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护理管理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15-03-08杨淑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颅脑损伤



两种护理管理模式对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杨淑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关键词:颅脑损伤; 综合护理管理; 优质护理管理; 预后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复杂,治疗过程中不但需要迅速缓解颅内损伤情况,也需积极控制术后伤口愈合速度与程度[1],改善临床风险,抑制医疗纠纷等事件的发生[2]。同时,颅脑损伤患者经常存在运动功能障碍或意识障碍等情况,导致情绪波动起伏偏大,正常自理能力偏差[3],也促使临床护理任务更为艰巨。为深入明确颅脑损伤患者的合理护理管理方式,本研究将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7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A组,并以2014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07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B组。A组患者中男64例,女43例,年龄24~68岁,平均(47.8±5.6)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73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14例,脑出血16例,颅内肿瘤4例。B组患者中男66例,女41例,年龄23~69岁,平均(48.7±5.3)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70例,脑挫裂伤合并颅内出血15例,脑出血17例,颅内肿瘤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管理方式,以常规临床护理作为基础增加心理、生活及康复训练等干预措施,管理过程中避免单纯考核基础护理内容,需综合全面了解多方面护理质量,具体实施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入院后每隔2 d均对患者开展1次心理情绪评估,判定其负性情绪类型与程度,而后针对性给予疏导与关怀,促使患者自行宣泄情绪。待病情稳定后,指导家属辅助实施苏醒康复工作,积极讲述患者病前生活状况,反复刺激其大脑功能,以缩短苏醒所需时间; ②生活干预:评估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开展坐立、站立、行走、穿衣及进食等基础训练,各项训练均采取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尽量减少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程度,促使其自理能力逐渐提高; ③康复干预:手术后维持合理的翻身频率,生命体征稳定后协助开展床上关节与肢体运动、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等康复锻炼。

B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深入明确优质护理服务概念,新入科护士则在工作前需接受完善的培训,在持续护理过程中持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积极主动关心患者,在耐心、细微的护理内容与定期监督评估工作下强化患者住院期间的舒适状态: ①建立优质化规章制度:根据科室实际要求将护理服务内容进行细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全面公开服务项目。定期对临床护理质量开展评估,根据护士工作能力适当给予绩效奖励,以积极促进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②安全管理:持续监测科室内安全隐患问题,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坠床、跌倒等危险时间,同时鼓励患者建立完善的自我防范意识,缓解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事件而影响到护理质量; ③心理干预:持续的心理沟通与疏导仍然是干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合理方式传播疾病知识与治疗方法,缓解其临床错误认知,增加疾病治愈信心; ④健康教育:临床教育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健康讲座、设置宣教展板、发放宣教书册以及一对一健康指导,由于神经外科患者大多均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还需给予功能锻炼的相关宣教,辅助患者长期维持康复信心,促进预后恢复的速度与效果。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采用Fugl-Meyer量表[4]与Barthel量表[5]评估其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与日常生活能力,应用SAS量表与SDS量表测定其护理后心理改善程度。

2结果

B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与伤口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B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焦虑与抑郁心理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与B组比较,*P<0.05。

表2 2组护理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比较 分

与B组比较,*P<0.05。

3讨论

颅脑损伤、脑出血以及颅内肿瘤均为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6],受颅脑损伤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复杂,经常存在呼吸障碍与重度昏迷等症状[7],大部分病例也会伴随运动功能障碍与自理能力低下等表现,使得临床治疗与护理的难度均较高。神经外科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立即改善颅内高压与颅脑损伤,也需良好改善伤口愈合程度,并促进运动功能与意识状态迅速恢复[8]。目前,神经外科的护理管理模式较多。在高凤娥[9]研究中,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应用在颅脑损伤等患者中,结果表明该种护理方式对提高护理质量、抑制护理缺陷事件发生均具有显著作用。杨清花[10]研究中,针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用了综合护理模式,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等情况均获得明显提升。通常情况下,强化护理管理后患者的围术期表现均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既往研究中针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相对较为缺乏,进而本研究将综合护理管理与优质护理管理两种模式同期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旨在通过多方面比较分析最佳护理管理方法。

综合护理管理在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通过既往经验的总结明确本科室患者所需求的不同护理方向,而后在全方位护理干预实施后促进临床服务质量的提升。优质护理管理主张将传统被动护理服务转化为积极主动护理,其过程中持续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严控管理方案并规范工作态度,通过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良好提升后综合改善临床服务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情绪状态均明显好于综合护理管理患者,提示神经外科采用优质护理管理的可行性更佳。

参考文献

[1]王锐. 神经外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体会[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9): 150.

[2]Skidmore ER.Training to Optimize Learning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Curr Phys Med Rehabil Rep, 2015, 3(2): 99.

[3]王丹.预警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预防压疮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吉林医学, 2015, 36(8): 1706.

[4]向慧, 杨敏. 绩效考核在神经外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 2015, 36(6): 1200.

[5]郑群. 加强全科护理对神经外科老年病护理能力提升的影响[J]. 吉林医学, 2015, 36(11): 2351.

[6]von der Brelie C, Schneegans I, van den Boom L, et al. Impaired coagulation is a risk factor for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isolated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5, 79(2): 295.

[7]董冬.流程优化对神经外科手术室工作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8): 131.

[8]Ricarte I F, Calente F G, Alves M M, et al. Cerebral Vasospasm and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Warfarin-Induced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17(18): 340.

[9]高凤娥.神经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15): 2026.

[10]杨清花.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0(5): 255.

收稿日期:2015-05-21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219-02

DOI:10.7619/jcmp.201524091

猜你喜欢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呼唤式护理干预策略对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意识水平及促醒状况的影响
护理路径对老年颅脑损伤后智力缺损及精神异常患者认知行为的影响
颅脑损伤后同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探讨
车祸致颅脑损伤伤残鉴定分析
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与损伤部位相关性研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人工硬脑膜补片在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在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