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度”的把握
2015-03-11谢名芳
谢名芳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发展的今天,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采取高效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学内容,有效把握教学火候,也就是教学中的“度”。学生能做的,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活他们的思维和探究意识,从而让教学实现良性互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看似简单,其实却是一门技术和学问。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灌输,主导整个教学活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也非常刻板,只能被动听讲,很难做到学以致用,更不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改下,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度”。本文笔者主要探究了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度”的把握,希望能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应该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层次性和组合性,因而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张弛有度,把握住教学的火候。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度”的把握应该既考虑教师,也考虑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好师生关系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能依据学情来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熟知的知识可以放开来讲,扩大讲解的范围。在教学任务较少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由于教材中的内容较为浅显,教师在教学中要拓展教材的深度,让教材文字折射出历史的魅力。教师要读透课程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的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教材内容的编写具有断层性和平行性,而在历史考试中,历史知识却有一定的立体性和总结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联系的观点,有效总结教学知识。在教材的拓展上,除了扩充课外知识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把问题由繁变简,由抽象变具体,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通常会问学生“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我却换了个角度,提问学生“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会发生在1931年”,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还可以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国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拓展教材的“度”。
二、巧妙布置作业,注重量度和难度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较重、时间较紧,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会增加作业量,开展题海战术。其实,每个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初中生本来就学习压力大,如果再一味地让他们做作业,效果肯定不好,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过量的作业会引起学生的厌恶,从而使其难以实现学习目标。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查缺补漏,检验学习的成果,做到温故而知新。因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教师就要精简作业,减少不必要的作业,这也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减负增效”理念。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要尽量全批全改,在评价上应以鼓励为主,从而使作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都要把握作业的量度和难度,做到既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做好复习考试,重视频度和梯度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了,学习目标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应对中考的直接体现。在初中阶段,为了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就应运而生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复习考试的频度,不易过高也不易太低,过高的考试频度就会使学生产生考试恐惧心理,过低则不能及时了解学情。在考试的内容上,教师要做到难度适中,根据考点、考纲选择题目。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不同难度的问题都应有所涉及。在单元考试、专题考试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适当的选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考试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做到过程优化,教学设计层次突出,具有差异性,并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其学有所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