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仿句训练
2015-03-10唐娟红
唐娟红
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低年级语文老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的训练中,也有积累运用语言的意识。可是关于如何留出足够的时间把“积累和运用语言”作为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体现不够。尤其是学生到了中年级起步作文时,容易出现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的现象。这也许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第三课时的利用与重视,甚至于在各类公开课中难寻低年级语文第三课时教学踪影的原因。
其实只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目标明确,训练符合年段特征,训练有层次,学生自然有收获,第三课时也可以精彩。这就是在学校开展的一课三磨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一、训练要有代表性
拿到《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我被指定为上第三课时,当时前两位老师已将他们的教学目标阐明:第一课时扫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理解文本,体验情感。那我上什么呀?我顿时傻眼了。翻阅课标,其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到“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针对这篇课文,可以指导背诵、复述、语言运用……看来我的第三课时“自留地”里想要播种的种子还是挺多的。于是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一句,设计一个积累运用比喻句的仿句训练。
第一次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时,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接着感悟语言,习得表达方式。
师:这几种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就像一把把花瓣那样随风飘舞,蝴蝶和花瓣哪里像呢?
生:有一只蝴蝶很像花瓣。
师:只有一只吗?
学生这才发现:好几种。
师只能告知:对,“好几种”才能像“一把把”,这是数量上的相似。
师:颜色方面呢?
学生经过老师一提醒,才发现了这一特征。(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学生还是不能自主地发现,老师只能满堂问了:“上下翻飞”和“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都写出了什么?
生:飘动的样子。
师此时小结:因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才把“上下翻飞,五彩缤纷的一只只蝴蝶,比作了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虽然学生学得挺困难,但我认为学生学到这里还是不够的,于是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师: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在提醒我们他在打比方,你关注到了吗?什么词?
生齐声答:就像。
师:像这样的词,你知道哪些呢?
生支支吾吾地答着:像、好像。
师无奈地补充道:像……似的、如同、仿佛、犹如、宛如……
我当时虽然上得很累,一步步地牵着学生,但是自我感觉这时的比喻句教学才算教透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代表性
可是,各位评课老师听后,却一针见血地提出:“你这样教,学生学得一点劲都没有。而且原本美丽的画面被你支离破碎地肢解了,一点美感也没了。”薛校长也提出了一点:“这课的比喻句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代表性的吗?这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呢?”
在专家和同行的提醒下,我才悟到了这么抽象的东西,叫学生去归类实在太难为他们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没有错,可是还要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训练要有代表性。
于是,我又反复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还读了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我终于发现,这篇课文语言的精彩点是第二小节的第二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其实在本单元《木兰从军》一课中,也有一个经典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有节奏的话语,多么生动的画面,都在这样的句型中体现出来了。我读着句子,咀嚼着文字,越读越兴奋。此时的我仿佛挖到了深藏地下的宝藏,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让我顿时有了第二次磨课的劲。
二、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有了米,怎么煮成饭呢?我有些犯愁。“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中虽然有那么多逗号,可是却是一句承接复句,词组之间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先后顺序的,讲的是一个主体,即“蝴蝶”用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聚会。它们的情感是快乐的、着急的。但课堂上要教到什么程度呢?学生能学懂多少?能学到什么层次?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磨课。
第二次教学案例:
师:你和小朋友参加过聚会吗?
生: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
师:对。像过年、过生日时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就叫聚会。
师:这样的聚会一定非常有意思,你在去聚会的路上心情怎么样?
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争先恐后地答着:高兴、激动、开心、兴奋、喜悦、迫切……
师:这些蝴蝶做了什么事?(聚会)
师:如果你们就是小蝴蝶,你们赶到山谷里聚会,打算干什么呢?
生入情入境地谈着:和小伙伴做游戏、去饱餐一顿、去产卵、去跳舞、唱歌,给客人看……
师: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啊?(高兴、兴奋、着急……)
师:哪只小蝴蝶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呢?(引导学生评价:语速快一些,读出轻盈、快乐的感觉)
生评价:读的速度比较快,我听出了他特别着急;我听出了她特别高兴,但是她读得太慢了,别人都到了,她该落后了。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赶往山谷去聚会的小蝴蝶,心情很迫切,你来读读看。(个别读——齐读)
师评价: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蝴蝶正迫切地赶去聚会呢!老师也来读读。(故意读成三个“飞过”)老师这样读,你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重复、不准确。花丛矮矮的,可以飞过;树林很高,飞不过去,用穿过比较好;小溪,当然要越过;因为用“赶”能反映小蝴蝶去聚会的路上心情很着急!
师: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轻盈地飞过矮矮的花丛,穿过茂密、高大的树林,越过流水淙淙的小溪,开心地赶到山谷中碰面。”齐读。
最后进行仿句训练,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是感性的,他们有生活体验,有强烈的表达需求。因此,第二次的备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明显有吸引力。从学生生活中的聚会切入,引起了学生生活的共鸣,有了“快乐”这一情感体验;再到学生入情入境地当着小蝴蝶,参加聚会;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声绘色地进行了朗读感悟。参加聚会时的快乐和急迫的情感体验,喷涌而出,朗读水到渠成。接着教师故意读错,从而进行词句品析,学生也是在评价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用词的不重复,用词的准确性,用词的优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出色的。
可是问题却出来了,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已经进行了的训练点,我这样设计操作不就重复了吗?而且我在朗读指导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该进行的仿句训练却很仓促,没有训练到位。
我又一次地意识到,我上的是第三课时,我的“自留田”里要进行仿句训练,怎能抢人家的“地盘”呢?种好自己的“自留田”,有时即使精彩也要舍得删去。
三、训练要有侧重点
第三次的仿句教学环节,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删减,去掉情感体验,重在理解语言形式,仿句训练。我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三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在老师故意读错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评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仿句训练。第二步,引导学生理清句子脉络,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第三步,以老师表演哑剧的方式,请学生观察,练习说话。第四步,抛出三个话题——“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早上睡过头啦!我赶紧……”“妈妈下班回家……”学生练说。
【第三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侧重点
这一回,我终于种好了自己第三课时的自留田。可是在第三次的上课环节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要他们自己说的时候,还是说不好,抛出的三个问题,在课堂上花了近20分钟,学生的进步还是不明显。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说的不是同一种主体,用词不准确,一连说了几件
事……
四、训练要有层次性
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我一下子抛出三个问题,学生措手不及。引导学生说话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铺设梯度,对学生由扶到放,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
第四次教学设计:
1.师表演,学生说。
师:“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是为了告诉我们蝴蝶去聚会这件事呀。唐老师也学着用一连串的动作,做一件事。你们仔细看,等会儿要试着用不同的词将我做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
师表演:从粉笔盒里挑出一支彩色粉笔,拿起长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说。
2.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情景一:“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
师:小朋友自己想想,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理清具体动作:放下书本,站起身子,走到走廊,排好队伍,喊着口号,跑步进场)再指名学生连起来说。
情景二:“妈妈下班回家……”
师:你妈妈一回家做什么事?
写大家一起罗列的事情(做饭、辅导我功课、睡觉、看电视、玩电脑、聊天、洗衣服……),再指导说具体。
师:想一想,你能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出示)将她做这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吗?
评价中体现:不重复,用词准确,将做一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了。
【第四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层次性
“师表演”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入手,学生能说;“先理清具体动作,再连起来说”这样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的,学生会说;最后一环节“先罗列事情,再具体说”虽然有难度,但说的是各自的妈妈,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又有了思维发散,话题是宽泛的,再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尝试说了。
从学生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文本,研究文本,从而寻找到学生语言的生长点。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除了重视字词教学、朗读教学,对于文本的研究深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好第三课时,针对一些基本句型,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等方面在平时的训练中,在学生的语言习惯培养中,要播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