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3-08尼富苓田艳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药学中心北京100069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5年4期
关键词:用药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尼富苓,王 霞,田艳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药学中心,北京 100069)

20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尼富苓,王 霞,田艳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药学中心,北京 100069)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 – 2014年上报的208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品种类、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的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8例ADR中,男性129例(62.02%);女性79例(37.98%);发生ADR的年龄段以40 ~ 59岁最多;静脉给药所致ADR发生率最高;引发ADR的药品共涉及13类87个品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居多(35.10%);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共计90例(40.18%)。结论:应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用药监护,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Analysis of 208 cases of ADR reports

NI Fu-ling, WANG Xia, TIAN Yan-ping
(Pharmaceutical Center of Beijing You'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eature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DR occurred in our hospital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 Methods: A total of 208 ADR cases were collected from 2013 to 2014 in our hospital. The case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the age and gender distribution of the patients, administration routes, the category of the suspected drugs, organs or systems involv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utcomes and relevant evaluations of ADRs, etc. Results: Among the 208 ADR cases, 129 cases (62.02%) were male and 79 cases (37.98%) were female. Most cases were in the age of 40 – 59 years. The ADR incidence rate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the highest. A total of 13 categories (87 kinds) of drugs were involved in ADRs, with antibacterial drugs showing the highest percentages (35.10%). There were 90 cases (40.18%) appeared as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damage, which wer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nclusion: Reporting and monitoring of ADRs as well as pharmaceutical ca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R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Medication analysis; Rational drug use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是药品上市后再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药品安全性评价、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药品不良反应受到社会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我院2013 – 2014年收集上报的208例ADR报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3 – 2014年上报的ADR报告共计208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Excel表格,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或器官以及临床表现、ADR的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

208例ADR报告中,男性129例(62.02%),女性79例(37.98%),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1.63∶1)。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40 ~ 59岁ADR发生率最高,占45.67%。详见表1。

表1 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patients

2.2给药途径分布

208例ADR报告中,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共计131例次(62.98%)。其次是皮下注射38例次(18.27%)及口服给药35例次(16.83%),肌肉注射2例次(0.96%),外用2例次(0.96%)。

2.3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13类87个品种,其中以抗感染药物的品种及报告例次最多(26种,73例次),其次是抗病毒药物及消化系统用药。详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Tab 2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s of ADR-inducing drugs

2.4ADR涉及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分布

73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共涉及26种药品,以β-内酰胺类引起的ADR最高,其次是喹诺酮类。因存在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情况,故统计例次超过ADR发生例次。详见表3。

2.5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对208例ADR所涉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其中最常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0例(40.18%),其次是全身性损害34例(15.18%)及消化系统损害33例(14.73%)。因临床表现涉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所以统计例次超过ADR发生例次。结果详见表4。

2.6ADR转归及关联性评价

对208例ADR报告转归结果进行分析,治愈143例(68.75%),自愈45例(21.64%),好转20例(9.61%),无死亡病例。关联性评价结果:很可能162例(77.89%),可能44例(21.15%),无法评价2例(0.96%)。

2.7严重不良反应

208例ADR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共5例,其中3例为过敏性休克。所用患者经停药或减量,对症处理后均治愈或好转,未出现死亡病例。详见表5。

表3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类别及构成比Tab 3 Categories and constituent ratio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in ADR

表4 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Tab 4 Systems and organ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表5 引起严重ADR的相关药品、临床表现及转归Tab 5 Related drug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of severe ADR

3 讨论

3.1ADR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208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发生比例高于女性。ADR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40 ~ 59岁之间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我院就诊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特点有关。我院是治疗感染与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约70%的患者为肝细胞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各类肝病。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脏器功能衰退、常患多种疾病、需联用多种药物等因素导致ADR发生的概率增加[1]。因此老年患者是重点药学监护对象,应根据其生理、病理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以减少ADR发生。

3.2涉及药物及种类分布

208例ADR所涉及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最多(35.10%),与文献报道[2]一致,其次是抗病毒药物与消化系统用药。β-内酰胺类药物由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且毒性低等原因,在临床使用率较高,其引发的ADR亦最多。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经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需慎用,在我院这类专科医院使用率不高,引发的ADR也很少,与文献报道[3]有差异。因此必须加强药物使用管理,重点监测抗菌药物,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以促进我院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3.3中药制剂与ADR

20例中药制剂引发的ADR中,有14例是中药注射液,占70%,与国内其他报道[4]类似。因中药制剂导致不良反应既有药物本身基础研究不充分等缺陷,也有临床不合理使用的因素。目前中药制剂的说明书普遍存在不良反应、禁忌说明过于简单,标注“尚不明确”甚至无不良反应项,无法对临床用药形成有效指导。因此,应加强中药制剂药品说明书的审批和修订及上市后再评价工作。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中所含如蛋白质、多肽和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可直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导致过敏反应;其中的杂质,如鞣质可与组织中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的鞣酸蛋白而产生刺激性[5]。因此临床使用时首先注重适应证的选择,慎用中药注射剂。

3.4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由表4可知,208例ADR所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0.18%)。主要原因是皮疹多为常见药品不良反应,且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其次为全身性损害34例(15.18%)及消化系统33例(14.73%)。由于我院病毒性肝病患者比例高,致使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使用率高。发热、肌肉酸痛、感冒样症状等全身性损害及血细胞计数减少等血液系统损害是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3.5严重ADR分析

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严重ADR中,2例为静脉给药,1例为皮下给药。其中注射用替考拉宁为糖肽类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各种严重的革兰阳性菌感染,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短暂,严重不良反应罕见,国内曾有注射用替考拉宁致过敏性休克及急性肾衰竭的文献报道[6-7]。本例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且为首次用药,静滴约5 min后即出现过敏性休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人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其不良反应亦普遍发生,并涉及皮肤、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器官。严重不良反应少见。本例患者首次皮下注射180 μg,约7 h后出现过敏性休克,且期间未用其他药物,所以怀疑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所致。苦黄注射液为中药复方制剂,该例患者首次静脉滴注约1 min即出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可造成呼吸道缩窄和血压突然下降,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引起死亡。这3例患者均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给予吸氧、升压、扩容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均逐渐缓解。因此,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若发生ADR要及时处理。

西罗莫司及他克莫司联用引起肾功能损伤1例,该例肝移植术后患者使用西罗莫司口服液0.5 mg,qd及他克莫司胶囊0.5 mg,bid。用药后发现肾功能损伤并逐渐加重,2个月后查肌酐160 μmol·L-1、尿素氮10.89 mmol·L-1,住院治疗。怀疑两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故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停用西罗莫司并减少他克莫司用量至0.3 mg,bid,之后患者肾功能逐渐好转。西罗莫司及他克莫司生物利用度差异显著,治疗窗窄,均有可能引起肾功能损伤[8],因此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应尽可能通过监测生物学标志物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并监测血药浓度尽量避免联合使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另外,1例患者服用消银颗粒(3.5 g,tid)联合氯雷他定片(10 mg,qd)治疗1个月导致肝损伤入院。肝功能异常是氯雷他定的罕见不良反应,提示长期服用该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消银颗粒说明书中不良反应项标注“尚不明确”,亦未检索到其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报道。但消银颗粒含有的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苦参素)有引起肝功能损伤的报道[9]。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7期)报道含有白鲜皮、苦参的痔血胶囊可引起肝损伤。提示我们要加强中药制剂的上市前研究、完善药品说明书,并在临床使用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

综上,208例ADR报表分析结果表明,ADR的发生与药物本身、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为减少ADR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应加强向医护人员宣传ADR的力度,特别是严重ADR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ADR报告的数量及质量。2008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ADR的死亡病例报告仅661例,而美国2005年收到的ADR死亡病例报告已达15 105例,表明我国的严重ADR报告可能存在相当程度的漏报[10]。我院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推动了ADR监测工作在我院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沈芊,刘琛,王育琴.400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4):228-231.

[2] 郭代红,陈超,马亮,等.2009 – 2013年军队医院67 8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5):300-303.

[3] 苗秋丽,闫荟羽,张四喜,等.我院2012年1月 – 2013年12月95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6):372-375.

[4] 朱峰,郭代红,袁凤仪,等.123所医院5188例中药疑致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与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5,12(2):94-97.

[5] 姜云达,杨忠英,岳德永.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事件类型构成的帕累托图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2):3028-3029.

[6] 汤玲琼,申屠建中,周慧丽.替考拉宁(大贝辛)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药物警戒,2012,9(4):250.

[7] 蔡然,刘晓蒙,张杰根,等.替考拉宁致急性肾损伤一例[J].中国医药,2013,8(6):855.

[8] 朱有华.注重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防治策略[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11,32(4):197-200.

[9] 李金兰,黄红林.苦参素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J].肿瘤药学,2011,1(2):149-152.

[10] 周延安,胡先明.我国与欧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药师,2012,15(12):1784-1787.

收稿日期:(2015-02-05 修回日期:2015-06-29)

[作者简介]尼富苓,女,主管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工作。E-mail:nifuling2010@163.com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157(2015)04 – 0227 – 04

猜你喜欢

用药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某院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
基于JAVA技术B/S架构用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患者平喘药物的用药分析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