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评析
2015-03-13胡翁
胡翁
【摘要】至1971年,英国社会学者杨和伯恩斯坦等人出版《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这一专著起,拉开了新教育社会学流派的序幕,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以学校的教育为重心。新教育社会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是遵循“泰勒原理”,并把理论知识当成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整理,着眼于技术层面,重点考虑课程的逻辑结构和心理学编制内容。
【关键词】新教育 会学 课程 理论 评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15-02
新教育社会学要求提倡课程社会学研究。《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一书的作者杨认为,教育社会学应当关注整个课程的知识内容。而伯恩斯坦则认为:课程社会学应以有关的课程知识控制和管理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杨、伯恩斯坦和其他学者一起探讨后具体分析了课程知识的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的过程并渗透了权利和意识等形态。而课程知识到底是怎样组成的,关于此课程的传递,而新教育社会学派认为:知识在传递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分化在传递过程中形成再分化。课程知识的分化与分配差是阶层社会的产物,本文就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一、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的理论
社会学课程理论的分化与分配差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与权力、资本、文化等因素的分配密切相关。社会学者艾普尔表示:知识是不均匀的分配于各个阶段、职业团体和权力层次的。某些阶层能接触到其他阶层无法触及的知识,而某些团体却只能接触到其它团体分配剩余的知识。因此,在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中认为,此团体是否拥有某种政治或经济权利是由其对知识范围的拥有程度决定的。
新教育社会者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的课程评价并不是纯技术的评判活动。课程评价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维持社会现状、强化社会制度和准则,使得社会学体系能具有价值性,成为强有力的机制。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活动关系密切。
二、对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评析
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理论是教育学的新生面,它全面科学的对社会学进行评析。在我国,社会学的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其发展的内在因素来看,其产生环境和理论原则、自身发展的合理性予以评析。
(一)从政治角度进行评析
政治色彩是社会学的独特内容。在社会主义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大多数学者本着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的原则,对资本主义的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进行抨击,揭示了资本主义表面民主、平等但实际在课堂教育中却反应资产阶级价值标准、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化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潜在课程传递了不同的知识理念,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社会的分化并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新社会教育者们试图把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现象消除,从而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思想的批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社会。
(二)从其发展的科学性进行评析
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新教育下的社会学对传统社会学教育的不足进行了批判。但新教育下的社会学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劳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仅仅是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探索。新教育社会学者试图将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分析,从而深层次的解释社会学的本质,在这方面比传统的社会学教育理论有所进步。新的社会学教育课程理论从概念范畴到研究范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性。打破了传统社会学教育中“价值中立”的观点。
(三)从其自身的理论缺陷进行评析
就新教育社会学自身而言,新教育社会学的课程理论存在着不足的方面。
1.理论缺乏验证
社会教育的理论缺乏验证性直接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深度。社会学理论研究者虽然集合了新教育的社会学,但由于缺乏彼此认同的核心概念和范畴,使得研究范围和研究形式各不相同,不利于社会学的理论性研究。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研究背景和框架也存在不同,这些差异使得对理论的概念、范畴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定性。社会学者在对新教育社会学进行理论研究时,并没有进行合理的验证,使得这些理论的可靠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
2.知识、课程与意思形态的关系分析上存在不足
社会学者在进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着重强调知识的社会性,从而忽视了客观性和真理性。把课程理论局限于意识形态中犯了极端的本本主义错误,没有与社会实践经验联系在一起。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学生在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中反复的从事着其职业内容,面临较长的空余时间,学校应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提供接触优秀文学、艺术的机会,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各种创作,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创造出更符合美的要求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参与各种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在为社会的服务中提高自身的自信度、明确自身的公民责任感,懂得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李枞,邹明明,刘利丹等.临床医师对医学人文认知的社会学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联合调查之二[J].医学与哲学,2013,34(15):18-22.
[2]武秀霞,高维等.教科书“社会本位”取向的嬗变——对小学语文“经典课文”变迁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导刊,2009,(6):46-48 009.06.015.
[3]胡广丽.论布鲁尔SMK思想及其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意义——以其对“2+2=4”的社会学分析为例[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8):95-97012.08.039.
[4]黄聚云,李迎,查安妮等.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6):7-1313.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