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云烟
2015-03-11南方
南方
“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徽墨因此与湖笔、端砚、宣纸齐名,并称中国文房四宝。
《徽州府志》记载,唐朝末年战祸连绵,河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为逃避战乱来到安徽歙州(今歙县)。二人见此地水绿山青,松林繁茂,是制墨的理想之处,便定居下来,重操墨业。奚氏父子刻苦钻研,改进捣松、和胶等制墨技术,使墨的质量逐步提高,制成“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品,受到南唐皇帝李煜的赏识。奚氏父子被赐“国姓”,改姓为“李”。奚超的六世孙李惟庆被封为墨务官,墨工李氏从此扬名天下,曾一度出现“黄金易得,李墨难获”的景况。至宋朝,李墨生产遍及整个徽州府,“徽墨”之名,便由此而来。
千百年来,徽州诞生无数制墨名家,最有名的当属清朝四大墨家: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且品种繁多,根据原料不同,可分为油烟、特烟、松烟、精烟、选烟、红墨、彩色墨、青墨、高级彩色墨等;根据作用不同,徽墨则可分为御墨、贡墨、自制墨、珍玩墨、书写墨、礼品墨和药墨七类。
林林总总,不如拨开千年云烟,一探徽墨究竟。
从松烟到油烟
古代制墨,多用“烟”作为原料。烟是动植物燃烧未尽而生成的气化物,遇冷凝固生成烟炱。烟炱主要有松烟炱和油烟炱,所以墨也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
两者区别甚大,松烟淡而雅,原料是从松树的烟中提炼而出,墨浓无光,质细易磨,适合山水画、书法,价位相对较低;油烟浓而亮,原料是从桐油里提炼出来的,工艺比较复杂,适合花鸟画,价位相对稍高。
古法松烟需砍伐松枝,经烧烟、筛烟、熔胶、杵捣、锤炼等研试而成。因为如此,许多肥腻、粗壮的古松树被砍伐,对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破坏。宋代开始追求新的制墨材料,油烟得以现世。古法油烟是将桐油、猪油、生漆通过灯草燃烧,收集其烟,再加上动物皮胶,配以多种名贵珍稀辅料,经千锤万杵精制而成。
特烟、精烟、选烟都是油烟墨,而青墨是松烟墨,红墨、彩色墨都是加了有色矿物颜料的墨,亦属高档国画颜料。
药墨
是墨也是药
适用范围:病人
农村常见有人用墨汁给痄腮病人治病。他们一边念咒语,一边用毛笔在病人疖肿处画符,最后全部涂黑,疗效很不错。其实咒语、画符都是心理暗示,真正起效果的是墨汁。
这种墨,又叫药墨。以药入墨大约始于三国,制墨名家韦诞“参以珍珠、麝香捣细末合烟下铁臼,捣万杵”,首开贵重药物入墨之先河。南唐时,药墨兴起,有在墨中加入藤黄、冰片、犀角、巴豆等名贵中药,使墨“芬芳馥郁”;宋时,制墨家潘古采用民间配方“百草灰”制成“百草霜”治疗扭伤出血、通便秘等广受欢迎;明清,药墨广为流行,商甲将士即使不通文墨,外出时亦常备带墨锭,以备急用。
后世许多药物均是以墨和其他药材制成,如万应锭、八宝止血药墨等。《本草纲目》云“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治产后血晕崩中。”
贡墨
成名捷径
适用范围:封疆大吏、朝中大臣
相比御墨,贡墨就亲切多了。
征贡制始于唐代,民国《歙县志》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清代,每年按春贡、万寿贡、年贡分三次进呈徽墨。
虽说征贡劳民伤财,可带来的效益也十分丰厚。相传曹素功在一次康熙南巡时,精心送上佳墨,康熙帝用后极为赞赏,赐曹墨“紫玉光”,从此曹墨名声大振,驰誉海内外。
清歙派著名墨家汪节庵在乾隆时异军突起,也是来自征贡。他的墨因为“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被“江南大吏,多献方物,入选之墨,必用汪氏。”如此,汪节庵成为清代制贡墨最多的墨家,也成为徽州地区制墨业的翘楚。
御墨
天子特制墨
适用范围:皇帝一人
御墨即皇帝写字用的墨,大部分御墨都是宫廷造办处制作的。虽然造办处也有徽州墨家,但与徽墨不可同日而语,也有徽州地方官员进贡,一般都会刻上“臣某某恭进”字样,这类御墨,都选料上乘,刻模精细,大大好于前者。
明代御墨大多为规矩长方形,清代则“任性”许多,圆形、正方形、花朵形皆有,更追求诗情画意。
明朝传世御墨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自造御墨,流传甚少。
不做不好意思出门
适用范围:自己或朋友
自制墨不是自己做墨,而是文人或书画家向墨家定制自己设计的墨,准确来讲,应叫定制墨。此类墨上偶见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普通门市墨高一等,历来是为收藏家、书画家所重视。
自制墨的风气源自南北朝时期的东魏韦诞,作为中国第一个制墨名家,韦诞的自制墨被赞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其后,自制墨风气一直沿袭,直到清末民初达到高潮。历史上知名的自制墨有南唐韩熙载制“麝香月墨”、宋苏轼制“雪堂义墨”、袁枚的“随园老人著书画墨”、梁启超的“饮冰室用墨”、李鸿章的“封爵铭墨”。
上海收藏家钱阳春先生收藏了近千锭古徽墨,最大的高80厘米,最小的仅两节小手指长。不少文人收藏的自制墨,大多源自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