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窗超声造影对胃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分型
2015-03-15王瑞霞郑敏娟陈定章周晓东
马 慧,王瑞霞,郑敏娟*,陈定章,周晓东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诊断科,陕西 西安710032;2.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特诊科,陕西 临潼710600)
胃窗超声造影是通过口服超声助显剂充盈胃肠腔,消除腔内气体对超声波的干扰,而自身不影响声波穿透,从而改善胃肠超声成像环境,达到清晰显示胃壁结构的目的,现已成为诊断胃病灶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早期胃病变患者的筛查[1]。目前已有研究总结了胃窗超声造影诊断胃肿瘤的一些经验,但对该疾病的系统分型与诊断率等资料尚缺乏进一步探讨[2],本研究通过总结胃肿瘤患者胃窗造影的典型超声表现及分型,评价该技术对胃肿瘤的诊断价值,旨在为指导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查临床怀疑为胃肿瘤的患者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4~72岁,平均(51.4±1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39例,规律性空腹痛(进食后缓解,或夜间痛)10例,黑便或呕血9例,无症状2例。所有患者均行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后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
1.2 方法 应用GE L5(GE公司,美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7.0MHz。将50g胃肠超声显影剂以沸水溶解成500mL糊状液,冷却适度后给予患者空腹服用,部分患者可适量增大剂量至600mL。5min后开始检查,嘱患者依次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观察造影剂通过食管下段及贲门、胃底、胃体大小弯、胃角、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球部情况。选择食管下段及贲门部切面、胃底部切面、胃体部切面、胃角横切面、胃窦部切面、胃冠状斜切面,由内及外依次观察胃壁的五层结构(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发现病灶后记录其大小、形状、位置,病灶处胃壁厚度、黏膜连续性、胃蠕动度等。测量所有图像采集及分析由1位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超声科医师独立操作完成,评价时不知病理及手术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四格表的诊断性试验分析,2种检验方法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胃窗超声造影下胃肿瘤典型超声表现 ①局部胃壁隆起增厚,平均局部最大厚度(8.9±4.7)mm;②病变区呈低回声,“三明两暗”五层式结构消失;③黏膜面多呈锯齿状,可伴增强光斑;④周围胃壁僵硬,蠕动波消失。
2.2 胃肿瘤超声分型 本研究患者超声图像除上述典型共性特征之外,超声表现根据形态主要可分为以下4类。①肿块型(20.0%,11/55),肿块向腔内生长,呈不规则块状低回声区,表面增厚的黏膜线样回声尚光滑,无明显溃疡或凹陷;②溃疡型(54.5%,30/55),局限性隆起的低回声病变表面呈腔内凹陷状,凹陷底部不平整,部分可呈火山口状;③浸润型(14.5%,8/55),多限于胃窦部,病变周围胃壁受侵犯范围较大,常伴有胃腔内向心性狭窄,黏膜表面通常无凹陷;④淋巴瘤型(11.0%,6/55),病变处胃壁呈特征性“梭形”增厚,黏膜线样回声较平滑完整。
2.3 胃窗超声诊断符合率 60例患者中经胃窗超声造影诊断为胃肿瘤55例,胃镜活组织检查及手术病理确诊胃肿瘤57例(其中腺癌39例、髓样癌11例、印戒细胞癌1例及淋巴瘤6例)。胃窗超声检查漏诊2例,病变为溃疡型,均位于胃底部。60例患者均经手术或胃镜活检明确病理诊断。2种检验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P=0.480)。与病理结果相比较,本组样本中胃窗超声诊断胃肿瘤的敏感度96.5%,特异度100.0%,准确度为96.7%。见表1。
表1 胃窗超声诊断与手术或胃镜活检病理诊断的比较 (例数)
3 讨 论
胃肿瘤是消化道系统的常见肿瘤,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超声检查通常不易显示食道和胃,胃肠以往被视为超声检查的盲区[3]。普通饮水法充盈胃腔虽可改善胃腔显影,但排泄快,且不能排除腔内的气体及黏膜表面黏液,使胃肠显影观察比较困难,应用范围有限。随着各种胃肠造影剂的研制与应用,胃肠道超声已成为腹部超声检查的重要内容[4]。以速溶胃肠超声助显剂作为造影剂的胃窗超声造影技术,可清晰显示胃壁的层次结构,避免了无回声型造影剂引起的后方回声增强效应及混响效应[5],提高了病灶(以低回声为主)的检出率,可作为胃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因其无损伤、无痛苦并且可重复强,成为胃镜的有益补充,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本研究60例患者中,胃窗超声诊断胃肿瘤55例,经病理确诊胃肿瘤57例,胃窗超声检查漏诊的2例病变为溃疡型,均位于胃底部。2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分析认为部分患者口服显影剂后胃底部充盈欠佳,仍残留少许气体[6],从而会影响胃底部病变的显示,需引起检查者的重视,必要时应适当增大显影剂服用量。与病理结果相比较,本研究胃窗超声诊断胃肿瘤的敏感度96.5%,特异度100.0%,准确度为96.7%。因此,我们认为,根据病灶的生长特点、胃壁厚度、形状、黏膜的连续性及是否有凹陷、胃壁的层次性是否受破坏、胃蠕动度等声像图特征综合判断,胃窗超声造影对胃对胃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和对病灶的检出率还是值得信赖的[7]。
本研究胃肿瘤的典型超声表现具有一定共性,局部胃壁隆起性增厚呈低回声,病变区“三明两暗”五层式结构消失[8],黏膜面不平滑、可呈锯齿状或伴增强光斑;周围胃壁出现继发僵硬改变,蠕动波明显减弱或消失。以往研究表明,胃炎、胃溃疡与胃恶性病灶均可表现为胃壁局部增厚,而恶性病灶胃壁增厚的程度较胃炎和胃溃疡明显[9]。本研究中病灶平均局部最大胃壁厚度达(8.9±4.7)mm,超过正常值界限(5mm)。胃癌性溃疡与炎性溃疡的超声图像存在一些区别,癌性溃疡胃壁不规则增厚,凸向腔内,隆起处黏膜面呈多峰多凹状,而炎性溃疡胃壁增厚较为平整规则,隆起处的黏膜面多为单峰单凹状。
本研究典型胃肿瘤超声表现主要分为以下4型,即肿块型(20.0%)、溃疡型(54.5%)、浸润型(14.5%)和淋巴瘤型(11.0%)。其中溃疡型和肿块型最为常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淋巴瘤型患者日益多见,容易诊断为胃癌。我们的经验提示,淋巴瘤患者胃壁增厚较为规整,早期常呈梭形改变,表面黏膜较为平滑,线样破坏中断和黏膜表面回声增强不明显。推测可能原因是淋巴瘤最初病变常起自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若及时就诊病变尚未突破黏膜,多局限于黏膜下层及肌层,这也是淋巴瘤与胃癌的鉴别点之一[10-11]。
本研究样本数偏少(60例),且其他类型病变数量不足尚未纳入研究(如胃息肉、胃炎性溃疡、胃黏膜巨大肥厚症等),还需要扩大样本对该技术诊断能力做进一步的评价和检验。
综上所述,胃窗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无痛苦、病灶检出率高及诊断准确性高的优点,可作为胃癌普查的一种筛选方法,成为胃镜的有益补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1] 翟真真,张丽艳,吴战军.胃肠超声造影在胃部疾病中诊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4):324-325.
[2] 牛永华,李凤华,唐韵,等.超声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3):192-193.
[3] 姬亚敏,陆文明,戴元颖,等.胃腔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及分期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9):616-618.
[4] 郭丹阳,程文,周洋,等.胃窗超声造影、多层螺旋CT及两者联合诊断胃癌的价值比较[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1):789-792.
[5] 冯秀荣,薛改琴,王宇翔.胃窗超声与X线上消化道造影对胃癌诊断的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3):329-331.
[6] 陈隆霞,陈雪娟.超声在胃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3,19(22):4084-4087.
[7] 杨红梅,赵小东,饶静,等.超声造影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10):701-703.
[8] 高爽,赵艺超,李建国.超声在胃部肿瘤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32):98-100.
[9] 冯秀荣.胃窗超声造影和高频超声内镜对胃肿瘤诊断的研究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10] 朱晓丽,王峥,韩增辉,等.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超声诊断价值[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12):36-39.
[11] 黎文华,龚镭,金士毛,等.原发性胃淋巴瘤临床与内镜特征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2):233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