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氰胺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的影响
2015-03-11任俊鹏刘伟忠毛妮妮刘吉祥刘照亭
任俊鹏,郭 建,刘伟忠,鲁 群,毛妮妮,刘吉祥,刘照亭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 212400)
阳光玫瑰别名夏音马斯卡特,亲本为安芸津21号×白南,二倍体欧美杂交种。系日本农研机构果树研究所1988年杂交,2006年品种登录。果粒大 (约12 g),绿黄色,坐果好,抗病,南方地区9月初成熟。肉质硬脆,有玫瑰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左右,果穗光亮整洁,外观漂亮,鲜食品质极优。不裂果耐贮运,无脱粒现象,为目前国内葡萄生产中新主栽品种。
自然休眠是落叶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对自然休眠进程的调控是果树设施栽培研究的主要方向。在促成栽培中,其发芽率低、发芽不整齐、花期不一致和开花少等现象经常出现,打破果树芽体的自然休眠是提早成熟的关键措施之一[1]。大量研究表明,石灰氮、单氰氨、噻苯隆、赤霉酸等氰氨类、硝酸盐类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有代替部分低温的作用,对打破葡萄休眠和促进成熟均有一定的效果[2]。用石灰氮溶液处理葡萄的结果母枝,能促进ABA的降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低温的生物学效应,使葡萄休眠提早解除,促进萌芽[3]。阳光玫瑰葡萄作为目前生产上大力推广的品种,还未见对其进行解除休眠的报道。本试验以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研究外源化学药剂打破休眠的效果,以期为生产上应用和实现产期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4年2-4月在镇江市农科院葡萄基地进行。试材为2年生阳光玫瑰葡萄,植株一字型棚架栽培。土、肥、水等管理同常规。试验用化学药剂为单氰胺 (德国德固赛公司)和石灰氮 (浙江省衢州化工厂)。
1.2 试验方法
1.2.1 喷施时间对萌芽的影响
于2014年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分别进行喷芽试验。各个时间均设5个处理:A为对照,喷清水;B为1%单氰胺溶液;C为2%单氰胺溶液;D为4%单氰胺溶液;E为8%单氰胺溶液。4月5日统计萌芽率。
1.2.2 喷施次数对萌芽的影响
喷施次数设为喷1次 (3月2日)、喷2次 (3月2日,3月9日)和喷3次 (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不同喷药次数均设5个处理:A为对照,喷清水;B为1%单氰胺溶液;C为2%单氰胺溶液;D为4%单氰胺溶液;E为8%单氰胺溶液。4月5日统计萌芽率。喷芽时,结果母枝除顶端2个冬芽不喷涂外,其余芽眼均用小喷壶喷涂试剂1次,并记录各处理芽眼的数量,随机区组设计,单株小区,重复3次。到萌芽后记录萌芽数和各长度区间的枝条数量。
1.3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用DPS v7.0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喷药时间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的影响
2.1.1 不同喷药时间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喷药时间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率的影响不同。其中3月9日喷药后,各处理的整体萌芽率较高,除对照A外,其余处理均达到93%以上,以处理B和C最好,分别达到96.6%和97.3%,两者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3月2日和3月16日喷药后,各处理萌芽率间差异较大,除处理B和C保持较高的萌芽率外,其余处理均未超过80%,处理D和E在这2个时期更是低于对照A,且差异显著。说明低浓度的单氰胺处理有利于阳光玫瑰葡萄萌芽,高浓度的单氰胺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有抑制作用。单氰胺的破眠时间在萌芽前1个月左右最好。
表1 不同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率和新梢早期生长的影响
2.1.2 不同喷药时间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后新梢组成情况的影响
由表1中新梢长度所占比例可知,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提早了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时间,除3月9日下的处理E外,其他各处理>5 cm的枝条比例均要高于对照A;3月2日处理时,随着单氰胺浓度的升高,新梢>5 cm的枝条比例越高,且>15 cm的枝条比例也越高;3月9日处理时,除处理E外,其他各处理>5 cm的枝条比例均高于对照A,且处理B,C和D>15 cm的枝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A,处理E各区段枝条长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3月16日处理时,各处理>5 cm的枝条比例均要明显高于对照A,且整体上高于3月2日和3月9日的处理,在5~15 cm的枝条长度占比较大。说明单氰胺处理时间越靠近萌芽期,萌芽的效果就越好,整齐度越高;高浓度的单氰胺对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的刺激性强,有利于枝条快速生长。
2.2 不同喷施次数对萌芽的影响
2.2.1 不同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单氰胺浓度以及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率影响不同,不同喷施次数下,各处理随着单氰胺浓度的增加,萌芽率逐渐降低,其中喷施3次后,处理D和E的萌芽率下降最明显,仅为18.5%和21.1%,相比处理B,C和对照A差异显著;喷施1和2次后,高浓度的单氰胺处理均降低了阳光玫瑰的萌芽率,处理D和E均显著低于对照A;喷施次数对低浓度的单氰胺影响不大,除喷施3次的处理C为89.4%外,其余组处理B和C的萌芽率均在96%以上,且与对照A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率和新梢早期生长的影响
相同浓度下不同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率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由表2可知,随着单氰胺喷施次数的增多,各处理的萌芽率随之降低,其中低浓度处理降幅较小,而高浓度处理则降幅较大。处理D由1次喷施的70.6%降至3次喷施的18.5%,处理B则维持在96%以上。
2.2.2 不同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萌芽后新梢组成情况的影响
由表2中新梢长度所占比例可知,除3次喷施后的处理D外,不同喷施次数下的其余处理均提早了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时间。统计时,各处理新梢小于5 cm的比例均大大低于对照A,仅有3次喷施下的处理D小于5 cm的新梢比例>对照A,达到100.0%;在新梢长度>15 cm的区段中,不同喷施次数下的各处理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A,其中处理E经不同次数喷施后,>15 cm的比例高达60%以上。相同浓度不同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新梢生长的影响不大,各处理间无明显规律。其中1次喷施下的处理D和E,2和3次喷施下的处理C和E相比其他处理而言,>5 cm和>15 cm区段的枝条比例较高。
3 小结与讨论
在温带地区,利用外源生长调节剂和化学药剂等物质来调控落叶果树的自然休眠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4]。研究表明,植物破眠剂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部分低温需冷量,在冬季休眠期低温需冷量不足的地区 (包括露地葡萄和大棚葡萄),用石灰氮等破眠剂涂布结果母枝冬芽对打破葡萄休眠有较好的效果,萌芽期可提前1~4 d[5]。采用50%单氰胺20倍液处理后,可提高生长季无核白鸡心葡萄冬芽萌发率,且二茬坐果率和产量较高,利于果实含糖量的增加[6]。国外关于化学药剂打破葡萄休眠的效应已有较多报道,在汤姆森无核上应用最为成功[7]。
研究指出,单氰胺通过对休眠芽组织的呼吸作用及其相关酶系统的影响,进而改变了芽体休眠组织新陈代谢的平衡,从而打破了芽体休眠,使葡萄冬芽提前萌发[8]。试验表明,低浓度的单氰胺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率,提早萌芽时间;单氰胺处理时间越靠近萌芽期,萌芽效果就越好,整齐度越高,但整体萌芽率较低;高浓度的单氰胺对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的刺激性强,有利于枝条快速生长,而整体萌芽率也较低。总体而言,1%~2%单氰胺溶液在萌芽前1个月左右处理效果最好,萌芽率可达96%以上。
单氰胺浓度及喷施次数对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率影响不同。不同喷施次数下,随着浓度的增加,阳光玫瑰葡萄的萌芽率逐渐降低;相同浓度下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多,各处理的萌芽率随之降低,说明过多的喷施单氰胺抑制了芽萌发,不利于葡萄打破休眠。结果表明,1% ~2%单氰胺溶液喷施1次为最佳。相同品种在不同年份的低温需冷量有较大差异[9],说明低温需求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在应用石灰氮或氰氨类破眠剂来打破果树休眠时,应结合环境因素,对化学类破眠药剂的专一性和综合配套技术多做深入研究,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王立如,裘龙联,方良福,等.欧亚种葡萄应用石灰氮的效应 [J].现代农业科技,2007(5):7-8.
[2] 田莉莉,方金豹,顾红,等.化学物质打破葡萄休眠的应用效果初报[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6):997-1000.
[3] 郑明秋,姜海忱,迟春权.温室“晚红”葡萄用石灰氮解除休眠试验[J].北方果树,2007(7):66.
[4] Erez A.Chemical control of bud break [J].HortScience,1987,22(6):1240-1243.
[5] 杨治元.葡萄结果母枝涂石灰氮试验总结 [J].山西果树,1998(3):7-8.
[6] 刘慧纯,翟秋喜.50%单氰胺生长季处理设施栽培无核白鸡心葡萄冬芽试验[J].中国果树,2012(1):34-35.
[7] EI-Shazl,Y SM.Effect of hydrogen cyanamide(Dormex)spray on bud behaviour,growth,yield,fruit quality and leaf mineral composition of Thompson seedless grapevines[J].Alexandri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9, 70(6):615.
[8] 张昂,郑瑜琬,陈腾,等.葡萄休眠解除过程中冬芽组织活性氧与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特征 [J].西北植物学报,2003,32(10):2075-2081.
[9] 高东升,束怀瑞,李宪利.几种适宜设施栽培果树需冷量的研究 [J].园艺学报,2001,28(4):28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