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2015-03-09徐秀艳
徐秀艳
甘薯是我县传统农作物种类,甘薯产业是我县主导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成为我县农业第二大主导产业。2014年我县甘薯面积15万亩,但近几年因甘薯茎线虫病危害日趋严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甘薯的发展,甘薯及其加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无公害甘薯已势在必行。目前,我县甘薯无公害栽培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生产上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无公害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介绍以下:
一、产地环境要求
1、景观环境
距高速公路、国道需≥900米,地方道≥500米,医院、生活污染源≥2000米,工矿企业≥1000米。
2、土壤条件
选择光照充足,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方便,地下水位l00厘米以下,有机质含量丰富,不含残毒和有害物质,通透性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壤pH7.0左右,土壤全盐含最低于0.2%。环境质量应符合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的规定。
3、灌水条件
使用没有工矿等污染的水源。
4、危害物管理
有毒、有害的农药、除草剂、调节剂、激素等危险物,不得在生产田存放或丢弃。
5、肥料和农药的使用
无公害甘薯生产使用肥料和农药的准则、允许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种类等按DB13/T453规定执行。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限用含氯肥料。
二、育苗
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适应性强、品质优良、高产优质耐贮藏的甘薯品种,如淀粉型选用冀薯98、脱毒的卢选一号,鲜食型选用北京553、西农431、郑红2A、梅营一号。
2、种薯质量
对种薯严格挑选,无病虫害、无冻害和湿害,薯块重150—250克(大小分开)。具有本品种特性大小均匀一致的,薯皮鲜亮光滑,薯块整齐,纯度不低于96%,薯块整齐度不低于80%,不完善薯块不高于5%。
3、种薯特殊要求
拒绝使用转基因甘薯品种。
4、育苗方式
苗床有如下三种形式,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选用。
①人工加热,如回龙火炕。
②生物热源,如酿热物温床。
③太阳能辐射热源,如太阳能贮温冷棚育苗。
5、排薯上床
上床时间,栽前1个月。排薯多采用斜放法,即后薯压前薯1/3或1/4,每平方米排薯20—25公斤,播种密度为每平方米100个种薯,上足底水。
6、苗床管理
(1)水分。上炕前一次性浇足水,保证种薯出苗前水分够用,以后每拔一次秧上一次水。灌溉水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2)温度。将催芽温度(住火后上返温度最高)由38℃提高到41—42℃,当温度降至35—36℃开始烧火,拔秧前停火2—3天。
①排种到出苗阶段以催为主,高温催芽,促进种薯萌发,温度掌握在38℃—41℃。
②出苗到炼苗阶段催炼结合,使秧苗生长快而壮,温度掌握在30℃—35℃。秧苗高达10厘米时,开始晒苗和炼苗。
③拔秧阶段。拔秧前5—6天,浇一次透水,以后停止浇水,进行蹲苗。拔秧前停火2—3天,把床温降到20℃左右,进行炼苗。当苗高17厘米左右时要及时拔苗。采苗后不能立即浇水、追肥,应等待1天—2天种薯伤口愈合后进行,以免引起种薯腐烂。
(3)空气。火炕加保温膜覆盖完以后每隔3—5天对流性通风,不至于缺氧腐烂。当晴天气温高于20℃时,打开大棚两端通风,防止高温(40℃)烧苗,保持平温长苗。
三、栽培技术
1、整地
3月下旬土壤解冻后即开始打垅,垅距均匀,垅直、垅面平,土壤散碎,垅心无漏耕,深耕20厘米以上,耙细整平、起垄。一般垄距53—60厘米,垄高23—26厘米。
2、施足底肥
在地力中等以上的地方,每生产1000千克鲜薯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N)3.5千克、磷(P2O5)1.8千克、钾(K2O)5.5千克。根据我县多年的土壤养分化验结果,提出如下配方施肥技术:即随打垄每亩施用经过高温发酵腐熟有机肥2500公斤,使用专用的甘薯配方肥(N4%、P2O511%、K2O15%;N10%、P2O510%、k2O25%;N12%、P2O58%、K2O25%)50—65公斤,或者每亩施入磷酸二铵25公斤、硫酸钾10公斤。
3、栽秧时间
一般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7℃以上时为栽秧适期,一般地膜覆盖栽培在4月中下旬,露地栽秧一般在5月上旬。
4、栽植密度。一般旱簿地或短蔓品种每亩栽4500—5000株,肥地或长蔓品种4000—4500株。
5、科学管理
(1)分级栽秧。栽后3—5天进行查苗补苗,将死苗、病苗拔掉,补栽壮苗。
(2)浇水。甘薯是耐旱作物,一般年份不用浇水,在秧蔓封垄前如遇特殊干旱,应顺沟浇一次水。浇时不要使水漫过垅面。中后期如果不是特殊干旱,一般不用浇水。
(3)追肥。如基肥较足,生长前期可不追肥,如基肥不足,栽秧后10天左右结合第一次除草追施提苗肥,可淋施人、畜尿水或沼气水一、二次。40—50天结合中耕,追施结薯肥,每亩穴施硫酸钾15千克,并进行培土。生长60天进入薯块膨大期后,不可再穴施追肥。薯藤长势弱或遇干旱时每亩可喷施1%的尿素与0.2—0.4%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根外追肥,每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2次,每次亩用液75—100公斤。防止早衰。
(4)化学除草。当前使用的芽前除草剂有:“金都尔”、“敌草胺”、“草必萎(甘薯专用)等,地表过干,使用除草剂效果不好,要增加用水量。如果栽时没用除草剂,中后期杂草过多,可用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等定向喷雾除草,方法是:先将沟内的两行薯秧分到另一行,隔一行分一行,然后定向喷雾,喷完后再将剩下的沟内分秧喷雾。喷药必须选在无风的天气。不要喷到薯秧上。如果田间杂草多数是单子叶草,可用“精克草能”、“盖草能”、“闲锄”等药物,喷到薯叶上,不影响生长,七天后将剩下的阔叶杂草用人工拔除。
(5)注意排涝。防止田间积水。甘薯是怕涝作物,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通气不良,妨碍薯块生长,并使秧蔓徒长。特别是座薯期,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减产30%以上,超过3天,会造成烂薯以至绝产。要提前挖好排水沟,使雨水随下随走,不使田间积水。
(6)化学调控。在薯秧接近封垅时,用15%多效唑20克兑水15千克,喷洒叶面,防止秧蔓徒长。中后期喷施“甘薯膨大素”2—3次,配方是:每药桶水加“甘薯膨大素”一袋(20克),15%多效唑20—30克,硼砂20克,磷酸二氢钾50—80克,如果有吃叶的害虫,再加治虫药,喷药最好在下午四点钟以后进行。多效唑的用量要根据天气、地瓜长势灵活掌握。天气干旱,地瓜长势弱要少用,反之要多用。
(7)严禁翻秧。茎叶是制造养份的主要器官,90%的干物质来源于叶面的(正面)光合作用,翻蔓一次减产10%以上,特别是中后期,翻两次秧可减产30%以上。如果秧蔓扎根,可以提秧,提断秧根后再放回原处。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甘薯病虫害防治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均可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1、精选种薯
选择无病、虫、伤的薯块做种薯。
2、种薯处理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种薯,晾干入窖(黑斑病、软腐病、冻害)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种薯(黑斑病,蔓割病)。
3、薯窖管理
(1)薯窖消毒
将种薯放在无菌窖贮存,最好用新窖,若用旧窖,先刨去一层窖壁,然后每立方米用硫磺15克熏蒸。
(2)窖温管理
薯块存入后3—4天内,应使井窖内温庹迅速稳定在11℃—15℃范围内。
4、苗床管理
(1)用新床、生土、无病虫的粪肥育苗。
(2)温烫浸种
精选无病斑的种薯放在筐内盖好,把缸内水温调至56℃—58℃,随即把薯筐放入缸内,使水面没过种薯,并上下提动薯筐,使水温均匀一致。将水温降至54℃,浸种10分钟(防黑斑病,茎线虫病),然取出种薯立即摆入苗床。
(3)苗床温度管理
种薯处理前,苗床温度控制在28℃以上;种薯处理后随即上床,种薯上床后,使温度迅速上升到38℃—43℃,随后床温控制在38℃左右。
(4)拔除病苗
育苗期隔5—7天检查苗床,发现病毒病等病株连同薯块一起拔除。
5、栽秧前薯苗处理
(1)栽秧前严格剔除病秧,剪去病部。
(2)沾秧根,防治甘薯病虫害
①防治甘薯黑斑病。栽秧前用50%多菌灵粉剂1000—2000倍液浸苗基部(6—7厘米)3分钟左右;或用5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茎基部6—10厘米深10分钟,随后栽秧。
②防治甘薯茎线虫病。栽秧前用50%辛硫磷乳油200倍液浸苗根10分钟左右或用30%辛硫磷微胶囊剂与清水按1:5的比例配成药液沾根,或在栽秧前,将薯苗百株左右一捆,把基部3—5厘米放入45℃温水中浸入5分钟,再放入50℃温水中浸入5分钟,取出用凉水冲洗,或荫晾处降温,随后栽秧。
6、栽秧期土壤处理
每亩用50%辛硫磷0.25—0.35公斤均匀拌细土20—25公斤,栽秧时将毒土先施入栽植穴内,然后浇水,待水下渗后栽秧,或者将药兑水300—500公斤,浇于栽植穴内,待药液渗下后栽秧,防治茎线虫病。
7、农业措施
(1)深翻土地,压低虫源。
(2)建立无病菌种田,杜绝从病区调入种薯,选用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地块,施用净肥,净水,严格管理,促进甘薯植株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收获无病种薯藏于无菌窖内,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3)合理密植,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
(4)病薯病株,及时处理。防病窥测田间发病中心,对病株及时清除。在贮藏、育苗、发现病薯病株残体深埋。
8、生物防治
(1)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 3000—5000倍液灌根(400—500毫升 /株)。
(2)防治蚜虫以及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利用0.38%苦参碱乳油300—500倍液喷施(防治蚜虫)或灌根(防治地下虫害)。
(3)防治蛴螬等。利用2%白僵菌粉,用量2千克/亩,起垅前撒施或栽植时穴施,施后封土,严防日晒。
五、收获
选择晴好天气适时收获。甘薯收获过早,会显著降低块根的产量;收获过晚,块根常受低温冷害的影响,耐贮性大大降低,切干率下降。因此,必须适时收获。
一般在地温18℃开始收获,在霜降前收刨完毕。我县目前甘薯收获时间一般从9月下旬开始,到初霜期甘薯停止生长有10—20天时间。据多年考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每天增重50公斤,晚收10—20天,可增重500—1000公斤,后延收获期是增加甘薯单产的有效措施。可采用机械锄薯晚收获既增加了甘薯产量又能不受冻害。
食用甘薯应根据市场需求,薯块长到适宜大小时分批收获上市或收获贮藏;加工甘薯在薯块充分膨大、充分积累淀粉后收获。收获时注意轻刨、轻装、轻运、轻放,用竹筐或纸制周转箱装运,防止破伤,影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