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对科技创新网络的影响

2015-03-15赵付春邓少军

中国科技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交企业

赵付春,邓少军

(1.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5;2.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1 引言

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应用,对经济社会结构和运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例如,“科学2.0”理念的提出,推动了国外各类科研社交网络 (Researchgate、Academia 等)的发展[1];基于“众包”的维基经济学兴起为基于社交网络的大规模协作创造了条件;用户创建的内容或品牌成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2]等。未来社交媒体将成为未来信息社会的平台性基础设施,很多以往形成的创新、合作理念和研究结论需要在这一情境下进行重新审视,而目前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探讨其对科研合作网络产生的影响。

2 社交媒体的特性分析

2.1 技术特性

从技术上看,社交媒体表现在媒体丰富度和便捷性更高两个方面。

每种媒体的丰富性反映在四个方面:反馈、多线索、语言变化和个人关注点[3],丰富度高的媒体是指那些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可用多种线索反映同一个信息、可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表达、更多地传达一个人的情感的媒体。社交媒体的另一个技术特征是使沟通变得更加便捷。这主要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人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日趋紧密,可穿戴式设备在未来必将大行其道。根据思科的研究,未来将是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任意两人、人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呈现前所未有的方便。

2.2 社会特性

社交媒体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广泛性和自组织性两个方面。

广泛性既有参与的广泛性,又有应用的广泛性。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动辄以亿计海量而活跃的用户数让社交媒体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以往传统企业无法企及的广泛影响力。在应用方面,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入口,各类应用都将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或者逐渐向这一平台迁移。社交媒体根本上是其作为一个平台,给用户自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点在微信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微信的基础构成单位就是根据一定的相似度而自组织起来的朋友圈。用户在其中聊天,自愿贡献内容。圈子的成立、规模和解散又非常自由,正是这种自由组合的圈子构成为社交媒体重要的社会特性。

2.3 突显特性

在上述技术特性和社会特性的交互作用下,社交媒体进一步呈现出各项突显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个性化和赋能性。个性化是指当社交媒体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社交媒体上各项活动都刻下了深深的个性化烙印。个人的活动圈子、谈话记录和评论、点赞等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其个人的偏好。这构成了系统为个人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赋能性是社会性与技术性共同作用的结果。Web2.0 让很多产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之间的界线逐渐变得模糊,从而推动新型产业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应用的爆发,并非事先精心设计,而是从社交媒体使用中突显出来的。可以预期,通过社交媒体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会涌现出更多的新产业和业态,激发互联网上的创业热情。

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对于科研创新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其突显特性。科研创新可以分为技术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两个基本类别,但是更多的、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创新,必然是二者的结合。

3 社交媒体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社交媒体首先影响了政产学研体系的核心要素——知识和信息的沟通和合作互动的过程,并以较低的技术门槛让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交往,贡献其专业才能,集体地建立一种新的、传播信息的工具[4]。其本质是一种嵌入在人们互动之中的、复杂的新型信息技术。而在社交媒体的三大特性尤其是突显特性的作用下,用户作为重要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网络之中,科研网络主体回归到科研人员本位,对传统合作模式的科研专业性网络进行重构。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带动下,科研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变得更加公开透明,进而提升科研效率(见图1)。本研究将其归纳为社交媒体所形成的四个方面的冲击:

(1)重构网络:消费者作为不可忽视的创新极加入到科研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让消费者真正成为未来学家阿·托夫勒[5]所说的“产消者”,消费者作为一极加入到区域创新体系之中。社交媒体通过影响企业与消费之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影响到企业创新全过程。企业的创新已经不仅仅是自身封闭式的活动,而需要用户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新产品。

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思维,最早是麻省理工教授埃里克·冯·希贝尔提出的[6]。以往多数公司只是将此作为一种与公司核心市场无关的边缘活动。但社交媒体出现之后,客户可以创立自己的产消者社区平台,将原本边缘的活动日益成为公开的和主流的活动。

图1 社交媒体的特性及其对政产学研网络的影响

最早而且至今仍然最为活跃的生产消费者社群之一,由乐高(Lego)所建立。乐高所推出的“头脑风暴”机器人系列(Lego Mindstorm),使用者利用“可编程”的积木,能够组合出用两脚站立走路的真正机器人,组合出想象得到的任何东西。当这项产品在1998 年推向市场的时候,不仅吸引了青少年,还有成年爱好者。很多黑客在破解程序后给乐高提建议,该公司一开始的反应是威胁要提出法律起诉,结果引起用户群起反抗。最终乐高不得不让步,发展到后来希望主动采纳用户的点子。

(2)网络重心调整:社交媒体构建出更加侧重于科研人员本位的创新网络。在社交媒体下,节点由组织变为个人,更加偏向科研人员本位。这一新型组织方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之处在于,以往过于强调组织化的、自上而下的科研方式,并不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的兴趣点和积极性。科研人员之间通过自组织,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容易激发出创新。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知识分布变得更加分散。 “科研人员”不仅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人员,还包括很多科学爱好者。

“科学2.0”的出现,被认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新的科学模式即将拉开帷幕”[7]。很多研究强调科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社会过程,依赖于社会互动和沟通[8]。国外科研社交媒体发展如火如荼,Researchgate,Academia 等科研网络目前用户数量已经以百万计。

麻省理工学院的OpenWetWare 项目正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尝试。2005 年,该校生物工程专业两名研究生发起了这一项目。它以维基百科为原型,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编辑。但学生很快就发现,在这个网站发布他们所学到的实验技巧 (如提取DNA,细胞培养等)也非常便捷。到2007 年,麻省理工学院将其剥离,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网络社区。

(3)改变科研管理方式:社交媒体让科研全过程管理更加公开透明。科研管理传统发标、申报、评标、发包、结题和跟踪的流程虽然不会有大的改变,但在社交媒体的支撑下,项目申报、评标等管理活动都可以更加公开。尤为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进行跟踪,方便地了解企业在应用科研成果之后产生的绩效。

在科研管理方面,国外科研基金机构已经大量应用社交媒体,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将运用社交媒体作为开放政府内容的一部分,秉承透明、公众参与和协作的原则,通过各类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LinkedIn 等网站)发布研究成果信息、资助机会、招聘信息,并提供两个软件应用Science 360 (仅供iPad)和Science 360 radio(供移动终端),内容由NSF 所资助的科学家、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提供。

(4)提升研发效率:社交媒体影响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加快产品研发速度。社交媒体影响了不同机构的沟通方式,让各方面有了更广的选择。项目合作本质是一种供需匹配,社交媒体让供需双方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多地了解,实现更好的匹配。由于社交媒体是不同领域专家个人为单元的,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有更密切的互动、更广泛的接触,从而可以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加快产品研发速度。

4 两个科技创新网络的比较

传统科研创新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创新网络形成了两个网络。本文提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相近之处,但也存在重要的区别。

4.1 两个网络的相近之处

(1)总体目标相同。从总体目标上看,两个网络都是为了通过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交流和转移,促进更多的创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交媒体网络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多是自发的,但是其实现创新的目标是始终坚定的,而且其创新资源是来自于社会。

(2)网络核心主体相同。无论是传统还是社交媒体环境中,科研创新最核心的主体都是企业,这是与企业的使命分不开的。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在变化的环境中通过创新获得超出竞争对手的利润,维持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其他主体如科研机构、消费者都只能是作为企业的外脑,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知识和思想来源。

(3)网络交换内容相同。尽管创造信息和知识的主体不尽相同,网络中流动的主要内容同为与创新产品或服务相关的各类信息和知识,是知识的交换。对于企业来说,它具有一定的知识和信息筛选功能,与其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是最欢迎的,是这一网络中流动的最主要的内容。

4.2 两个网络的不同之处

(1)从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网络稳固性和开放性两方面。①网络稳固性:传统科研合作网络中的机构合作表面上相对稳固,但是这种稳固和长期经常会受到机构及其负责人变动的影响,中间具有联系的人群也受到个人兴趣和离职的影响而变动,因而具有短期导向。而后者以个人的连接为基础,是真正基于兴趣的自发组织的社交网络圈子,因此连接更加紧密,具有长期导向,网络更加稳固。②网络开放性:传统科研网络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由于涉及技术和商业机密,很多研发活动排斥外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2.0 倡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社交网络上予以免费公布。企业的创新之中越来越重视用户、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网络的开放性。

表1 传统和社交媒体环境的科研创新网络的比较

(2)从主体上看,包括网络合作主体和主要参与企业类别的不同。①网络主体特性:传统科研创新网络是机构为合作单位,这其中也不乏个人的交往,但不是重点,合作网络相对比较稀疏。而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则以个人合作的基本单位,网络连接较为密集,密度较高。②参与企业类别:在传统环境下,科研创新体系主要关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和人才实力弱,基本上被排除在外。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创新门槛较低,小微企业都能参与其中,各类企业的参与度更高。

(3)从功能上看,两个网络在合作方式、知识分享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理念有所不同。①合作方式:传统科研网络合作和联系大多是具有路径依赖性,不同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由于历史原因结合在一起的,着重于现有网络合作的加强而非新网络连接的建立;而借助社交媒体,可以跨越空间限制,可以更有利于新的网络连接的建立,促进创新。②知识分享度:在传统科研网络中,知识共享属于组织安排,在圈子内部分享度较高,但对外保持封闭性。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知识共享出于自愿,不同主体之间分享度相对更高且更开放。③知识产权保护:在传统环境下,由于知识产权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可能受保护情况更好,但保护过度会限制其影响,最终抑制应用。而基于社交媒体的开放式创新,则通过声誉机制,使知识产权在发挥影响中更好地得到保护,使基于知识产权的创新不断涌现。

(4)从创新上看,反映在创新方式和创新效果上的不同。①创新方式:传统环境下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式,属于命题作文型,虽然也存在科研人员的自发性,但是与社交媒体环境下众多人员参与,激发出各类自下而上式的创新相比,显然是非常有局限性的。②创新效果:鉴于知识工作的特殊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传统网络创新效果不显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专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自愿的共享和交流,更易激发出创新,产生的创新效果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这两个网络并不是互相替代,而是可以通过有机的组合,形成互补。例如,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更适合于观点的汇集,在项目形成初期,需要多方面的思想的汇集,社交媒体的优势很明显。到了集中攻关阶段,需要形成核心团队,目标更加明确,传统科研网络优势相对更高。

5 启示和建议

社交媒体不仅具有技术和社会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还具有个性化和使能性两个突显特征。它必将重构原有政产学研网络,产生让消费者作为创新的一极崛起、推进以科研人员为本位的新的科研网络、提升科研成果效率和改变科研管理方式四个方面的影响。在传统网络与基于社交媒体的科研网络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结构、主体、功能和创新等不同之处。这些特性和影响对推动我国科研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战略上予以重视。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社交媒体对科研工作的巨大冲击,研究蕴含的巨大机会和挑战。

二是监管上适度放松。监管层对基于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如众包、众筹,仍持谨慎的态度,这可以理解。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看到新的商业模式对原有产业尤其垄断行业的改革的积极作用,要借助这一新的力量顺势而为。

三是政策上发掘潜力。政府要认识到即使在基础研究方面,借助于社交媒体的业余人士所组成的团队也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这已经为国外很多大企业事例所证明。科研基金应关注此类创业团队和公司,予以鼓励和支持。

对于企业来说,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企业可以借助于社交媒体推动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主导的研发模式,其成功实施有赖于社交媒体的支持。社交媒体让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人群之间“偶遇”,形成观点交流,产生“跨界”效应,推动科研问题的解决。

其次,企业要处理好开放与价值占有的关系。利用社交媒体诚然能够促进开放式创新,同时也带来商业泄密的风险。如何从开放式创新中占有更多的价值,需要企业做好准备,如专利保护,商业机密协定,以及互补性资源的控制,对于科研资料公开需要严格规范。

最后,企业要把握好原有科研网络与社交媒体所形成的自发的科研网络之间的关系。如何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两个网络的互补,最终借助于社交媒体对企业原有政产学研网络进行改造,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1]李玲丽,吴新年. 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1):36 -41.

[2]Füller J,Roland Schroll,Eric von Hippel. User Generated Brand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iffusion of User Innovations[J].Research Policy,2013,(42):1197 -1209.

[3]Daft R L,Lengel R H,Trevino L K. Message Equivocality,Media Selection,and Manager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MIS Quarterly,1987,11(3):355 -366.

[4]Parameswaran M,Whinston A B. Research Issues in Social Computing[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7,8(6):336 -350. .

[5][美]阿尔温·托夫勒. 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6]von Hippel,Eric. Lead Users: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J].Management Science,July 1986,32,(7):791 -805.

[7]李玲丽,吴新年,张甫. 开放型科研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以Academia. edu 为例[J]. 情报资料工作,2013,(1):90 -93.

[8]Meadows A J. Communicating Research[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8.

猜你喜欢

社交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企业
企业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社交距离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