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15-03-10孙冷冰李志鸿

中医药信息 2015年5期
关键词:血府后遗火针

孙冷冰,李志鸿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其病毒常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中,可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感染、情志或感冒等再次增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迁移至皮肤而发病。此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如果治疗不及时,则易留有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愈合后皮损区出现的疼痛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4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概率为30%[1]。西医治疗本病多用抗病毒、止痛等药物,应用较为局限。中医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和镇痛为治疗大法,应用火针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PHN,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5例患者因特殊情况未能坚持治疗而排除,剩余73例患者则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47.82±6.23)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7.24±2.86)月。对照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3~61岁,平均年龄(51.46±6.4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7.71±2.71)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2]拟定。1)患者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史;2)带状疱疹治愈后皮疹消退结痂,局部皮肤有色素沉着,感觉疼痛;3)有明显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痛觉、触觉异常,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者;2)符合本病分型中的气滞血瘀型[3]: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3)患者疼痛区域为一侧胁肋部;4)入选前1周内针对PHN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者。

1.4 排除标准

1)依从性差,未按临床治疗方案治疗者,或者无法判断疗效者;2)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3)有心、肝、肾不全,慢性血管并发症或者高血压患者;4)孕期、哺乳期妇女及严重瘢痕体质;5)在行针的过程中,出现晕针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火针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国药准字Z12020223)进行治疗。药物组成: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麸炒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地黄、牛膝、甘草。服用方法:1次6粒,1日2次口服。火针治疗:选用0.30mm×40mm的华佗针或安迪针。患者取卧位,暴露皮肤疼痛处,进行常规消毒;医者右手持针柄,左手持酒精灯,将针接近施针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将毫针加热至白亮,迅速刺入疼痛部位,密集点刺,急进急出。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快、稳、准;针刺完毕后,再进行常规消毒。每周2次。如果发现患者的针刺部位有轻微红肿或者结痂无脱落,应根据患者针刺部位的恢复情况再进行施针。

对照组:给予血府逐瘀胶囊,1次6粒,1日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断其临床疗效。

嘱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注意清淡饮食,避免紧张的工作或学习状态以及精神上的不良刺激。火针组注意24h内火针针刺创面禁止洗浴。如果此处及周围出现瘙痒情况,属火针针刺的正常反应,可轻轻拍打以减轻瘙痒程度,禁止搔抓,以免造成针孔局部感染。[4]

1.6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视察模拟评分(visual-analog scale,VAS)法[5];采用0~10分评估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6];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与《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8]拟定评价标准。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的评分在同时段下降更为显著(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的评分在同时段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果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8例,痊愈2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35例,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相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VAS 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 38 治疗前7.51±2.22 5.68±1.61治疗后 1.99±1.10☆* 1.01±0.61☆*对照组 35 治疗前 7.30±2.66 5.57±1.32治疗后 4.32±1.82☆ 2.88±1.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PHN是临床皮肤科难治的顽固疾病之一,由于患者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不仅情绪低落,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如何有效的控制这类疼痛将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大多是由于情志内伤,肝经火毒蕴积或者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血虚肝旺,湿热毒蕴于肌肤所致。初起多为肝经郁热,中期多为脾虚湿蕴,后期多为余毒未清,气滞血瘀,经络阻塞-“不通则痛”[9-10]。而PHN是带状疱疹的发病后期。故在治疗时,笔者从清除余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入手,应用火针联合血府逐瘀胶囊进行治疗。

火针疗法是传统的中医外科外治法之一。针对临床实际,对其进行改良,采用毫针进行操作治疗。PHN的主要症状是沿神经分布区的剧烈疼痛,《临证指南医案》所谓“盖久痛必入瘀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11]。故治疗此病:其一,利用火针的强通效应在疼痛处大开其门,使毒邪瘀滞有所出处;其二,可以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借助火热激发人体的阳气、经气、鼓舞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温经行气,通经活络的效果;其三,火针的温热刺激作用能使针感保持一定的时间和强度,从而促进了气血的运行、调理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了脏腑、组织间的滋养[12]。所以,火针在治疗此病时,具有祛瘀排毒、助阳扶正、调畅气机、通经活络的作用而止痛,故可相对缩短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程。

血府逐瘀胶囊是由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名方“血府逐瘀汤”改良而成,而血府逐瘀汤是中医活血化瘀的典型代表方剂。方中用炒桃仁、红花活血破血祛瘀以止痛,地黄、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麸炒枳壳、桔梗、柴胡理气行滞,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甘草调和诸药。从而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

总之,依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应用火针联合血府逐瘀胶囊治疗PHN,不仅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而且在诊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疗效,不失为临床类证中可以选用的有效方剂之一。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96.

[2]袁兆庄,张合恩,谭升顺.实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8.

[3]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80.

[4]徐泽君.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4例分析[J].中国中药,2011,28(14):96.

[5]邓小明,姚尚龙,于布为,等.现代麻醉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93-2294.

[6]朱冬兰.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1874-1876.

[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81.

[8]吴志华.现代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213-217.

[9]赵国桢,嵇波,李志刚,等.刺络放血调治带状疱疹近5年研究情况分析[J].中医药学报,2013,41(3):39-43.

[10]李耀龙,吴凡伟.电针围刺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27例[J].中医药学报,2010,38(6):99-100.

[11]马新平,李净草,姜燕.火针为主配合拔罐、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864.

[12]马新平,姜燕.火针与拔罐综合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49-50.

猜你喜欢

血府后遗火针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后遗疼痛的临床观察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血府逐瘀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血府逐瘀方不同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王清任的“血府”究竟位于何处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