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2例
2015-03-13吴芬
吴 芬
(江西省血液中心行政办公室,南昌 33005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及非糜烂性反流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目前抑酸药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措施,但其疗效有限,且停药后易复发。近年研究表明,中医药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良好[1]。本研究使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观察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6月来我院就诊的8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均符合相关标准,且生活方式良好,未患其他系统的严重慢性疾病。观察组42例,女性20例,男性22例;年龄35~71岁,平均(44.32±7.36) 岁;体 重60 ~72kg,平 均 体 重(69.84±7.63) kg。对照组42例,19例女性,23例男性;年龄38~67岁,平均(46.54±8.24) 岁;体重58~74 kg,平均体重(65.82±8.23) kg。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在进行本研究前,2组患者均停止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治疗2周以上。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奥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2次,莫沙必利5 mg,饭前30 min口服,每日3次,共28 d;观察组治疗方法在上述基础上加用气滞胃痛颗粒5 g,口服,每日3次,共28 d。治疗过程中不适用其他治疗措施。治疗后观察患者症状、食管PH值及内镜下的变化。
食管PH监测方法:1) 将参考电极置于体表固定。2) 清理鼻腔后,自鼻腔插入pH测量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以上5 cm处(可用测压法、pH梯度法、透视法定位)。3) 将电极导管固定于面颊部,连接盒式pH记录仪。4) 检查完毕,调节记录仪至“开始监测”,即可记录食管pH变化情况。
1.3 评价标准 (1) 诊断标准:有典型的食管症状,如明显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内镜检查证实存在黏膜损伤;抑酸药诊断性治疗有效[2]。
(2) 疗效判定:1) 症状评分: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的轻重分为4 度。0 度:无症状;1度:有感觉但不很明显;2 度: 症状明显, 但不影响工作; 3 度:症状严重,难以坚持日常工作。治疗后症状改善1度为有效,2度以上为显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2) 内镜下评分:正常:食管黏膜无破损;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食管黏膜破损,直径小于5 mm;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黏膜破损,直径大于5 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C级:黏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D级:黏膜破损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改善1级以上为有效,改善不明显为无效。3) 食管PH监测:以24 h中PH<4时间作为评价指标[3]。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观察组治疗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8.10%,对照组为64.29%,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 [例(%)]
2.2 2组内镜下改善情况 观察组内镜下改善1级以上者31例,有效率为73.81%,对照组内镜下改善1级以上者22例,有效率为52.38%,2组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p H监测情况 在24 h pH监测中,观察组治疗后24 h食管pH<4的时间较治疗前减少(3.4±1.2) h,对照组治疗后24 h食管pH<4的时间较治疗前减少(1.8±1.1) h,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以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直接损伤物为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主要发病机制为抗反流屏障结构与功能异常、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主要在于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减少复发和防治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的主要措施有患者教育、胃肠动力治疗、抑酸治疗及手术治疗[4]。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道和胃脘,与肝、 脾关系密切,病机总属肝胃失和,胃气上逆而致本病,因体质或病理因素的不同,又可兼夹气虚、 湿热、 痰湿、 瘀血,治当疏肝理气,降逆和胃[5]。气滞胃痛颗粒柴胡、延胡索(炙)、枳壳、香附(炙)、白芍、炙甘草等组成,临床上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 具有抗溃疡、抗炎镇痛和促胃动力作用,适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本研究使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兼得中西医的优势,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症状改善有效率为88.1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表现出了更强的疗效,对缓解患者症状具有更大优势;观察组内镜下有效率为73.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表明对于修复食管黏膜的损伤,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大帮助;观察组治疗后24 h食管pH<4的时间较治疗前减少(3.4±1.2) h,与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气滞胃痛颗粒结合抑酸药能明显改善食道的PH环境,有利于症状的减轻。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修复食管黏膜损伤,改善食管pH,值得临床推广。
[1]张丽贤,袁双珍,陈玉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3):205-208.
[2]刁云鹏,韩凌,李坤,等.气滞胃痛颗粒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J].中成药,2011,33(8):1307-1311.
[3]张声生,李乾构,朱生,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医杂志,2010,51(9):844-847.
[4]张国忠,周雪英.雷贝拉唑联合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师,2015,18(5):798-801.
[5]段国辉,叶敏.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