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地流转研究质性分析与框架建构

2015-03-12杜宇能王瑷张雷勇

关键词:扎根农地范畴

杜宇能王 瑷张雷勇

(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6)

一、引言

农地流转作为中国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既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农地流转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农地流转却面临产权界定不明晰、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等障碍[1]。因此农地流转一直是关注热点,学界围绕农地流转的研究成果颇丰。面对众多研究成果,如何整理发掘,探寻未来研究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虽有少量文献涉及这一问题[2-3],但面对海量农地流转文献时,仍缺乏一个相对严谨的计量方法。当前,扎根理论作为学术计量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政策科学[4]、社会学[5]、科学学[6]、管理学[7]等领域,而在农地流转研究中尚未见应用。

为此,本文采用质性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现有数据和农地流转已有文献入手,在厘清国内农地流转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建构国内农地流转研究的整体框架,进而推断未来农地流转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法,其核心在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过程,两个过程同时发生、同时进行而又不断循环。Strauss将扎根理论中对资料的分析过程称为编码,即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解、概念化,再进一步从其中挖掘出范畴和关系的过程;而范畴及其之间的关系即构成拟建构理论的主干内容。已有学者采用扎根理论对海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8-10],证明其可行性。图1是根据扎根理论方法论并结合本文研究需要整理出的基本研究步骤。

三、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

本文对国内重点关注农地流转问题的7种权威期刊2003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所刊关于农地流转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和筛选。这7种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农村观察》《农业技术经济》《农村经济》与《中国农学通报》。鉴于“农地流转”与“土地流转”的涵义有一定程度重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利用“农地流转”和“土地流转”作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对上述7种期刊样本期间所刊文献进行搜索,共筛选出相关文献199篇。剔除部分一稿多发和相关程度较低的文献,最终选定134篇文献作为正式编码的数据。文献资料相关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表1 本文筛选的文本资料描述性统计

为进行随后的理论抽样,参照扎根理论方法的一般过程[11](2/3左右的文本作为分析资料,1/3左右作为饱和度检验资料),将所有文献打乱处理后,随机挑选96篇文献进行编码分析和模型建构,剩余38篇文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饱和度检验是扎根理论中验证理论或概念发展是否充分的重要步骤,其核心含义是:检验在继续增加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所建构的理论或概念会否再增加或变化,如果不再增加或变化,所建构的理论或概念即达到饱和[12]。

(二)观点化和开放性编码

由于本文进行扎根研究的对象为文献资料,直接进行编码的难度较大,因此对所有文献进行观点化处理:通过认真研读文献,运用不超过10条长句对每篇文献进行概括式描述,以抽取文献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结论。需要指出的是,观点化处理过程尽量选取原文语句或语句组合,以保持文本描述的准确性。另外,由于文献标题是高度概括化的文献主旨,因此本文将标题也视作观点化描述的必然组成部分。

通过观点化处理,将96篇文献处理成为由259个长短不一的语句构成的文本资料,共计17 628个字符。这些文本资料构成本文开放编码的基础资料。为了更好地分析文本资料并使文本有序化,采用分层方式进行编号。具体而言,采用“文献序号-长句序号-短句序号”对数据文献进行编号,例如56-2-2即为第56篇文献《农村土地流转的机制探讨》第2个语句“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界定土地使用主体的权利范围,使土地流转在法律上得到保障”中的第2句话(短句)。

通过开放编码,对基础资料逐字逐句地进行反复整理与分析,从中发掘初始概念。对于56-1这个长句,发掘“农地承包权”“使用权”“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土地生产率”“农业生产”“农村人口”“土地经营权”“农地制度改革”“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等初始概念。由于初始概念的层次很低、数量庞杂且存在较大程度交叉,因此继续通过归并、聚拢等方式将初始概念进行提炼,比如将“农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生产率”归并为“农地资源有效配置”,最终共得到102个不重复的表述(短语或词条)。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合并相似表述的方式发展范畴。最后得到14个范畴,如表2第3列。

(三)主轴译码

主轴编码主要目的是通过类聚(或为聚类)分析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资料,在不同范畴之间建立起关联。在建立关联时,需要寻找一定线索,以分析各个范畴在概念层次上是否存在潜在的联结关系[13]。基于此,本文对开放编码中可能呈现不同范畴之间联系的观点进行逐句分析,并试图解析其中潜在逻辑关系。

通过主轴分析发现,各个语句给出一定内在联系。对各个范畴进行(各个主范畴间)归类后形成8大关系,关系列示如表2。

表2 主轴编码获取的8大关系

在表2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6大主范畴,其中“外部环境”主范畴包括宏观调控、环境动力等两类关系,“主体特质”主范畴包括主体配合、合作模式等两类关系,其余4个主范畴分别为“中介机构”“效果分析”“效率优化”和“制度改进”。

(四)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要求从主范畴中提炼出核心范畴,分析其与主范畴及其他范畴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故事线”的方式描绘行为现象和脉络事件,发展出新的实质理论构架[14]。通过反复分析与尝试,将“农地流转效果”作为核心范畴,用于分析原始语句中的初始概念关系,发现这一核心范畴确实能统领6大主范畴,且各主范畴之间也有相互关联。基于这一故事线,本文发展了一套农地流转效果优化的理论构架,称为“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如图2所示。图中空心箭头代表主范畴包含的关系,实心箭头表示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实线表示已有研究中已明确关注的影响关系,虚线表示较重要但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影响关系。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本文采用另外38篇文献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的范畴已发展得很丰富,除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中的6大主范畴外,均未发现形成新的范畴或者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发展的“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理论上饱和。

图2 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

四、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阐释及研究方向预判

(一)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阐释

基于扎根理论建构的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在理论上饱和,因此可用于解释国内农地流转效果的影响机制。外部环境、中介机构、效率优化、主体特质和制度改进将直接影响农地流转的效果。具体而言,这几大范畴的内涵阐释详解如下:

外部环境包括宏观调控和环境动力两类关系。宏观调控主要表现在政府和法律体系的政策调节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管理者,本身特殊地位和拥有的权力决定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15]。优化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市场培育、政策制定、程序规范和配套服务4个方面[16]。政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发农业技术和保障公共产品供给,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与吸纳农民就业,农民的基本保障与收益分享[17]。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发挥灵活的作用,而法律体系则能在更大程度上监督和规范农地流转。当前国内亟待解决的法制问题主要体现在农地流转面临产权界定不明晰、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等方面[1]。然而,从实践中看,不能简单移植或照搬发达国家约束行政权力的做法,应根据中国法制建设实际,采取诸如修订法律以消除地方政府实施行政干预的法律依据,实行积极而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以及强化法律制约等措施以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行政干预问题[18]。

中介机构在农地流转研究中一直被当成重要角色加以考量。中介可提高转出主体的市场地位,为转入主体节约谈判成本,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农地流转[19]。但在中国,中介组织服务尚处于供不应求阶段[20-21],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22]。土地流转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顺畅,增加了交易费用,制约了土地流转[23]。为使中介组织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在保障中介组织合法地位和权益同时,还应适当放松政府行政管制,创造更利于中介组织自主经营的大环境[24]。

农地流转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可用流转效率描述。很多学者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等评估方法,对农地流转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效率的政策建议[25-27]。但就本文分析的结果看,效率优化的影响因素可归为主体特质这一主范畴。而主体特质这一主范畴又包含合作模式与主体配合两类关系。当前,土地流转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的进程,促使大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在这种背景下,适应农地流转发展的合作模式能够促进农地流转效果的提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出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联合,合作社实现农民联合[28-29]。主体配合也成为影响农地流转效果的重要因素。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二维主体,二者在农地流转这同一环境中进行决策以使利益得到满足[30-31]。此外,效率优化也会在主体特质和合作效果中起到中介作用,优化其中有关的主体特质,例如合作模式、主体之间契合水平等的改善均能使农地流转效果有所提升。

制度改进主范畴也会对农地流转效果产生影响。土地流转率的不断提高,既是对新制度安排的强烈诉求,同时也反映对各项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为农地流转提供新的制度供给已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32-33]。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当前农地流转形势的制度,才能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条件,为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激励[34]。

(二)国内农地流转未来研究方向预判

扎根理论是建构主义的,在建构理论过程中会发现新的关系。本文在建构国内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过程中,发现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影响关系(具体见图2中虚线),对未来研究农地流转问题具有重要指向作用。

对于从外部环境到主体特质的研究空缺,未来可从农地流转活动的演化发展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农地流转初期宏观政策十分谨慎,而如今宏观政策已比较宽松,并鼓励制度创新。这种农地流转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恰恰是学界关注较少的,未来可从农地流转主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入手,用演化经济的分析范式,研究农地流转活动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后发展演变。同时,未来还可根据演化分析发现演化机制,选择能够促进农地流转活动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制度设计。

对于从外部环境到制度改进的研究空缺,未来可从农地流转的外部环境对农地产权制度顶层设计的影响入手,研究外部环境对政策设计的倒逼机制,从政策科学视角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目前中国农地流转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设计无法满足农地的高效利用。中央近期出台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农地流转产权的“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恰是中国农村经济深度市场化等外部环境对农地制度改进倒逼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农地流转外部环境如何开启制度改进的“政策橱窗”[35],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

对于中介机构到制度改进的研究空缺,未来可从融合村集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的视角出发,探索一个少取、多予、放开的制度设计,调动村集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积极性,有效促进农地流转活动的市场化和规模化。

通过农地流转效果影响路径模型阐释,发现本研究建构的农地流转整合框架与现有研究的关注一致,并通过该模型揭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农地流转研究值得关注的重点。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对国内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质性分析和梳理,建构国内农地流转研究的整合框架,发现国内农地流转的研究可归于外部环境、主体特质、中介机构、效果分析、效率优化和制度改进6大主范畴,并统领于农地流转效果这一核心范畴。研究发现,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6大主范畴均可对农地流转效果产生影响,同时外部环境可影响中介机构,而主体特质会影响效率优化。在各主范畴的关系梳理中,发现一些国内学者尚未关注相关范畴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的外部环境设计以优化主体特质并改进相关制度,通过中介机构的功能扩展以实现农地流转合作模式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诚然,由于质性研究的方法在效度、信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颇多争议,因此本文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尚待后续研究检验。

[1]陈驰.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法律思考[J].农村经济,2009(8).

[2]张会萍,倪全学.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1(3).

[3]杜伟,黄敏,黄善明.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改革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陈芳,鲁萌.市县乡领导机关正职岗位能力模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与提炼[J].财政研究,2013(10).

[5]史波,吉晓军.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网民再传播行为——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情报杂志,2014(8).

[6]王路昊.是共识还是边界概念:基于扎根理论对学术期刊中“孵化器”的定义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4).

[7]姚延波,张丹,何蕾.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

[8]张天问,吴明远.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旅游学刊,2014(10).

[9]王路昊,王程韡.孵化器的概念及其角色演变——基于《人民日报》数据库的扎根理论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4(4).

[10]严玲,祝丽娟,邓娇娇.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程管理类本科工作坊能力标准构建研究——以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作坊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4(3).

[11]Pandit N R.The Creation of Theory:A Recent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J].The Qualitative Report,1996(4).

[12]费小冬.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要素、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J].公共行政评论,2008(3).

[13]李燕萍,郭玮,黄霞.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J].科学学研究,2009(11).

[14]王建明,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J].管理世界,2011(4).

[15]陈敏.土地流转中的政府责任思考[J].农村经济,2010(8).

[16]李文政.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策略审视[J].中国农学通报,2009(15).

[17]张良悦.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含义与政府作为[J].农村经济,2010(3).

[18]赵培尧.农村土地流转中行政干预之法律规制[J].农村经济,2010(4).

[19]黄丽萍.东南沿海农地承包经营权连片流转探析——基于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9(8).

[20]孟俊杰.北京郊区农地流转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

[21]李跃.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22]赵丙奇,周露琼,杨金忠,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绍兴市和安徽省淮北市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23]江淑斌,苏群.农地流转的中介与担保——基于江苏599份地块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12).

[24]钟涨宝,狄金华.中介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地位与作用[J].农村经济,2005(3).

[25]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5).

[26]岳意定,刘莉君.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土地流转经济绩效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10(8).

[27]宋伟.农地流转的效率与供求分析[J].农村经济,2006(4).

[28]季玉福.土地流转合作社: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J].农村经济,2012(9).

[29]张亿钧.土地流转背景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问题、挑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2(5).

[30]李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12).

[31]冯玲玲,邱道持,赵亚萍,等.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的博弈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9(11).

[32]朱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J].农村经济,2007(9).

[33]张红玲,熊启泉.关于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9(9).

[34]杨守玉,王厚俊.“三农”视角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2009(2).

[35]伊元甲.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J].公共管理评论,2006(1).

猜你喜欢

扎根农地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武汉市农地发展权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