府正在不断地朝着建设市区绿道的方向有序发展着。2013年,在政府推广绿道骑行的活动中,曾受邀与温哥华市市长,广州市市长共同在广州珠江新城的绿道进行骑行活动。在交流中,除了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的讨论,也谈及到广州城区内自行车道建设的问题。郭老认为,对比欧洲,广州的自行车道确实较少。并且许多相关部门认为自行车道的修建不仅使马路变窄,更会影响汽车的通行速度,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但郭老坚决反对这一看法。他认为:绿道的建设,不仅使更多的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有利于缓解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随着绿道的建设,中国的骑行习惯将会有着大幅度的提高。未来的马路应当有更多的公交与全面畅通的绿道。郭老身体力行地推广绿道及骑行活动,几乎每周都参与一次民间组织的骑行活动。
对于骑行与身体的适应程度,郭老认为运动也应当量力而行。很多上班族其实也可以慢慢地选择骑行上下班的方式运动。骑行文化虽然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比西欧等国家稍显逊色,如果年轻人们也慢慢地接受这种骑行文化,那么广州的绿道建设将会更有意义。其次,他认为健康的生活除了坚持运动外,还应该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退休后的他仍在从事汽车保险业务的工作。工作之余,他还是岭南合唱团的男高音,时常参与各个团体的情景剧或者歌舞剧,生活丰富多彩。在采访之前,郭老所在的岭南合唱团顺利地进入了广州合唱大赛的决赛。
采访接近尾声,郭老说:“只要身体允许,便会一直骑下去。我有信心将来定会完成骑行五大洲的梦想!”如今他还是拿着他的摄影器材,成了这古老城区与现代建筑之间的驰骋者。依旧健康地生活,做着朴素的“草根”骑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