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2015-03-12徐礼诚

文学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水龙吟艺术特色辛弃疾

徐礼诚

内容摘要:人教版必修二宋词单元辛弃疾的两首词,确实较好地反映了其雄深雅健的风格特点,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稼轩其人其词。如何通过这两首词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接地领悟稼轩的思想、他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特色,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选择了《水龙吟》为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关键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风,对词中情绪和用典意图有较全面的认识。2.过程和方法:诵读质疑,通过合作探究,在赏景、析典、知人中准确把握课文情感。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诚地敬佩、赞美辛弃疾,坚定心忧天下、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作品情绪,理解词人心志。2.难点:分析用典意图,理解词人心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背诵,师读设疑

在我国文坛享誉重名的众多诗人中,很少有人像辛弃疾那样有着传奇般的生平经历。稼轩填词,不失豪迈英雄本色。他彻底摒弃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的陈规,诸如咏史、言志、记事、寄情等无所不施,因此,稼轩词的内容含量和表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故其词常回荡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震撼强音。读辛弃疾,毋论其词悲喜,我们都应该积蓄充沛的底气。同学们请深呼吸吐纳一次,然后我们一起背诵今天的课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师生集体背诵。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师用书在对宋词单元提出的教学建议是,“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先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本课在教学前已安排学生预习时全词背诵。课上背诵前,教师导入时稍作指导,以期学生背时较有底气,能较好地再现英雄之失意悲情。

教师点评学生背诵情况,进行表扬,就谬音错字进行明确,并示范读全词。在词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时不用疑问语气,改用感叹语气,即逻辑重音不放在“何人”上,而放在“英雄泪”上,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对末句是问句还是叹句的思考。

学生思考,自主小声试读。教师指名一二位学生谈出自己的认识。

课件演示: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还会有谁来动问:廉颇已经衰老了,还能不能正常吃饭呢?

②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那是谁在远处沙岸边收起船帆,在夕阳中抛锚系缆呢?

教师备答:文人多视词为“小道”,虽词填累牍,终不免率性挥洒,少了几分推敲或斧凿。故此,老师一直认为对于某些文人来说,词比诗更能呈现其真个性、纯风格。比如,柳永习用一些美艳绮丽的固化成词,像“兰舟催发”、“市列珠玑”的“兰舟”、“珠玑”之类的;陆游喜用否定的口气写出功名一类的词语,如“应不是、封侯相”、“犹是官身”等等。而辛弃疾,他总是在抒怀时不自觉地把第三人称疑问代词挂在嘴边,实际上并无他者,并无疑问,并不是真的在乎是 “何人”,是“谁”,更多的也许只是一种表述上的习惯。深究这种习惯,会发现其中蕴涵着诸多深沉的情意。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这里设计末尾语气的思考,是希望引导学生能够在反复吟哦感受的基础上,对词之本情有一个更真切的体悟。既然要体悟,就应该有主动感受、受到感染、生发感想的过程,其中是不能缺少情感体验的因素的。实际上这一问题,如果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来的,也许可以更直接地进入师生对话、共同探究的环节。但当下普通高中生还很少同时具有这种对诗词的浓厚兴味和勇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此不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借“英雄泪”切入对整首词的领悟,思考英雄末路的情绪与抉择,积极建构起良好而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探究:英雄吐纳,客泪满襟

齐读上阕,围绕“英雄泪”,学生合作分析衬情之景。

课件演示:寥廓清秋图,问题一(分析写景)。

教师备答:江南的清秋时节,独上高楼,纵目远眺,青葱妩媚的远山都似含愁带恨,背井离乡的游子漂泊江南,空有宝刀,无门报国。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触发了诗人的家国之恨,想到北方土地已沦落异族统治,自己也仿佛一只失群孤雁,不禁悲从中来,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在落日余晖的楼头长吁短叹,潸潸流泪。

百感忧其心,悲感抒发实是文学的一种传统,英雄的壮志未酬、官宦的离京远谪、书生的屡举不第、游子的作客异乡、士人的众里身单、闺秀的触景伤情、歌女的等闲色衰、百姓的生活重负……种种忧患心理生发出了悲情愁怀,当几种悲伤叠加在一起时,这样的心理便愈显悲郁苦闷。在本首词中,故国沦丧的悲愤、漂泊他乡的失落、岁月流逝的焦虑和无人理解的悲愤,交织而形成了沉郁悲愤的风格。

教师利用XMind或相似程序演示思维导图,一级主题为“英雄泪”,二级主题一为“秋景生情”,其下一级分别为“冷清秋”“怅寥廓”“浓客愁”“孤英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上阕的意境,通过对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领悟,把握其中的亡国之恨和客居之愁。教师在最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师生对话的结果,以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发展个体的思维能力。

指名读下阕,师生对话处理下阕用典问题,学生概述典故本事,教师分析用典作用,学生分析用典意图。

课件演示:问题二(分析用典)。

教师明确:“莼鲈之思”典语出《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想起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脍和莼菜羹,便弃官回乡。稼轩借此典抒发失地未收,山河未复,绝不消极避世的心志。

“求田问舍”典语出《三国志·陈登传》。许汜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让他坐下床。许汜向刘备诉苦,刘备批评他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只知道求田问舍,计较一家得失私利,自己将睡在万尺高楼上,让许汜睡在地下。稼轩用词典申明自己非为名利,一心报国的崇高志向。

“木犹如此”典语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汉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在路上看见自己从前栽种的杨柳已经有十围粗了,不禁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经这样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稼轩以此典抒怀,愤慨不能直接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只能徒然虚度年华。

教师备答:用典,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引用的一种,因其内容涉及古代人物言行,受众便有了小众性的取向,故用典总是具有一种典雅化的效果。从引用内容上讲,用典可以分为用语典和用事典两类。稼轩用典,两者皆佳。宋人吴沆认为:“诗人岂可以不用事,然善用之,即是使事;不善用之,则反为事所使。”稼轩填词,气大声闳,是“使事”,故其词典雅含蓄,在曲折,甚至略带隐晦中传达自己的心志。正如名人杨慎评价的那样:“稼轩,诸子百家,行间笔下,驱斥如意矣。”

教师演示思维导图,呈现二级主题二为“事典藏情”,其下一级分别为“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木犹如此”。

设计意图:典故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感情,用典是辛弃疾“以文为词”“以论为词”特色的一方面体现。指导学生分析用典手法,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朗诵时必须先了解典故,不然读时难免气索。

学生介绍对辛弃疾生平的了解,教师针对关键点进行补充阐述。

课件演示:辛弃疾肖像,问题三(概述生平)。

教师明确:辛弃疾一生沉浮动荡,命运多舛,其词表现了高情远致、悲壮慷慨的风貌。他在忠君爱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自幼丧父,成长于北方沦陷区。他文武双全,少年老成,21岁揭竿起义,投奔山东耿京义军,23岁一决南归。其间,耿京被部将张安国杀害,辛弃疾遂与王世隆等率五十骑兵径趋金兵营盘中,活捉张安国而归,又聚集义军,束马衔枚,日夜兼程,南渡归宋,震惊朝野。这种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辛弃疾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勇猛胆识和军事才干。然而,北方过来的农民军领袖得不到南宋朝廷的充分信任和重视,辛弃疾先后上书《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分析宋金和战形势,力陈抗敌复国方略,却只能无奈地不断转徙于各地方官的职务中,后因言官参劾落职,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此后虽偶有起用,终难能建树。

教师演示思维导图,呈现二级主题三“平生尽情”,其下一级分别为“英雄”和“归正人”。

设计意图:对超越时代的大诗人进行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是很必要的,或者说,让学生了解、掌握大诗人的生平掌故、诗风文风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只不过,今天的教学气候已不是行为主义方式的机械复制,教师照搬,学生死记,而是建构主义倾向的,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或利用网络搜索收集辛弃疾的有关材料,根据自己的加工整理,形成一份关于辛弃疾的概述性材料,在收集、择取、整理中形成对辛弃疾的认知,并借此进一步领悟《水龙吟》的深沉情感。

三.小结:以点带面,三隅反之

引导学生对《水龙吟》“英雄泪”情结进行总结性回忆,并布置课下任务,自主鉴赏《永遇乐·登建康赏心亭》,就其主要情绪、思想写一段认识性文字,要求有理有据,或文质兼美。

课件演示:《永遇乐》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精读《水龙吟》,对稼轩其人其词有一种较真切的认识,“授人以渔”。完成教学任务后,辛词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赏鉴品评。课下作业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另一篇课文,正是“验之以渔”,暗合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作业的设计注意到学生差异性,要求有理有据,是为了适应部分习惯于理性思辨的学生的;要求文质兼美,是为了适应部分感情充沛、下笔情深言长的学生的。

本文得到了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高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立项号:201409259)课题组的指导和资助,作者系课题组核心成员。

(作者单位:安徽六安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水龙吟艺术特色辛弃疾
苏轼与《水龙吟》——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解析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