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独立学院统计综合课程改革探索
2015-03-13兰淑娟李玉敏王淞春
兰淑娟 李玉敏 王淞春
【摘要】SPSS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在从《统计学》课程改革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综合课程过程中的经验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的有效结合,改变教学模式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多个学期的实践,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SPSS软件的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统计分析 课程改革 SPSS软件
【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立项项目“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37-01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经管类专业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量化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繁杂,公式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容易觉得枯燥繁琐,从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作为一所具有理工科背景和珠三角特色的独立学院,商科类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数据分析能力,从2008级开始,在商学院(原管理与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理论课《统计学》外,又增加了一门实践课程《统计工具软件与应用》,该课程主要以SPSS软件作为平台,给传统《统计学》课程的理念、目标、框架带来了不同视角。在随后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组织了专业的教学团队,针对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和《统计工具软件与应用》这两门課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完善、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进等,并进一步将两门课程合并为《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课程,较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的能力。
一、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因此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通过理论讲授有意识的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统计思想,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明确表述出来。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对于非统计学专业的一般商科类学生,不再注重介绍统计学的数学原理,而是侧重阐述统计方法的思路与思想,并辅以大量经济与管理的实例,通过SPSS 统计软件实现具体统计步骤。
二、依托于SPSS软件的统计学课程框架
虽然早在2008级培养计划里我们就加入了以SPSS为平台的《统计工具软件与应用》实践课,但当时的理论课《统计学》仍然是以介绍统计学的数学原理为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信息的获得和记忆;与此同时实践课学习则主要针对一些小型题目进行软件的操作练习,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有“断带”,而且缺乏衔接性较好的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于2009年组织编写并出版了难易程度适合独立学院这一类高等院校学生的《统计学》教材,增加了对应于各个章节的案例以供学生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并统一制作了专门用于实践教学的校内讲义、课件、案例和数据。在用SPSS对案例进行操作之前,增加了分析步骤,即针对每个具体问题,对为什么要使用该种分析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并对每个案例的运行结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讨论。2011年,我们进一步将《统计学》和《统计工具软件与应用》这两门课程合而为一,形成了《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这门以统计软件SPSS为教学平台,以数据获取收集+统计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数据处理分析为核心的综合课程。
三、改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并不紧密,理论教学环节只讲授理论与方法,理论环节全部结束以后才开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以上机操作为主,由教师事先给出演示案例和练习题,然后学生再练习,并最终完成一份题目量很大的大作业。在综合课程《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的实践中,我们将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改变成为“案例分析+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多元化组合。首先理论以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为支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理论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进行上机实践。上机之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该案例的分析思路,收集相应的数据录入为SPSS数据文件,进行必要的数据整理,并完成数据分析,正确解读SPSS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
此外,通过将教师参与的有关社科课题中关于数据分析的问题、学生市场调查中成功的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等方式加强数据分析资源库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
之前我们对于理论环节的考核就是通过期末的考试,而对实践环节的考核把握的并不好,每个人都要做一份题量很大的大作业,这中间不乏抄袭拷贝现象。形成《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实践》这门综合课程以后,我们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即全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平时成绩、数据分析报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总成绩由三大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40%,数据分析报告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又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及上机测试(20%)。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全过程考核成绩构成表
考核的指标体系涵盖了课程全过程,考勤的比重只占到10%,主要是因为有的学生虽然人在课堂,但却未必用心,因此还有10%的课堂表现来奖励上课认真参与讨论案例的学生,另外我们要求所有学生掌握针对一些最基本的方法的软件操作,故增加了一个现场“一对一”上机测试的环节,使学生有压力去认真学习软件的操作;课程结束进行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此外还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并进行演示,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一全过程考核有利于加强对课程全程的监控,也避免了考核手段的单一性和随意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好的约束和促进。
作者简介:
兰淑娟,山西省原平市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