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杰李铭熙江口古镇进士沉浮录
2015-03-13文图李永忠
文图+李永忠
自古以来,乌江流域有着数不清道不尽的风物与人文过往,而一方罕见的摩崖更显传奇。它道尽了晚清进士李铭熙的人生起落,铭刻下了他所经历的那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岁月。
进士故里,道不尽多少风华
在重庆武隆县江口古镇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处的左岸上,有一幅乌江流域最大的摩崖石刻。摩崖正中刻着“李进士故里”五个大字,字体端严工稳,雄浑苍劲,就算在二三公里之外也能清晰入眼。石刻共有题跋十行386字,款署二行半37字。循着石刻,我们既能在时空深处看到一个进士的风华人生,又能借此了解到中国清朝社会的一段历史风貌。
江口古镇以芙蓉江为界,分为上、下街,沿路依山而建,临河一面大都有吊脚虚楼,多为木砖混搭的楼房商号,迎水而居。巨富官宦的四角天井、转角楼院及一些盐场公署保存尚好,来此的人们仍能依稀感受到古色古香的风韵。
本页图:江口古镇面貌一瞥。从青石台阶、土墙黛瓦到枯藤老树,处处都散发着古韵遗风。这里,孕育出了晚清进士李铭熙这样的人才。
道光已酉年(1850年)二月初三,李铭熙出生在这个十分热闹的镇上。
乾隆年初,李铭熙上高祖李光爽千里迢迢,背井离乡,从福建来彭水任知县,并擢升酉阳州刺史。遂将家小留居彭水,成为蜀人。1850年,李铭熙父亲李尧楷几经辗转,与江口的盐商巨贾们合股经营食盐运销,迁至江口。光绪三年(1877年),政府实施食盐官运商销政策,李家便与镇上的杨、邵、向、苏等10户盐商集资承销黔盐,组成了“三会公”盐号,统一购售食盐。每逢集市,10户盐商轮流在“盐号”售盐,做法是:今天李姓卖盐,其余9家帮助开票、过秤、发盐;明天轮到邵家卖盐,其余9家同样帮忙,以此类推。久而久之,便有了“江口卖盐——依轮子”的言子。
每逢赶场天,上下二街商铺柜台齐开,买卖声此起彼伏。街坊、客栈、茶馆、戏楼、餐馆座无虚席,水陆各路人马一进江口地界,便人声鼎沸,俨然一幅活灵活现的清明上河图。古镇遗风绵延至今,而李家也一直被当地人称颂为名门望族。
意气风发,被光绪帝亲赐文魁
当年彭水县只有六个童生的名额,竞争相当激烈。李铭熙与父亲一起参加县试,父子竟然同时中榜。然后又去参与州考,父子又一起获得秀士。1867年恩科,父子二人再赴成都省考,父落榜,铭熙得中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铭熙前往京城会试,这一次,他中了进士。
据说会试过程颇为传奇。试题为“子贡曰夫子之文章至惟恐有闻”,李铭熙本就对夫子之文章烂熟于心,他答道:“对夫子之文,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唯其人之所不见乎。”于是过关,参加殿试,最后一题为自作五言八韵诗一首。他深知此八韵诗为本次殿试的收关之作,忽然想到过三峡时遇到的一场风雨,便灵机一动,挥笔而成《赋得巫峡秋涛天地过》。
其实,本次为贺光绪帝亲政而加开的恩科会试,背后实则帝、后党之争。会试主考官是时任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的孙毓汶,是为替慈禧把持朝政的“后党”中坚,其人险恶,被当时以翁同龢为首的“后清流”所不齿。李铭熙等江南才子多以“后清流”为主,这次会试张謇等一些江南名士自然就被孙毓汶堂批黜落。好在殿试完后,翁同龢被光绪派为殿试读卷官,坚持公正严明选拔人才,他选拔江南才子文廷式为榜眼,见李铭熙的文章华实并茂,在考官批“诗志和音雅”的基础上,特加批“雄浑超脱,工雅绝伦”。
左右页图:李铭熙曾是被光绪皇帝钦点的文魁,为李氏家族增光添彩。而石刻“李进士故里”几个大字更显一代风华。
正加批之际,光绪皇帝前来巡视。身为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便将李铭熙的试卷呈于光绪审阅,光绪见李铭熙所答“对夫子之文,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唯其人之所不见乎”,非常赏识,又见其五言八韵诗,诗艺尤雅,称赞道:“不愧江南才子,可以‘文魁’赐之。” 又见其太高伯祖李光地、太高祖李光爽皆为大清有功之臣,很是高兴,对翁同龢说:“此人将为我朝可用之才。”
后来,光绪帝所赐“文魁”牌匾,悬挂江口李进士故居大门,可谓光耀门楣。此后久久地为世人所瞻仰,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被损毁。
李铭熙中进士后,被分到清户部浙江清吏司主政,即为清廷户部下设的省级机构主事。他赴任后,鼓励百姓兴业,发展粮食及经济,并将一系列相关农工商务、银行币制改革规划写成《浙江经贸改良疏议》上表翁同龢,转奏光绪,皇帝见改良策略详尽,且文笔非凡,大为赞赏,特赐“中宪大夫”。
辞官归来,展进士之宏图夙愿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败,变法运动拉开序幕。而此时的杭州为日本通商商埠,划出大片租界。面对满街的示威游行,李铭熙百感交集,便将渐江经贸现况向户部禀报,请求明示,但朝廷并无良策。正值焦虑,日本商人又以改良机械为借口要强行收购杭州丝绸股份,商界阵阵波动。李铭熙面对日商的蛮横之举,十分愤慨,决心帮助杭州丝绸渡过难关。他利用俄国及法国商人均要求竞售杭州丝厂设备的策略,相互制衡,化解了日商强行入股的阴谋,保护了国人的权益。
消息传到京城,翁尚书转报光绪,皇帝大为欣喜:“李铭熙办法殊甚,用两个外国商人让倭人无话可讲。”而另一边李鸿章也报了慈禧,但慈禧却道:“但愿这李铭熙不惹来麻烦就好。”
李铭熙在杭州的作为,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便是李铭熙的同榜进士——榜眼文廷式。他专程从京城南下拜见李铭熙,也正是这位不速之客的造访,使李铭熙的命运得以急转。
上图:李进士当年辞官归故里写下散文诗歌集《二酉英华》。右页上图为散文诗歌集内容。
文廷式来杭,实则怀揣翁尚书使命,发展变法中坚,扩充帝党实力。这便是李铭熙命运变化的谜底,也正是他“时年四十有八”为官短暂,结局悲壮的起因。李铭熙分职户部,自是翁同龢的门下,翁同龢乃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是变法的核心人,李铭熙自然沾上变法的事儿。
自那日与文廷式交流后,李铭熙看淡了官场与名利,当机立断向朝廷递交了辞呈,回归故里,开始教书育人,救亡图存。
他到彭水鹿山书院任教席,并以此为中心组织地方各书院宣传变法救国思想,同时结合实际,开展“筹积股、定差费、治保甲、兴学堂”等地方上的变法活动,为民兴利除弊。在执教鹿山书院期间,他将相关散文和诗歌收录于《二酉英华》。今日我们还能有幸翻阅这本保留尚好的文集,俊秀的字迹和清雅的文笔,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他还常到云顶寺与圆空大师谈经论道,当圆空问他如何看待时局,李进士看了看佛像和云雾,欣然写下:“依傍本全空,高掌擎天,直同泰岳岩岩,弥望山河归宇下;氲氤符大造,无心出岫,行见升云圉圉,崇朝霖雨遍人间。”圆空大声喝彩:“妙极!”此联可见身为晚清进士的李铭熙,寄望时局变化能像云彩一样孕育一场风雨以滋润普天下百姓的愿望。
魏然石刻,铭记身前身后事
后来变法失败,慈禧政变,清廷密电严拿变法活动参与者,李铭熙为保护相关变法成员,以传授郁山煎盐技术为掩护,暂避四川犍为老师查仙舟夫子家中,但终被发现后遭秘密杀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秋,江口古镇乌云笼罩,涛声低沉,秋风怒号。江上的纤夫们,在秋风中唱起:“一样的青山,一样的流水。永别了哟!永别了!人生一去不复还!人生一去哟!不复还!”
时隔两年之后,在江口镇防汛署署事周总爷的倡议下,推举秀才邵建侯(字国本)于江口芙蓉江出口即乌江南岸巨石上撰写了“李进士故里”碑文,并请黔江瀛洲氏许永洪率工匠刻石镌碑。为避免其家人遭清廷迫害,百姓们将李进士的死因记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入犍传授减灶煎盐法,惜未卒业,以疾终”。
事后,有人解读:“减灶煎盐法”正是那饱含辛酸的戊戌变法,“惜未卒业”即指变法未成。而百姓也从未忘记过这位有功之士,在碑文中颂其“公盖伟人矣!亦奇人矣!”
左右页下图:今日的古镇蒸蒸日上,焕然一新。而李进士曾题字的一些石碑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