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种贝室内贮藏越夏技术初探
2015-03-11张晓萌杨筠文
张晓萌,杨筠文,孙 健
(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浙江宁波 315100)
浙贝母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别名象贝、珠贝,属百合科 (Liliaceae),是名贵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列浙八味之首,在鄞州区有百年以上种植历史[1]。浙贝母10月中旬开始种植,次年2月上旬出苗,主茎3月上旬或4月上旬达最高,2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鳞茎膨大的主要时期,5月中旬全株枯萎,鳞茎进入休眠期[2]。浙贝母有性无性均能繁殖,农家生产历来以鳞茎作为种贝进行再生产。鄞州当地传统的种贝贮藏方法一般采用原地留种,并在贝母休眠期 (6-10月)通过套种浅根性作物如西瓜、大豆,增加土地利用率,同时也为地下贝母遮阴、降温和调节水分,提高种贝的存活率[3-4]。由于贝母种植多年,种贝带菌、连作障碍等情况越来越严重,贝母的产出率、品质均受影响。近年来,贝母与水稻轮作等新型栽培技术的应用有效减轻了贝母连作障碍的发生,因此贝母非原地留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关卡[4]。由于室内环境的温湿度等条件相对可控,有利于控制留种贝母不受病虫害的危害。因此,在2013年和2014年通过贝母室内贮藏越夏试验,探讨这一技术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鄞州区洞桥镇南瑞粮机合作社仓库进行,仓库为水泥地。试验材料为鄞州当地产浙贝母。供试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性粉剂 (拜耳作物科学 (中国)有限公司)。
1.2 贝母处理
2013年5月,取浙贝母25 kg,用600倍液甲基托布津浸种10 min,荫蔽通风处摊晾干。
2014年5月,取浙贝母1 500 kg,用甲基托布津800倍和肟菌·戊唑醇600倍混合液浸种10 min,荫蔽通风处摊晾干。
1.3 贮藏方法
采用水稻育秧用秧盘,将秧盘内预铺打碎过筛细土,湿度控制在手握成团、触之即散的状态,持水量60%~70%,将种贝分层贮藏在土中。室内贮藏期间视气候状况每周或每2周对表层土补水1次。室内温度无额外控制,保持在20~35℃。由于贝母单价较高因此于2013年利用少量材料进行先期试验。种贝贮藏每层间隔20 cm左右,同层间种贝间隔5 cm。2014年种贝贮藏每层间距2 cm,种贝间隔1 cm。
1.4 调查方法
种贝于贮藏中期 (8月中旬)和起种 (10月中旬)时进行检视,记录腐烂数和受虫蛀数,计算损失率。
2 结果与分析
2013年利用少量材料进行先期试验。结果显示,10月取出贝母已有须根、顶芽发出,没有腐烂现象,种植后长势良好,与购买来的原地越夏种贝无区别。
2014年种贝室内贮藏处理后,于8月11日对贝母贮藏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对埋藏在表面的贝母采用5点取样,统计了贝母损失情况,5点共取贝母78个,平均损失率在6.11%,其中烂种占3.60%,受虫蛀占2.51%。各点贮藏种贝烂种和受虫蛀差异较大,损失率在0~11.76%。表明贝母贮藏情况基本稳定,表面贝母腐烂和虫蛀比率较低,无其他异状,土壤水分保持较好。
2014年10月13日,贝母起出种植,将贮藏贝母按所处土层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层3点取样。上层共取出62个,中层59个,下层82个,取出贝母表面略湿润,已有须根、顶芽发出。室内贮藏试验的上、中、下层贝母贮藏情况有一定差异(表1),各层平均损失率在3.52% ~5.10%,其中中层贝母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综合各层损失率,室内贮藏处理种贝平均损失率4.51%,其中平均腐烂率3.11%,平均虫蛀率1.40%。结果也表明,室内贮藏土层厚度影响种贝质量,特别是种贝腐烂率,上中层明显好于下层,这是由于下层湿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水分无处散发,贝母易腐烂。虫蛀比率各层基本持平,大都在田中起出时即遭虫蛀,不是在贮藏期间受害。
表1 2014年浙贝母室内贮藏与原地留种损失率
另到贝母原地越夏田随机取样3点,取样范围30 cm×30 cm,对取出贝母检视腐烂及虫蛀情况,结果各点损失率在8.33%~14.81%,平均损失率高达 10.61%,其中腐烂率 6.70%,虫蛀率3.92%。对比室内贮藏结果,原地留种越夏种贝腐烂率和虫蛀率,均高于室内贮藏。分析原因可能因为原地越夏期间,雨水不定时侵袭,土壤环境湿度不定,且土壤内地下害虫侵袭,无法防控。
3 小结与讨论
一般认为贝母室内贮藏越夏对贮存场所要求较高,需要阴凉、干燥、通风且泥土地面的场所,且需防治鼠害,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操作烦琐[4]。但试验表明,贝母室内贮藏场地要求低,操作较简便,实际损失率可控在5%左右。贝母对温度耐受性较好,基本不需要额外温度控制;对湿度要求也较低,不需要精细的湿度控制,保持一定土壤持水量即可,整个夏季贮藏期间,仅需1~2次不定期表层检查。室内贮藏实际体积也较小,以1 500 kg贝母为例,经秧盘摞叠贮藏后体积为4.7 m×2.0 m×1.0 m,仅需9 m3左右,即使大量贮藏也不需要太大空间。种贝贮藏前农药的应用可适当减少种贝在贮藏期间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鄞州区是浙贝的老产区,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贝母生产的重要问题。当地浙贝母实际产出量停留在1∶2左右,再加上种贝原地越夏平均10%的损失率,严重影响贝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室内贮藏方法可明显减少种贝越夏损失率,也为打破当地贝母长期连作,增加土地轮作减少病原菌的积累创造了条件。
[1] 周书军,董阳辉,张林苗,等.鄞州浙贝生产现状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2):85-87.
[2] 金进海,吴建克.浙贝母在浙南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76-77.
[3] 李林,陶正明,郑坚,等.南通产浙贝母种茎在浙南地区高产机理初探 [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3):250-252.
[4] 张彦南,陆兵,王康才,等.浙贝母主产地栽培品种与生产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