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病毒感染的诊断与病原分离
2015-03-11王珅
王 珅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绵羊痘(Sheeppox,SP)是由绵羊痘病毒(Sheep poxvirus,SPPV)引起绵羊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SPPV 是痘病毒科(Poxviridae),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成员,该病毒具有高度的嗜上皮性,可感染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绵羊,其中以羔羊最为敏感,感染后引起皮肤和黏膜发生增生性病变,临床上以在感染羊唇、乳房、会阴、尾根以及皮肤无毛少毛处发生丘疹、痘疹和脓疱为特征,若无继发感染,绵羊痘引起的死亡率一般在10%~20%之间。目前,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养羊国家,该病在我国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多个养羊业发达的省市都有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报道。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情况
2014 年9 月辽宁省一养殖户从外地新购入小尾寒羊54 只。羊到场后由于更换饲料饲草,以及饲养环境的变化,大多数羊出现食欲不振,挑食。每天下午出去放牧2~3 h,1 周后陆续有5~6 只羊发病,后发展到21 只羊发病,2 周后出现死亡病例,在发病期间新生羔羊5 只,最后统计总发病21 只,死亡11 只。
2 临床症状
发病时出现咳嗽、眼睑发红以及发热症状,最高体温达41.5 ℃,不吃草,离群呆立,之后1~2 d,病羊出现口腔和皮肤病变,最初是在局部皮肤出现红斑,红斑大小如黄豆粒到指甲盖大小,1~2 d 后,红斑变为丘疹突出于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为灰白色或淡红色的隆起结节,结节大的直径可以达到4 cm 左右,结节在几天之内转变成典型的水疱,水疱初为透明液体,后变为脓性液体,形成脓疱,最后破溃结痂。出现皮肤损害的部位多是腹股沟、腋下和会阴等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口腔病变明显,在齿龈和上下腭均可形成水疱,口腔及嘴唇肿胀,流涎严重,病羊眼睑肿胀、流泪、角膜发炎、失明;流鼻涕,咳嗽,呼吸困难,最终衰竭而死。症状轻微的羊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只是偶尔咳嗽、尾根和腿内侧有少量痘疹,在少量水疱破溃后康复。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4 只,可见咽喉、气管、食道等部位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结节;肺充血、水肿,整个肺部分布大量灰白色的结节性病变,结节质地坚实,切面灰白色,肝脏有坏死灶;真胃、瘤胃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结节,个别病例见有糜烂或溃疡病变,小肠空虚,结肠肠壁变薄,黏膜脱落。
4 病原检查
4.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羊的血液、肝脏、脾脏以及皮肤痘疹做病料触片和涂片,并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经革兰染色和美蓝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感染。
4.2 PCR检测 参照相关文献[1]针对绵羊痘病毒P32基因设计1 对特异性引物,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预期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 045 bp。结果利用绵羊痘病毒RNA pol 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 扩增,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的条带,大小为1 045 bp,见图1,凝胶回收,克隆测序,经同源性分析,与AY077834 同源性为97.4%,测序结果见图2。
图1 S PPV PC R 电泳
5 诊断
根据小羊发病率高并且死亡率高,以及呼吸道症状为主,口腔、皮肤较薄处出现痘疹做出初步诊断,最终通过PCR 检测确诊,并排出细菌混合感染。
6 病原分离
将采集到的病羊的肺部痘疹组织痂皮剪碎,制作病毒悬液,将其接种于生长良好的原代胎羊肾细胞,从病羊肺组织中分离获得1 株绵羊痘病毒。收集细胞病变液,反复冻融3 次后使用差速离心法对病毒进行纯化。
7 讨论
7.1 关于发病原因的分析 此次羊群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引进动物只做了绵羊痘的临床基本检查,并没有作特异性的ELISA 检测和PCR 检测;第二是引进动物没有严格隔离,进场的第2 天就出去放牧;第3 是饲养场周边可能存在绵羊痘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