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化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2015-03-13李甦
李甦
【摘要】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其中问题讨论法因其能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維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倍受青睐,被广泛采用。想要娴熟的驾驭问题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能巧妙的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使其新颖、直接,能承前启后,能指引方向。课堂提问不能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技巧。
【关键词】课堂提问 技巧 兴趣 能力 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83-01
通过长期以来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根据化学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化学教学目标着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能力;三是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步形成世界观。概括起来就是掌握“双基”、培养“能力”、树立“观点”。
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其中问题讨论法因其能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倍受青睐,被广泛采用。想要娴熟的驾驭问题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能巧妙的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使其新颖、直接,能承前启后,能指引方向。课堂提问不能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技巧。
首先,问题的设置要能激发学生“要学”的迫切愿望,尤其是在导课及过渡环节中。例如在讲授“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一节)时,教材已经开门见山地指明了研究范围——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并简要提示了应用这类变化的广泛领域。应该说教材已经将开阔的视野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导课的问题就应该“锦上添花”。如向学生展示本溪水洞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地间的生态平衡原来都与溶液中的离子息息相关,这便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本溪水洞是溶洞,其成因与水中溶解的碳酸有关。生活中我们还常用到盐酸和醋酸。盐酸经常用来清洁卫生间、除水垢;醋酸的腐蚀性比盐酸小得多,比较安全,为什么我们不用醋酸来代替盐酸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很自然地从图片转移到生活常识中来,同时也会将两个现象联系起来,思考这些现象(应用)可能与酸性强弱有关,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盐酸、醋酸酸性的相对强弱。这样一步步下来,就水到渠成地进入到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认识理解中去了。
第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体系,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以提升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问题应该是连续的、环环相扣有内在联系的,体现思维的梯度,不能盲目、随意。比如在学习“盐类水解平衡”(化学选修四第三章第三节)时,学生已经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了盐溶液未必是中性溶液,可能会表现酸性或碱性,虽然他们会急于找到盐溶液酸碱性的原因,教师还是要通过一步步设疑,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领学生完成思维建立的过程。“你能否依据实验事实给实验用到的盐溶液分类?”“表现相同酸、碱性的盐溶液的组成有何共同特征?” “你能否总结其中的规律吗?”“为什么不同组成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你能否通过阅读教材找出其中的奥秘?”这种层层递进的提问一定比笼统地问:“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更能引发各层次学生的深入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培养学科素养。
第三,课堂教学中如遇到学生提问,教师也可因势利导,采用反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反问的对象不一定是提出问题的学生,也可以是全体同学;反问的目的是为引起广泛关注,全体思维,集体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总结归纳做足铺垫。在讲解“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时,有学生提出为何书写碳酸氢钠和硫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时用的是等号,而不是可逆号。这个问题他提得并不高明,显然是不知道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这种问题教师可交由其他同学解决,同时可追问:“你知道这两种盐溶液中的离子有哪些吗?”经学生讨论探究,就将酸式盐的电离这一难点也突破了,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打下了基础。与其让学生被动地记忆、重复、模仿来获得知识,真不如找准时机,“见缝插针”有目的、有启发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效果好。
第四,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也很有技巧。一般情况下导入一节新课时要提问,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知识的衔接处也要提问,承上启下;教材的重难点处更要通过提问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可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在学生兴趣所在之处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是激发学习自觉性的内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结合知识点或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出一个有悬念,有味道的问题,通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铁和铁合金”的内容时,提出问题:“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深,哪位同学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这个问题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认知矛盾,接下来再追问:“哪些方法可以防止新榨的苹果汁颜色变深?”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可多的兴趣,使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知识点,会思考得更多,更深入,也唤起了深层次探究的好奇心。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学生们已通过课前导学了解了当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如果能用心“导演”,就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知识和能力有机地关联在一起,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高效性就会深刻地突显出来。教师的课堂提问,问题不贪多,而要“巧”;要“有启发性、有针对性、有梯度”,要“有益、有趣、有深度”。问题的设计也要根据授课类型、教学内容、学情现状而不断更新变化,体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积极开展思维,真正为提高学生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教学法》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