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酮病的诊治
2015-03-09魏如辉聂永强
魏如辉 聂永强
奶牛酮病又称醋酮血病,是由于日粮中碳水化合物和生糖物质不足,以致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的浓度增高,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本病临床上分为消化型、神经型、瘫痪型三种,多发生于营养良好和缺乏运动的奶牛,尤其以3~6胎、产后3~6周发病最多,病牛产奶量和乳的质量下降,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情况
2014年12月27,栾城区一奶牛养殖场主打电话,反映所饲养的一头4岁荷斯坦奶牛,产犊已有35天,7天前发病,产奶量急剧下降,由原来的每天25公斤下降到现在的每天15公斤,该牛食欲减少,不断消瘦,产奶量下降。笔者怀疑是奶牛酮病,前往奶牛场现场就诊。
二、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正常,被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降低,不愿吃精料,只采食少量粗饲料,消瘦,皮肤弹性减弱,反刍无力,瘤胃迟缓,蠕动微弱,产奶量减少,乳中泡沫增多,尿呈淡黄色水样,奶、尿及呼出的气体有特殊的酮味(烂苹果味)。
三、诊断
根据调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确诊为奶牛消化型酮病。
四、病因
奶牛分娩后一般4-6周出现泌乳高峰期,当时奶牛的采食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最高峰,采食量不能满足泌乳所消耗的能量和葡萄糖而出现负平衡,牛体需要动员体脂和蛋白质的降解来满足机体的需要。在脂肪和蛋白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需要的葡萄糖不足使其不能代谢完全,就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物酮,从而造成奶牛酮体过多而中毒。饲养管理不当,精饲料使用过多,使奶牛瘤胃功能减弱,尤其是干奶期造成奶牛过肥,使机体消化功能降低,内分泌絮乱,再加上产后消耗增加,采食量降低,这时再饲喂过多的蛋白饲料更易造成能量缺乏,容易引发酮病。微量元素钴缺乏(其易造成B12不足)、甲状腺机能不全或患有前胃迟缓、创伤性网胃腹膜炎及慢性消化病等疾病,都可能继发本病。
五、治疗
1、提高血糖水平,用25%葡萄糖1000毫升10%Vc150毫升,静脉注射,2次/天,连用3天;
2、减轻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500毫升、氢化可的松400毫克,混合静脉注射,1次/天,连用2天;
3、补充生糖物质,灌服丙二醇500克,2次/天,连用2天;随后每天喂给红糖1.5千克,连用3天;
4、促进奶牛食欲,肌肉注射VB150毫升,1次/天,连用5天。
经过5天的治疗,病牛食欲基本恢复,产奶量有所增加,呼出的气体、奶及尿中的烂苹果味消失,继续坚持饲喂红糖5天,每天1千克,10日后经过回访,奶牛彻底痊愈。
六、预防
奶牛酮病不仅降低奶牛的产奶量和乳的质量以及繁殖性能,还会引发其他疾病,给奶牛养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做好奶牛酮病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
1、加强干奶期奶牛的饲养,防止干奶牛过肥,应限制或降低精料的进食量,增加干草喂量。
2、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进行分群管理,应及时调整营养比例,保证不同生理阶段奶牛的营养需要。
3、不喂发霉、变质、低劣的干草和品质不良的青贮。
4、饲料中应含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
5、加强运动,每日应使奶牛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增进食欲,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