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文本教学都应有彰显个性的核心目标

2015-03-10金立群朱华贤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海鸥自然段核心

金立群 朱华贤

朱华贤 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教育评论和随笔写作,出版《青春作伴》《崇尚黑色》《推敲时尚》《用心呼吸》《师者不器》等著作,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其实教的是教师本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深远。教师素养第一,钻研教材第二,教学方法只能排在第三。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从三个维度来确定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是宏观的、跨学科的、具有统领性的,它适合于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学段。在某一学科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都应该有充分的体现,但不等于直接照搬挪用,也不等于每一项内容、每一节课都是这么三维。然而,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以为每一项教学内容、每一节课都应该体现这三维目标。换句话说,他们把整个课程的宏观目标作为某项教学内容或某一节课的具体目标,把大目标直接当作小目标,就像把统领一切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作为某一部门的专业法,比如《教育法》《劳动法》。这显然是行不通的。以此来设定目标,不但不利于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也不利于学科目标的凸显。

其实,每一项教学内容、每一节课都应该有真正属于自己彰显个性的若干个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只要能部分体现大目标就行,它们无力也无需直接扛起宏大的三维目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笔者以为,每一个文本的教学,应该有这样三个目标: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旁衬目标(支撑目标)。只有正确(甚至是准确)地设定好这三个目标,才有可能使阅读教学更加富有实效,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下面试以《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为主例,谈谈如何设定好阅读教学中的这三个目标。

一、基础目标的设定与依据

基础目标指的是文本中有关语文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的目标要求。有些只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文本,与理解关系不大,而大多数则与文本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基础目标主要包括:(1)字词的认读、书写与理解。本文主要有:亲昵、褪色、旋涡、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企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2)相关背景资料的了解。比如:翠湖和滇池的位置、海鸥的特性等。(3)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比如:“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等等。(4)读通读顺全文,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重点段落。比如倒数第二、三自然段。

基础目标是所有文本教学时首先必须完成的,也是每一个文本都应该有的。学习语文,认识字,读通文,解词义,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学了一篇课文,连文中的字也有不认识或不会写的,连课文也读不通顺,连基本常识也没弄明白,还谈什么理解与品味?当然,基础目标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本有难易之别,基础目标也需灵活设定,有些文本中的词句可以不求甚解。比如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中关于王熙凤穿着的一长段描写:“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对此,学生只要有一个大体的感受,能感觉到王熙凤穿着的珠光宝气就行,用不着句句理解,字字明白。

二、核心目标的确立与依据

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设定的。所谓核心目标,指的是学习一篇课文应该达到的最核心的、最主要的目标。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综合体,它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呈现出来的有关语文方面的要素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一篇课文,不可能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什么都抓,只能以一两项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核心目标,并努力达成这个核心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一篇课文,目标不能太多,否则,什么都是蜻蜓点水。非常遗憾的是,如今许多阅读课没有核心目标,包括一些名师的课,特别是体现工具性的核心目标很少。

(一)教参设定的目标评析

如何设定核心目标呢?它的依据是什么?这是相当复杂的一个问题。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为《老人与海鸥》设定的教学目标共三个:

1.学习生字新词,要求正确书写并理解(具体生字新词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这三个目标设定得是否恰当呢?不妨逐一分析。第1个是基础目标,每一篇课文都应该落实,此处不说。第2个目标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说的,即要求理解“写了什么”。就这篇课文而言,“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是相对容易的,文章的感情是显性而强烈的,学生只要读上一两遍就能感受到,因而这一目标的实际意义不大,不宜作为核心目标。第三个目标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的,即要求理解是“怎么写”的。这一目标里似乎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另一层是揣摩表达的具体。这可以作为核心目标吗?还是不可以。理由是:感情表达的具体不是这一文本最显著的个性。把个性不鲜明的当作核心目标,就是把普通的事例当作典型事例,把通用药当作特效药,这必定会影响教学的说服力。

(二)根据文本个性设定核心目标

那么,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楚这一文本的显著个性。因为:认人辨相貌,学文抓特点。学习课文,就是把握课文最突出的个性。文本个性通常由主体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这三方面的特点来决定。《老人与海鸥》的主体内容是表达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老人关爱海鸥,海鸥为老人送别。这也是本单元的主题。文本内容毫无疑问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但如前所述,这并不就是核心目标,因为它尽管重要,但一读就知,一看就明,并不是当务之急。正像温饱之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已经步入小康的人们来说,解决温饱并非第一要务。表达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呢?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层次分明。全文由两个板块构成:第1~13自然段为一块,写老人像对待亲人一样关爱海鸥;第14~19自然段为另一块,写海鸥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送别老人。文章的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中间一个“与”,表示并列。“老人”在前,先侧重写老人,篇幅也占一大半;“海鸥”在后,随后侧重写海鸥,篇幅也少于一半。题目与内容完全匹配。在写老人关爱海鸥的前半部分的13个自然段中,是怎么组织材料的?有没有层次呢?这才是我们需要特别研究的地方,也是经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深入研究,可以发现,看似随意为之,其实是精心安排的,内部有着鲜明的逻辑层次。这13个自然段大体可以分成如下四层:

第一层(1~3自然段):写老人喂养海鸥。

第二层(4~9自然段):写老人认识海鸥。

第三层(10~12自然段):写老人理解海鸥。

第四层(13自然段)小结:老人像亲人一样对待海鸥。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以“喂养—认识—理解—归纳”来组织材料的,其内部关系是层层递进和加深。

写海鸥送别老人的内容主要是第15、16、17三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也不是随意为之,其内部同样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大体有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5自然段):写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

第二层(第16自然段):写海鸥肃立遗像前为老人守灵。

第三层(第17自然段):写老人遗像收起时海鸥的最后鸣叫。

这里是场景描写,三个场景,活脱脱的像一位亲爱的老人去世后,子女们为他操办后事时通常会有的三个场景:悼念—守灵—送葬,其程序十分相似。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表面上是非常感性的,通篇洋溢着浓浓的真情,画面形象,场景生动,可实际上又是相当理性的,构思严密,层次清晰。这也许就是本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显著特点。

感性是容易体验到的,抓住重点段落读一读就会有所触动,许多教师在教学本文时,往往就是通过“最能体现老人关爱海鸥的是什么”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些地方”这两个问题来实现情感的震撼的。而理性是隐蔽的,往往被忽略。事实上,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时,只有两大板块的教学,没有板块内的层次教学。这显然是一种粗线条的教学,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多大意义。阅读与习作是密切相关的,这样粗线条的教学也无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妨把教学这篇课文的核心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有层次的表达感情。在朗读和品味感情的前提下,理解作者是怎么根据逻辑层次一一安排材料的。这样,既能让学生从内容上得到情的体验和感受,也能从形式上得到理的认知与觉醒。这样的阅读教学也就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至于语言运用,本文的个性是有一些的,主要是生动形象,着重在后半篇中,但比较一般,算不上特别突出。而且这一特点许多课文都具备,因而不宜作核心目标。

回过头来再看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为此文所设定的第三个目标:“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如果把它改成“揣摩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清楚的”,就切合文本个性了,指向性也明确多了。

(三)以先工具性后人文性为序

一篇课文的核心目标以一个为佳,最多不要超过两个。有些文章内容上个性鲜明,表达形式和语言运用上也个性突出,那么怎么选择核心目标呢?选择的依据应当是:先考虑工具性,再考虑人文性。道理很简单: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工具性在前,人文性在后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个工具性是学科的,只有语文学科才能承担,而人文性是综合的,其他学科也有责任和义务来承担。

当然,选择什么作为核心目标时,还要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指的是有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核心目标,有些文本的个性学生容易发现,或者已经接受和理解,就没有必要作为核心目标。主要是指那些主题和内容比较浅显和明朗的,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小桥流水人家》等课文的主题或内容。可能性指的是应不应该把它作为核心目标,学生有没有可能接受和理解。有些文本个性非常突出,但比较深,或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学生一时不可能理解和接受。比如小说《穷人》的表达手法,托尔斯泰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叙述来讴歌主人公的美好心灵,以不用一个“穷”字来表现穷人善良,艺术非常娴熟。

三、旁衬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旁衬目标,顾名思义,它是起着辅助作用的,是为核心目标而作的支撑。如果说核心目标是一座高耸直立的塔,它要牢固地矗立,旁边或底部就必须有一些支撑。阅读教学中,一个核心目标的达成,也必须有一些支撑性的子目标来围绕。如果我们把教学《老人与海鸥》的核心目标设定为:理解作者有层次的表达感情,其旁衬目标是什么呢?换言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哪些铺垫?大体应该有这样几个——

1.理解或强调文章的标题是由一个并立词组构成的。

2.明白“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等。

这三个旁衬目标都是核心目标的支架,如果这些目标都无法达到,那么核心目标就不可能牢固。旁衬目标虽然不必单独列出,但在教学时必须有意强调。第一个旁衬目标可以在揭题时落实,让学生明白这个题目寓示着是写两者之间关系的。落实第二个旁衬目标,旨在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宏观把握,明白文章由两大板块构成。设定第三个旁衬目标,则是为了深入理解的需要。如果说一、二两个旁衬目标是宏观的,那么,第三个旁衬目标就是若干个微观。

基础目标、核心目标、旁衬目标是一个整体。如果用一座石碑来比喻,那么基础目标是地基,旁衬目标是底座,而核心目标就是矗立着的那一块碑石。

猜你喜欢

海鸥自然段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霸道海鸥谁能治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秋天
美丽的秋天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海鸥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