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015-03-11刘晓明曾天德
刘晓明,曾天德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刘晓明,曾天德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关系,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爱情态度量表》对福建省某高校337名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具有部分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与大学生爱情态度的浪漫爱维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依恋的概念,由心理学家Bowlby提出,用于解释儿童早期母婴之间情感的联结[1]。随着社会心理学及人格心理学等的发展,Hapan及Shaver认为Ainsworth提出的儿童依恋同样适用于成人,且持续对成人交往等产生影响。这与Bowlby的依恋对人的影响贯穿人的一生的观点相吻合[2]。Fraley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体与父母依恋中的内部工作模型会影响到个体的其他关系,也会对个体的情感、认知、行为等起指导作用[3]。大学生爱情态度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以及恋爱、婚姻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大学生爱情态度一直是社会各界格外关注和积极探讨的热点课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4]。自我效能感是个体针对特定任务领域的自信心水平,是一种心理状态。Shere等个性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效能感不仅可以看成是状态的,也可以看成是特质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应对、处理困难情境的总体自信程度,也可以看成是个体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特质[5]。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显著优于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6]。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能力越强[7]。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假设成人依恋不仅直接作用于大学生爱情态度,还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爱情态度。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某师范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33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0份(89%)。其中男生108人,女生192人;大一79人,大二130人,大三42人,大四49人。
(二)方法
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
由北京大学李同归等人对Brennan,Clark和Shaver编制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进行修订的中文版,量表包含36个项目,两个维度,采用7级计分,量表修订后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是0.82和0.77,重测信度分别是0.71和0.72[8]。计算后的粗分,通过费舍尔线性判别公式计算出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即安全型、恐惧型、专注型、冷漠型,得分最高的那一项即为被试的成人依恋类型。
2.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1981年由Schwarzer等人编制,共包含10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自我效能感量表为单维量表,最后的计分由量表总分获得,分数越高,被试者自我效能感越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87,重测信度为0.83,其中文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9]。
3.爱情态度量表
由Hendrick夫妇根据爱情色轮理论编制的爱情态度量表(Love Attitude Scale,LAS),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后台湾学者吴昭仪等对该量表进行了翻译,得到了台译中文版[10]。量表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7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法。后杨洋等人,对爱情态度量表的台译中文版应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该量表的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达到0.7以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1]。
(三)统计处理
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分析为差异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1.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不同性别的被试者,可能会存在性别群体的独特行为方式及个性特征,在依恋类型、爱情态度及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从表1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被试,在依恋类型的依恋回避维度上,差异性不显著,其统计值t=0.351,p=0.726; 在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性显著,其统计值t=2.260,p=0.025。在爱情态度上,除奉献爱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外,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各维度,在性别上都呈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效能感得分上,不同性别的被试群体差异性极显著,其统计值t=5.251,p=0.000。
2.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
不同专业类型的被试者,其认知及行为模式,都会存在有别于其他专业类型的独特特点,在依恋类型、爱情态度及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表1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类型的被试者,在依恋类型上,差异不显著。在爱情态度上,不同专业类型被试者游戏爱维度得分差异显著,而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各维度在专业类型上,差异均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得分在不同专业类型的被试群体中,差异性不显著。
表1 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M±SD)
注:*为p<0.05,**为p<0.01,***为p<0.001(下同)。
3.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
不同年级的被试群体,其认知发展成熟度,及思维模式,都可能存在差异,在依恋类型、爱情态度及自我效能感水平上可能存在差异。表2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被试者,在依恋类型的依恋回避维度上,差异显著; 在依恋焦虑维度上,不同年级被试者差异不显著。在爱情态度上,不同年级被试者游戏爱维度得分差异极其显著,而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各维度在年级上,差异均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得分在不同年级的被试群体中,差异性不显著。
表2 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M±SD)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效能感与爱情态度的相关分析
表3显示,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与爱情态度的各维度之间呈正相关,依恋回避维度只与爱情态度中的浪漫爱维度呈正相关,依恋焦虑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与依恋回避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爱情态度六个维度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奉献爱均呈正相关。
表3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效能感与爱情态度的相关(r)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一般我效能感与爱情态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及爱情态度之间是否起中介作用,先对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浪漫爱、游戏爱、友谊爱、现实爱、占有爱、奉献爱、自我效能感进行去中心化处理,然后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以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效能感为预测变量,大学生爱情类型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发现,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维度在加入变量自我效能感后,回归效应不显著,依恋焦虑维度在加入变量自我效能感之后对于爱情态度的六种类型回归效应都极其显著。
表4 自我效能感和成人依恋对爱情态度的回归
(四)一般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假定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的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检验程序,对效应值等进行了检验[12]。以成人依恋作为自变量,以爱情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一步:以成人依恋为预测变量,以爱情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二步:以成人依恋为预测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第三步:以成人依恋和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爱情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后发现,除自我效能感在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对浪漫爱起部分中介效应外,其他均不存在中介效应,结果见表5和附图。
表5 自我效能感在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表明,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在单独预测浪漫爱时,标准化回归系数β=0.33(t=6.03,p<0.001), R2=0.109能够解释浪漫爱总变异的10.9%;依恋焦虑单独预测自我效能感时,β=0.12(t=2.03,p<0.05),R2=0.014,能够解释自我效能感总变异的1.4%;依恋焦虑和自我效能感同时预测浪漫爱时,依恋焦虑对浪漫爱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29(t=5.63,p<0.001),R2=0.084,在加入自我效能感这个变量后,依恋焦虑对浪漫爱影响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0.33下降到0.29。解释总变异量由10.9%下降到8.4%,且0.12×0.32的值与0.33的值同号,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在依恋焦虑维度对浪漫爱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12×0.32=0.038,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值0.12×0.32/0.33=0.116,即在依恋焦虑影响浪漫爱时,有11.6%的变异是由自我效能感引起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性别上,大学男女生在依恋回避维度差异不显著,在依恋焦虑维度差异显著,且男生表现出更多依恋焦虑。这与刘博娜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3]。成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其内部工作模型,其依恋焦虑维度体现的是个体内部工作模式中对自己的认识,依恋回避维度体现的是对他人的认识。社会对于男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有较女生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男生会更经常对自身行为及思维模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有可能导致更多的焦虑情绪。爱情态度上,不同性别的被试者,在浪漫、游戏、友谊、现实及占有爱维度上,都展现出了性别的差异,这与曹杏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差异。自我效能感得分在性别维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也显著高于女生,这些都可能与男生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关。
在专业类型上,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差异均不显著,这与刘博娜、曹兴娥等的研究相一致。而爱情态度中处理游戏爱维度差异显著外,其他维度在专业类型上均不显著。理科学生较文科学生表现出更多游戏爱倾向,这可能与班级氛围相关,现在高校中理科专业男生比例要远远大于女生,理科男生相比其他专业男生,与女生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理科男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就表现出更多游戏爱倾向,具体原因不明,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讨论。自我效能感在专业类型上,差异也不显著。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整体较好,这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可能存在相关。
在年级上,在成人依恋的依恋焦虑维度,各年级大学生差异不显著;在依恋回避维度,各年级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年级增加,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更少的依恋回避,这与个体的成熟以及获取更多的社交技巧可能存在相关,个体更能够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及认知方式。在爱情态度上,只有游戏爱维度存在年级差异,且高年级大学生游戏爱态度降低,这与个体的成熟和逐渐理解爱情可能存在相关,更能够以成熟的态度去面对爱情。在自我效能感维度,各年级之间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成人依恋、爱情态度、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成人依恋焦虑维度与爱情态度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由于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爱情态度,个体在选择恋爱对象或者构想理想恋爱对象时,会与自身条件进行评估;在形成爱情态度时,自身的认识对个体产生影响。依恋焦虑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维度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负相关。一方面,个体对任务完成影响因素的归因可能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依恋焦虑越高,个体对自身的关注和思考也更多,进而在任务完成时,更多地完善自己,这样使自己在任务完成中,获得更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也是引导孩子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这样就形成了上述的发展模式,而依恋回避维度恰好相反,依恋回避代表的个体对他人的认识,个体在归因时,对任务的完成更倾向于向外部归因,在任务完成中,就较难获得更高的优越感。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爱情态度的六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赵晶等人的研究中提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个体,对于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就拥有更多信心。而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且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
(三)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爱情态度中的中介作用
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依恋焦虑能够很好地预测大学生爱情态度的浪漫爱维度。焦虑指标高低是个体自我模型消极与否的指标,焦虑指标高的个体,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不能悦纳自己,从而影响其爱情态度,因此,个体自我效能感同样能够预测其爱情态度。依恋焦虑会对个体的主观支持产生影响。这给大学生爱情教育提供了现实启示,在大学生爱情教育中,可以关注其成人依恋类型及其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引导个体在自我归因的同时,能够在任务完成以及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信心,对其建立正确、积极的恋爱关系,有较大的帮助。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成人依恋对大学生爱情态度具有部分预测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爱情态度起部分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Bowlby.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M].New York:Basic Books.
[2]Hapan,Shaver.Conceptualip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3):511-524.
[3]Fraley R C,Shaver P R.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Theoretical developments,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0,4(2):132-154.
[4]曹杏娥.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爱情态度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5]Sherer M,Maddux J E,Mercandante B.Prentice-Dunn,S,Jacobs B,Rogers R W. 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J].Psychological Reports,1982,51(1):663-671.
[6]赵晶,潘聪绒,申腊梅.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70(5):63-66.
[7]付梅.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8]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J].心理学报,2006(3):399-40.
[9]丛中,高文凤.自我效能感量表[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
[10]吴昭仪,吴丽娟.大学生的共依附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5,36(3):241-263.
[11]杨洋,白艳晶,徐清刚.爱情态度量表(LAS)中文版在中国内地大学生中适用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3):2824-2826.
[12]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3]刘博娜,晏碧华.大学生依恋现状及其与归隐方式、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4):615-617.
责任编校:汪沛
中图分类号:B844.2,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4-0133-05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4.033
作者简介:刘晓明,男,安徽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曾天德,男,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5-03-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08-20 12:55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820.125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