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相关性研究*
2015-03-04关持循杜思怡林晓明郭蕾蕾张黎黎
张 林,关持循,杜思怡,林晓明,刘 堃△,郭蕾蕾,陈 卓,张黎黎
(1.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1;2.大连大学护理学院,辽宁大连116600;3.辽宁锦州市中心医院 121001)
创伤事件是指亲身经历、目睹、耳闻、对一些令人厌恶的细节的重复和极端体验等多种方式暴露在一个到多个以下事件:死亡或严重威胁到生命安全的事件;严重的躯体损伤或构成严重躯体损伤威胁的事件;事实或构成威胁的性侵犯。近些年来,突发事件增多,在校中小学生属未成年人,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水平有限[1],容易受到创伤,产生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经历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2],它属于伤害流行病学范畴,对经历创伤事件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研究成为重要课题。心理韧性就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的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是近些年来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3]。作者采用德文版的埃森创伤症状量表(ETI)[4],它是针对ASD 和PTSD 的筛查量表,结合前期研究[1,5-7]和我国江瑞芳[8]、周娟等[9]在同一个样本人群(地震人群)中汉化结果,评价创伤事件引起的中小学生创伤症状严重程度,探讨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之间的关系,为实施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6~12月对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锦州市、丹东市、营口市、辽阳市6 15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均来自所在学校的社区。纳入标准:符合设定的创伤事件,年龄12~17周岁;创伤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严重的事故、火灾或爆炸、严重的疾病、受到陌生人的暴力攻击、受到亲人或是熟人的暴力攻击、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死亡、被囚禁、遭受过陌生人的性侵犯、遭受过亲人或熟人的性侵犯、被冷落、被抛弃、其他造成精神负担的事情(如遭受暴力、离开父母或家庭、父母离婚)等[4]。这些纳入者有语言表达能力或阅读能力,与调查员沟通无障碍;知情同意,愿意配合,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不合作者。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 152份,回收6 054份,有效问卷5 918份,筛选出符合设定的1 793人,其中男903人(50.36%),年龄12~16岁,平均(13.22±0.95)岁;女890人(19.64%),年龄12~16岁,平均(13.11±0.90)岁。
1.2 研究工具 (1)ETI量表由德国的Tagay等研制,用于评价12~17岁创伤后症状,本问卷分5部分,由开放性问题和症状量表构成,其中主体第3部分23个条目用以评定创伤症状,采用0~3分litter 4 级评分,分数累加得出创伤后症状分数,分数越高说明个体的症状越严重。我国的江瑞芳[8]、周娟等[9]初步在地震人群中对其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作者进一步进行了修订,量表分回避、激惹、入侵、分离4个维度,信效度良好。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等[10]编制,由27个条目构成,分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5 个维度,采用1~5分litter 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目前已在儿童少年中应用[3,11-1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质量控制 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对象安静环境下填写问卷,研究人员盲法录入数据,逻辑较错。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不同特征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得分比较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为0.68,分半信度系数为0.64,重测信度为0.72,内容效度为0.87,结构效度为0.52;创伤症状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 系数为0.87,分半信度系数为0.71,重测信度为0.85,内容效度为0.85,结构效度为0.50。本研究的两量表信效度均良好。不同年龄、性别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少年心理韧性得分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得分相关性分析 心理韧性各维度、心理韧性总分分别与创伤症状各维度、创伤症状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布在-0.356~-0.040。见表2。
2.3 影响儿童少年创伤症状的因素 以创伤症状得分为因变量;年龄、性别(1=男,2=女)、居住地(1=城市,2=城乡结合,3=农村)、家长最高文化程度(1=高中及以下,2=大中专,3=本科,4=硕士及以上)、家庭经济水平(1=收入大于支出,2=收入基本等于支出,3=收入不足支出)、心理韧性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方程模型,多元回归显示创伤症状得分的影响因素有心理韧性。见表3。
表1 不同特征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 得分比较(±s)
表1 不同特征儿童少年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 得分比较(±s)
项目 心理韧性 F P 创伤症状 F/t P年龄(岁) 12~ 96.40±16.61 4.802 0.001 19.77±13.54 1.874 0.113 13~ 97.04±17.97 21.76±14.11 14~ 93.17±14.34 22.27±14.50 15~ 93.61±16.26 20.56±13.47 16~17 86.75±5.80 19.72±14.63性别 男 94.06±16.32-3.834 0.000 21.08±14.20 0.043 0.837 女 97.15±16.95 21.45±13.83家庭经济条件 2万以下 95.18±18.25 1.605 0.171 21.79±14.85 0.489 0.744 2万~ 95.48±16.80 20.78±13.73 5万~ 96.88±15.31 21.14±14.03 10万~ 93.01±16.16 22.43±13.93 20万~97.96±14.38 21.46±11.89
表2 心理韧性与创伤症状各维度相关系数
表3 创伤症状量表得分线性多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3 讨 论
本研究中,创伤事件在中小学生中发生频率为30.30%,创伤事件发生率较高,发生的类别各异。我国只有针对于部分地区的儿童伤害的零散研究[15-20],缺乏普通人群的总体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中小学生这个容易被伤害的人群。欧美各国早在20 世纪80年代初,就非常重视儿童少年伤害的研究,开展了各种类型伤害的监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测系统,如美国的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英国的儿童医院伤害报告与预防计划、加拿大的儿童安全伤害监测系统等[21]。而我国尚缺乏以伤害监测为基础的儿童少年创伤事件的监测系统。在借鉴各国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具体国情,在医院、学校、社区等场所设立伤害监测点,收集儿童创伤事件流行病学资料。
不同年龄、性别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少年心理韧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张丽[3]的研究基本相同。不同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少年创伤症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影响经历创伤事件的儿童少年创伤症状的因素有其固有的特性;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均显示:心理韧性是影响创伤症状得分因素,随着心理弹性水平的升高,创伤事件对儿童少年的创伤症状降低。
对经历创伤事件儿童的研究还未系统化,研究资料有限,应建立创伤事件监测体系,加强人群监测,提供一手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经历创伤事件儿童少年创伤症状的因素,为科学指导健康干预提供指导。
[1] 陈卓,刘堃,郭蕾蕾,等.小学生突发事件认知与应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20(1):102-103.
[2] 廖喜明.儿童青少年创伤事件问卷和创伤后症状量表的评价[D].广州:暨南大学,2007.
[3] 张丽.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学业水平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 Tagay S,Erim Y,Stoelk B,et al.The Essen Trauma-Inventory(ETI):A screening instrument of identification of 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aumatic disorders[J].J Psyehotraumatol Psyehother Sci Psychol Med(German),2007,15(1):75-89.
[5] 陈卓,刘堃,郭蕾蕾,等.学生及家长安全知识水平现状及影响学生安全知识水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31(1):33-36.
[6] 刘堃,陈卓,张林,等.锦州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21(3):434-435.
[7] 陈卓,刘堃,林晓明,等.营口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应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20(5):597-598.
[8] 江瑞芳.埃森儿童青少年创伤问卷中文版信效度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9] 周娟,周肖榕,李航,等.埃森创伤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2):121-124.
[10]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11(8):902-912.
[11] 陈增娟.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压力、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2] 梁净.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考试焦虑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13] 李鹏.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14] 刘堃,温有锋,张林,等.SPSS统计分析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5-183.
[15] 曾光,耿玉田,荆瑞巍,等.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12(10):1024-1028.
[16] 欧丽君.宁波市某三级医院2006年儿童意外伤害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25(1):108-110.
[17] 蒋武,黄华兴,韦金露,等.南宁市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1,15(4):563-565.
[18] 何志辉,程朝霞.广州市天河区0~14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14(2):116-118.
[19] 蒋武,韦金露,刘伟,等.南宁市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状况及家长认知水平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9(6):659-662.
[20] 刘晓剑,李丽萍,赵丹,等.广东省海岛县0~18岁儿童伤害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30(12):1493-1494.
[21] 李中杰,陈曙,吴宜群.国外伤害监测系统的建立与使用情况[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4,31(4):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