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创新

2015-03-11何新婷

关键词:高校

何新婷

摘要:隨着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以物质支持为主的资助工作模式,忽视家庭经济学生由于贫困在个人发展过程的特殊性需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平等。因此,高校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将资助模式由单一资助逐渐转向多元资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帮困扶志、助学立人”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高校 学生资助工作模式 发展型资助

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逐步形成了 “奖、贷、助、补、勤、减、免、偿”等一系列日臻完善的资助体系,切实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逐年提高的学费水平、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单靠原有的国家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物质保障型资助,已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积极转变工作模式,从单纯的物质保障型资助逐渐向励志强能的发展型资助转变。

1 单一物质保障型资助的局限性

1.1 偏重物质资助,心理支持和能力提升缺乏

现行高校通过经济和物质帮扶的方式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帮扶,容易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而引发的其他问题,如心理障碍、素质能力等问题。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与其他普通学生相比,其严重程度要高出许多。同时,由于家庭的贫困,许多特困生容易在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困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心理与能力的“双困”学生,同时成为校园内的正真弱势群体。

1.2 无偿的学生资助体系,弱化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目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国家主要给予了无偿性资助政策,而绩优性资助的比例较低。一方面弱化了学生的诚信意识,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进而出现“等靠要、吃补助、高消费”等现象。

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不符,甚至出现“假贫困生”现象。一定程度上浪费和流失了国家的资助资源,同时使得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被削弱。

1.3 家庭收入核实成本高,一般困难学生界定存争议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对特困学生的界定清晰,认定结果较为合理。但是,一般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可操作性差,家庭收入核实成本高,认定结果常存在异议。在具体认定时,主要的认定标准之一是学生家庭年均人收入。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消费水平、家庭收入等方面,地区差异性大。单纯地以家庭年收入作为认定标准会丧失认定工作的科学性,不利于发挥资助工作的公平性。

2 励志强能的发展型资助的优越性

从激励的视角看,所谓发展性资助,就是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其发展目标、行动计划交给学生自主设定, 学校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 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①。在组织开展发展型资助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公平、效率的原则,要求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同时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能力培养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自身的困难,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技能,健全自己的人格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与传统的单一物质保障型资助模式相比较,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2.1 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单一的资助形式,不利于不同背景和发展愿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发展型资助将根据“五个不同”,即学生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经济情况,为每个学生提供“全过程”的个性化资助,突显资助工作的个性化特点。一方面,对于受助学生的个人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另一方面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平等、自愿、自主的情况下,使这些受助学生接受资助,获得关爱、理解与尊重,使其充分体会社会、学校给予的人文关怀。

2.2 创新资助形式,提供多元化的教育与服务

发展型资助从根本上改变了单一的物质资助,在综合考虑受助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资助。一方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联动机制。

2.3 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由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

在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基本保障”“应助尽助”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综合素质为价值取向,重点针对他们的发展需求,给予全方位成才支持,开展学业辅导、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素质拓展等多样性项目,不断提升他们的发展潜能,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以转变机制为突破点,推进发展型资助的实践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从保障型向发展型的模式转换,已经成为学生资助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

转变学生资助工作机制成为推进发展型资助的重点和难点。

3.1 从静态工作机制转向动态工作机制

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具有信息传递者和实施者的双重身份,帮助学生办理各种相关手续是其主要的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在新的动态工作机制下,学生资助部门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各类资助信息、资助政策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调整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从学生身上获取各种意见,进而形成双向互动格局。

3.2 从一元资助机制转向多元资助机制

对于高校来说,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局限于单一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校内外资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多元化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将借力校内各部门、各级政府、企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多元化的资助平台,通过经济资助与成才支持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不让一个孩子因经济困难而失学”,而且“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注释:

①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参考文献:

[1]桂富强.高校贫困生发展性资助理念及管理体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01).

[3]吴海龙,吴杨.包容性发展视角下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黄东梅.高校贫困资助制度中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与对策[J].克拉玛依学刊,2012(05).

[5]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04).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