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

2015-03-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杨 静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005年教育部等部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到:“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并且明确提出,“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已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为充分了解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效提供策略,我们针对天津市高校辅导员和学生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课题围绕天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有关问题,针对辅导员和大学生两个群体分别制定《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问卷(辅导员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问卷(大学生版)》。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705和0.789。由于信度系数均大于0.7,因此总体上看,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是比较理想的。

本次调研在天津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7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调研对象面向辅导员和大学生,收集了有关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先后3次与辅导员和大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他们对于当前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看法和建议;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挖掘辅导员危机干预的典型案例,分析总结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其中辅导员260份,大学生260份,回收500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全部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二、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

1.关于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所发挥的作用的看法

对“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项,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辅导员比例达到84.8%,仅有少数“不太清楚”或“不太赞同”。而大学生中,选择“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为58.0%,有42%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不太赞同”或“非常不赞同”。由此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认识不足,认同度较低。进一步剖析原因,一方面,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效果在大学生群体中未得到充分的肯定,另一方面,学生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时,不愿意主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而主要依赖于向家长、同学、朋友等群体寻求帮助。当学生被问到“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惑且自身又无法解决和应对时,你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吗?”仅有28%的学生选择“会”,49.2%的学生选择“不会”,22.8%的学生选择“不太清楚”;对于“当遭遇心理危机事件时,你会依次向谁寻求帮助,按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一项,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分析发现,均值最小的是“家长”,其次是“同学”、“处理危机事件的应急机构(如消防、医院等)”、“和你关系比较融洽的任课教师”、“ 班导师”、“ 辅导员”、“ 媒体”、“ 上级行政部门”, 从等级均值的高低可以看出,学生们主要的寻求帮助对象是“家长”和“同学”,辅导员则位居后面,再从标准差的数值来看,“家长”的标准差最小,说明学生看法差异最小,意味着几乎所有学生都把家长作为最重要的寻求帮助对象。(见表1)

表1 当遭遇心理危机事件时,你会依次向谁寻求帮助,按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排列

2.关于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

辅导员和学生普遍认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掌握危机干预技巧(比如交流、倾听、评估的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为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步骤、较强的工作责任意识,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危机干预知识。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辅导员和大学生对于这些能力的选择比例均大致保持一致,而且都认为最主要的三种能力是掌握危机干预技巧(比如交流、倾听、评估的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为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危机干预的方法和步骤。可见,上述三种能力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目前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薄弱,仅有2%的老师为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仅有7.6%和11.6%,绝大多数辅导员拥有理工科背景,这样的现状给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带来了挑战。数据显示,61.2%的辅导员接受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习或培训,仍有38.8%的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相关学习或培训。关于学校是否有针对性地就危机事件干预开展过相关培训,76%的辅导员选择“ 有”,16%选择“ 没有”,8%选择“不知道”;没有参加培训的原因,62.6%的选择“没有机会”,15.4%的选择“没有听说过”,13.2%的选择“没有意识”,还有的辅导员认为日常事务工作繁琐,没有时间。可见,针对危机事件干预的相关培训覆盖面较小,部分辅导员此方面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没有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关培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知识的学习。

3.关于辅导员危机预防阶段现状分析

调查发现,经常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辅导员占32.8%,有时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辅导员占47.2%,有20%的辅导员“很少”或“从不”;对于“辅导员会向你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吗”一项,选择“总是”、“ 经常”、“ 有时”、“ 很少”、“ 从不”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0.0%、20.0%、47.6%、17.2%和 5.2%,由数据可知,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有所欠缺;当被问到“你们班有心理委员这一班委职务吗?”44.8%和55.2%的学生分别选择“有”和“没有”,92.4%的辅导员经常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异常情况,并且针对问题学生,62.4%的辅导员为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以随时跟踪和掌握他们的动态,当然,还有37.6%的没有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的状况未做到及时跟踪、及时把控,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疏忽和漏洞;此外,对于“工作中注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救助和自救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这一项,选择“很符合”、“比较符合”的比例分别为15.6%和36.0%,这说明有一半的辅导员有意识地在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可见,随着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辅导员也日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危机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但是,此阶段的工作主要夹杂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4.关于辅导员危机识别阶段现状分析

调查中发现,50%的辅导员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区分,35.6%针对这项选择了“一般符合”,将近15%的辅导员却不能进行区分;对危机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状态,90%的辅导员能够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10%的辅导员则比较欠缺;对危机中的个体,88.8%的辅导员能对其是否自伤或伤害别人的倾向做出准确判断;对于“我不能很好地识别自杀倾向的学生”,选择“ 很符合”、“ 比较符合”、“ 一般符合”、“ 比较不符合”和“根本不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2%、20.4%、32.0%、36.4%和6.0%,因此得知,识别自杀倾向的学生对57.6%的辅导员存在难度。此外,部分辅导员在访谈中强调,心理危机的识别首先要求辅导员了解危机的表现,这样才能做出识别,以确定个体是否需要帮助。工作经验总结得出,重点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可以让工作得心应手,掌握他们的特征,有助于危机的识别。

5.关于辅导员危机处理阶段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访谈资料的整理发现,大多数辅导员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较为熟悉,遇到紧急突发事件也有相对充分的应付策略和方法,但也有少数辅导员坦言,自身处理此类事件经验不足,有所欠缺,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有时会不知所措,在处理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对于“与危机者建立互信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与危机者产生共情”、“通过积极的、投入的倾听向危机者提供支持”三个问题的回答,分别有92.8%、97.2%、95.6%的辅导员认为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符合,可见,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对于危机干预技巧如交流、共情、倾听、接纳并关注、适度引导等的把握还是比较得当;此外,绝大多数辅导员表示,自己能从危机者角度理解和确定问题,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现状,进而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与危机者一同商定计划控制不良情绪和行为,并且注重发挥危机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作用。

6.关于辅导员危机后续跟踪和教育总结阶段现状分析

对于“危机处理后,我会对危机者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教育”一项,分别有16.4%、53.6%和25.2%的辅导员选择“ 很符合”、“ 比较符合”、“ 一般符合”,可见,95.2%的辅导员此项工作做得比较到位。访谈中,有些辅导员说明,危机的后续跟踪和教育,一方面要对危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状态进行密切追踪,看是否的确化解危机,同时对之前的危机源进行剖析,避免危机的复发或其他危机事件的爆发;另一方面,通过危机干预和矛盾化解,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帮助学生获得成长的力量,学会在危机应对中获得发展的机遇。此外,辅导员们还要对各种类型的危机干预进行总结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当前高校辅导员进行的危机干预主要为反应性危机干预,即当接收到危机信号,发现学生遭遇心理危机事件,依靠学生个体自身的资源和应对方式无法解决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时而产生了心理失衡的状态,这时候辅导员会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但是,这种反应是被动的,且干预的目标多是消除当前症状,不涉及人格矫治等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危机的再次发生埋下隐患。

第二,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尚不健全,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思想层面重视不够,很多时候教育内容和活动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便流于形式,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关于心理危机干预,主要依托部门为隶属于学生处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日常学生心理咨询的任务,但是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给危机干预工作带来了困境。此外,心理危机干预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很多时候对于问题的处理是独立的,因此,学校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运行网络和运行机制存在很大的不足。鉴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学生的问题主要靠辅导员来解决,很多人便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辅导员一个人的工作。这个认识误区给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旦学生自伤及伤人等突发事件发生,辅导员有可能承担过多过重的责任,这极易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辅导员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不清,很多时候忽视了危机干预专业协助者和辅助人员这一定位,出现危机处理越位、错位等现象。众所周知,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承担着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最根本就是要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日常生活、精神生活、虚拟生活等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调节和引导。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辅导员容易陷入“大包干”,所有与学生有关的均揽入怀中,而且,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易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相混淆,这样,在心理危机干预中,辅导员不免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很有可能贻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第四,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缺乏专业支撑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当前,大学生除课堂教学外,既要参与政治、实践、文体等各种活动,也要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和交往,还要上网、择业、恋爱,这些日常生活对每个学生都是不可缺少的。高校虽然十分重视课堂以外的党团组织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就业等教育途径,但往往是从实际工作需要来加以强调和部署,并没有纳入专业化的范畴。并且高校把课堂教学之外这样第一个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领域,交给辅导员负责,致使许多辅导员处于事务应付状态。辅导员工作的这种单一事务性方式,即开会布置、汇报、检查工作,忙于具体事务,使辅导员在高校成为“万金油”而地位不高,也使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造成队伍不稳。另一方面,在辅导员岗位上,多数辅导员具备理工科专业背景,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人较少,但就是这些专业毕业的辅导员,专业化特长也不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四、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效的对策思考

(一)努力探索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规律和关键节点,建立心理测评全程化机制

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绝大多数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属于心理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不同。整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发展可以分为适应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走向成熟阶段。大一学生处于适应准备阶段,新生遇到的问题最多,各方面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因而会遭遇较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稳定发展阶段则主要为大二、大三时期,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后,相应地问题减少许多。在这个阶段,并非没有心理问题,如大二学生学习问题最突出,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大三学生也不乏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的困扰。只是他们已适应大学生活,容易取得社会支持,并有了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大四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基本上能较好地处理自己遇到的困惑或问题,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能够选择正确的求助方式。辅导员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测评机制,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实现不同时间段的全程化心理状态监测与评估,尤其是在重要关键节点,诸如入学后、毕业前、重大事件发生前后、涉及学生利益的奖助学金认定等方面,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可以为实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提供参考。

(二)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危机调适能力

首先,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危机相关知识。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困惑和问题,开展包括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知情意心理教育、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性与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择业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基础知识和心理危机知识等内容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实施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灵活高效而又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和危机知识宣传,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学生们常常遇到的困惑与问题,比如大学新生适应指导、大学生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生涯规划、情绪调控、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最后,以社团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组织及其活动的实施,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方面。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院心理社团的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成效的教育宣传咨询工作。在社团日常活动开展的同时,加入一些有较强吸引力的实践类活动,诸如大型现场咨询、心理剧表演、心理漫画展、心理沙龙、心理游戏或心理拓展活动等,让参与者置身其中,体悟、体验到单纯靠学习心理知识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实践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提升预防性危机干预工作的力度

首先,建立心理档案。辅导员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电子档案,在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信息进行动态性记录和管理,重点关注学生在一些重要生活事件上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此外,根据档案分析,以班级为单位确定那些心理反应异常和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他们实施重点关注和引导。其次,确定预警指标。重点就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群体进行定期访谈、摸查,及时发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确定预警的对象;对预警对象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以个体发展状态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和人际交往指标为主,通过预警指标收集信息,分析判断危机的成因、类型、强度、影响后果及发展和变化,进行危机预测。最后,形成监控网络。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实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领导、校医院、保卫处、学生处、教务处、学生宿舍管理中心、学生班级与宿舍学生的协调配合,明确各级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通道,以制度保障危机干预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其中,辅导员作为危机干预协助者和辅助者,在每一环节都不可或缺,无论在危机干预前、危机处理中还是后续的跟踪教育中,辅导员都要发挥其独特的组织和管理作用。

(四)建立以班级干预为主要形式的危机干预体系

大学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因此,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采用以班级干预为主要形式的方法。首先,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了解,熟悉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的特点,有利于干预工作的开展;其次,班级内部联络方便,信息畅通,便于危机干预的实施;最后,班级组织形式固定,有利于危机干预和教育工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危机干预效果的巩固。实施班级层面的危机干预体系,需要充分发挥班级骨干的作用。他们不仅要受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和指导,还要与辅导员密切配合,联合班级信息员、宿舍长共同完成班级危机干预的使命。

(五)重视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辅导员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力量和作用,这样在危机发现、危机预警和危机干预及后续跟踪教育中可以很大程度弥补专业危机干预工作人员的不足和缺陷。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多途径获取和掌握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信息,在日常工作中保持与个体社会支持系统的联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对社会支持系统本身的关注。危机个体与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之间具有深厚的感情纽带,在危机干预中,社会支持成员会投入过多的感情,且随着个体经历较多的悲伤和痛苦,会给自身带来了较强的负性感受和情绪,处理不好这种情绪,社会支持成员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危机的受害者。因此,危机干预中要关注支持成员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于有些家长的强烈情绪反应给予体谅,并且在适当时给予其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援助。

[1]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马建青,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12):73-75.

[4]金玲华,王艳.当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99-100.

[5]崔丽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危机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