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51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
2015-03-07作者单位650032昆明昆明医科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
作者单位:650032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
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51例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
作者单位:650032 昆明,昆明医科大学、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神经内科
白永杰,刘诗翔
[摘要]目的了解降纤酶联合抗凝联合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1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降纤酶静脉滴注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此外,两组均给予相应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循环。入院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浓度,并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显著高于对照组(52.0%)(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处局部紫斑,无鼻腔、消化道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进展性脑卒中死亡。余未见明显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频发TIA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降纤酶;抗凝;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分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指局灶性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造成的短暂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常不超过1 h,且无脑梗死证据[1]。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 min,大多1 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 h。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CT、MRI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责任病灶[2],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频发TIA常致脑梗死,而对于TIA的诊疗虽然不断有新的指南出现,但在诊治过程中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进展性卒中、出血转化及TIA反复发作,不少患者对于现有治疗效果仍不理想。为了能使患者取得更好治疗效果,更多获益,我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用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51例TIA,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标准入选标准:(1)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3];(2)经详询病史并行神经系统查体和颅脑CT或MRI检查,除外大灶脑梗死或脑出血;(3)入组前10 d有2次以上发作;(4)年龄<75岁。
排除标准:(1)有出血性疾病、出血倾向及过敏体质;(2)近期外伤及手术史;(3)有严重高血压、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4)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2病例资料共纳入101例入住我科的患者,按照住院序号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组前已患者家属或其监护人告知相关获益及风险,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本研究已取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前循环(颈内动脉系统)TIA 29例,后循环(椎基底动系统)TIA 22例;年龄40~70(58±4.3)岁。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前循环TIA 30例,后循环TIA 20例;年龄38~65(53±3.9)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病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 +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连续7 d;针对并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予以相应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皮下注射,1次/d,连续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入院后予以降纤酶(北京赛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27)治疗,第1次10 U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0.5~1 h滴完,1次/2 d;以后每次5 U,连用3次。7 d 后了解两组临床疗效。
1.4观察指标分别检测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出凝血时间、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浓度变化及相关不良反应等。
1.5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死亡。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51例中,基本痊愈30例(58.82%),显著进步7例(13.73%),进步8例(15.69%),无变化6例(11.76%),恶化0例(0.00%),死亡0例(0.00%); 对照组50例中,基本痊愈11例(22.00%),显著进步7例(14.00%),进步11例(22.00%),无变化15例(30.00%),恶化5例(10.00%),死亡1例(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常规、肝肾功、凝血指标变化不明显;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检查头颅CT,无脑出血征象。治疗过程中,观察组2例出现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处局部紫斑,无鼻腔、消化道等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进展性脑卒中死亡。
3讨论
近来研究证实,TIA患者如果症状超过1 h,大多神经影像检查可发现对应的脑部小梗死灶[5]。目前TIA发病机制大致有:微栓子[6]、血流动力学变化、血管痉挛、颈部血管压迫、血液成分改变等学说,但尚未达成共识。有研究提示,早期抗凝治疗可降低频发TIA患者发生完全性脑卒中的风险[7],其结论与文献报道的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完全脑卒中的发生率一致[8]。低分子肝素可通过降低血小板聚集能力、促进血流、降低血黏度、增加细胞表面电荷,发挥抗凝抗栓效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9]。降低纤维蛋白原(Fg)水平是改善TIA短期预后的关键措施。降纤酶主要作用机理[10]是:降低血液中Fg浓度,并使纤维蛋白多聚体降解为单体,抑制血栓形成;促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释放,减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的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沉降受限,使红细胞通透性及变形能力提高;消耗血栓形成的底物而发挥抗凝作用。
目前对TIA发作的治疗仍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基于此,本研究对频发TIA患者采取降纤酶结合抗凝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88.2%)显著高于对照组(58.0%),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从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且明显优于治疗后对照组(P<0.05),表明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频发TIA,可显著改善血流变学指标,增强抗凝抗血栓效能,增加治疗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应用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频发TIA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血黏度及抗凝抗栓,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②P<0.05
【参考文献】
[1]Albers GW, Caplan LR, Easton JD, et al.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proposal for a new definition[J].N Eng1 J Med, 2002,347:1713-1716.
[2]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279-380.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5]贾建平.神经病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2.
[6]连佛彦,石正洪.低分子肝素对照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 2(5):41-42.
[7]洪晓军,王爱明,周旸,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早期脑卒中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3, 21(3): 321-325.
[8]Schwammenthal Y,Bornstein N,Schwammenthal E, et al.Relation of effective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o stroke severity and survival (from the National Acute Stroke Israeli Survey[NASIS])[J]. Am J Cardiol,2010,105:411-416.
[9]侯春香.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性TIA临床观察[J].交通医学,2011,1:62-63.
[10]袁丽.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21):15-16.
(收稿日期:2015-01-13)
文章编号1004-0188(2015)04-0410-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4.023
中图分类号R 743.31
文献标识码A
通讯作者:刘诗翔,E-mail:shixiang2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