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的历史变迁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转型*

2015-03-03祝猛昌李飞跃刘明兴

中共党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

祝猛昌 李飞跃 张 冬 刘明兴



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的历史变迁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转型*

祝猛昌 李飞跃 张 冬 刘明兴

本文以对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个人基本信息和职业发展路径的数据分析为基础,以时间为线索,在对中央委员会职位划分的基础上,考察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不同系统交叉任职状况的历史变化。在向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不同系统的交叉任职现象得到了很好克服,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得到很好规范。具有不同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上升的趋势,这反映了在注重规范党、政、军等关系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领导干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任职状况;领导体制

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94年的光辉历程,经历了革命、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实现了向执政党的转型。在向执政党转型的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中,党政分开以避免权力的高度集中、实现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加强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培养又是其中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建党以来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的历史变迁来探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以此分析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发生的重大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和相关问题的说明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根据组织制度安排,中央委员会在党的领导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其成员包含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地方省市和军队等部门和领域的重要领导干部。探讨中共向执政党转型背景下领导体制的转型,领导干部任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对于领导干部的任职具有重要影响,领导干部任职状况也是领导体制的重要表征。1980年8月18日,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邓小平指出当时国务院负责人人选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权力不宜过分集中,兼职、副职不宜过多,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等问题。其中对于兼职、副职过多的现象,邓小平指出,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左右上下兼职过多,工作难以深入,特别是妨碍选拔更多更适当的同志来担任领导工作。副职过多,效率难以提高,容易助长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他深刻地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1、327页。由此可见,领导干部任职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以期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转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中央委员会中,其成员的职位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军队、地方代表等类型。基于此,本文对中央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情况的考察主要涉及两种大的类型。

一是在军队和非军队系统同时任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央委员会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这主要涉及军队兼职中共中央、军队兼职中央政府、军队兼职地方、文武兼职(特指对前三种类型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总体考察)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民主革命时期,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武装斗争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此必然会在党内造成大批具有军事经历的领导干部。这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地位的体现,也必然会对革命成功以后党的领导体制的转型产生影响。*黎见春以对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的分析为基础,认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政治局委员的知识结构、阶级出身和职业构成及社会心理等因素都不利于八大所确立的路线的延续和稳固,是中共八大路线中断的重要原因。黎见春:《从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结构看八大路线的中断》,《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岳奎对此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岳奎:《浅析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结构及其对政策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因此,在分析军队和非军队系统同时任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历史变化的基础上,本文以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领导干部在中央委员会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来审视中共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三个阶段发生的重大变化。

二是文官系统内部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这主要涉及中共中央兼职中央政府、中共中央兼职地方、中央政府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与此同时,领导干部不同系统的任职经历对于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还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同时具有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以期了解中共历史上领导干部任职状况的变动。

二、军队和非军队系统同时任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

从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历史变动来看(见图1),1936年之前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在具体某些年份出现波动,但整体上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935年超过40%。 1936年后至1939年前,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1940年至1941年这一比重又出现增长的趋势。之后至1944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维持了稳中有降的局面。中共七大的召开,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略有上升,在此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1946年至1948年所占比重在45%以上。1949年,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1950年后又出现增长趋势,在1954年达到一高点。1954年后,由于取消大行政区等领导体制的改革,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

图1 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
所占比重的变化

1956年中共八大时,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之后出现上升趋势,1960年到1964年这种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维持了平稳但低水平的局面。1965年以后,这种任职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但在1967年、1968年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1969年中共九大,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中共九大后这类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幅度不大。1973年中共十大,这类人员所占比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但相对来说维持了稳定状态。1977年中共十一大,这类人员所占比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之后又开始下降,并在1981年达到历史最低点。1982年这种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并在1983年得到进一步提高,于1984年得以稳定。1985年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后这种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之后,自1985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前这段时期内,除1988年这种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其所占比重维持了稳定局面。1992年中共十四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这种类型的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此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且稳定的状态,虽然有时候会出现下降或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动幅度不大。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下简称“候补委员”)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主要集中在中央委员这一群体之中。具体来说,1940年以前,除去1932年、1933年和1935年,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领导干部所占比重极低,大多数年份为零。1940年至1954年,虽有少数年份明显高于或低于20%,但总体上维持在这一水平。1955年随着大行政区领导体制改革,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领导干部所占比重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之后,除去1977年中共十一大和1990年、1991年等少数年份出现过外,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领导干部所占比重是极低的。从变动趋势来看,军队兼职中共中央的中央委员和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全体中央委员会成员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相同的。

从军队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历史变化的情况来看(见图2),1932年至1935年,虽个别年份出现回落,但这一类型的干部出现了明显增长,于1935年达到顶点,超过了30%。之后,随着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取消,这一类型的干部出现了明显下降并最终消失。1950年至1952年,这一类型的干部占有一定比重,一般在13%左右。1953年这一类型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增长,超过20%。1954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则维持在10%左右的局面。“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共九大、中共十大所占比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的趋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十一大,虽有回升趋势,但幅度不大。此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四大之间维持低水平的局面。中共十四大后,虽然有增长趋势,但幅度不大,还是呈现低水平的局面。2002年中共十六大,这类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

图2 军队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军队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在中央委员中所占比重高于这一类型的干部在候补委员中所占的比重。从变动趋势来看,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军队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除个别年份外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中央委员中这一类型的干部所占比重总体上出现先下降后平稳再上升的趋势,于1953年超过25%。1954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出现一定下降,在1955年下降幅度更大。之后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但总体上维持了稳定局面,所占比重在15%左右。“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总体上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所占比重下降至10%以下,中共十大到十一大之间更是低于5%。在中共十一大时,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高于5%,但不到6%,之后大体上维持了稳定状态。1982年中共十二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又出现明显下降,在1982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内达到了中共历史上的最低点。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前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是低水平的增长。中共十六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又出现下降。

在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与委员大致相同,其中也有不同之处。在1953年之前,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占全体候补委员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虽然1954年出现下降,但1955年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中共八大时,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呈现下降趋势。之后,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呈现增长的趋势。在195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呈现稳定的状况。“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不过和中央委员不同的是,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在1969年后呈现增长态势,并在1973年前维持了稳定局面。1973年中共十大,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接近于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呈现回复的态势,但也不超过3%。1980年后,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几乎不复存在。

从军队兼职地方的情况来看(见图3),1927年至1935年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较低,不超过10%,且变动比较明显。1935年后至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前,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呈现低水平局面,大多数年份为零。中共七大,这类干部占有一定比重,略高于15%。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类型干部所占比重呈现先升后稳中有降的趋势。1950年,这类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反弹。此后至1956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56年中共八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又大致回到1949年的水平。1956年至“文化大革命”前,相当年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总体上维持了稳定。1964年到1967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1968年尤其是1969年中共九大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上升,在1969年超过20%。这是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大陆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一元化体制,革命委员会是这种领导体制的重要表现,相当部分的军队出身的领导干部进入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此后,虽然有个别年份出现反弹,但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日益呈现下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军衔制开始恢复,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央发布了兼任军职的地方党委书记不授军衔等指示*贾若瑜口述,刘波整理:《解放军恢复军衔制的台前幕后》,《百年潮》2010年第3期。。在这一大政方针的推动下,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几乎不复存在。

图3 军队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具体来说,军队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所占比重的变化和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情况总体相同,但又有不同之处。在1927年至1935年间,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在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所占比重变化总体呈现相反趋势,且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在候补委员中所占比重一般要高于在中央委员中的比重。1945年后,候补委员中军队兼职地方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高于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在中央委员中所占的比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总体相同,但候补委员的变动更呈现不稳定性,个别年份波动较大。1956年中共八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所占比重都出现上升,候补委员所占比重要高于中央委员中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的比重。

本文把非军队出身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如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地方)统称为文职官员,分析文武兼职(特指对军队兼职中共中央、军队兼职中央政府、军队兼职地方这三种类型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总体考察)*按照这种划分,一位中央委员会成员如果同时具有军队兼职中共中央、军队兼职国务院等情况则只算一次。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见图4)。具体来说,1926年至1928年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较低,总体在10%以下。1929年,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出现明显上升,超过20%。1931年后,随着土地革命日趋激烈,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虽有个别年份回落,但总体上出现明显增长,于1935年超过40%,接着又出现下降。从抗日战争爆发到1945年七大前,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现稳中有降的局面。1945年中共七大,这一类型的干部所占比重出现较明显的上升。之后,由于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继续推行,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于1946年达到一个顶点。之后至1949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维持在40%以上,但于1955年出现明显下降。1956年中共八大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并在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维持了稳定局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明显下降。1969年中共九大后,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在1969年后到1973年中共十大之前所占比重高于20%,但立即呈现下降趋势。1973年中共十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进一步下降,直到1975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才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1977年中共十一大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逐步下降,1984年之后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图4 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分别占全体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比重的变化趋势大致是相同的,与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趋势也呈现一致的局面,但在具体变化中又有所不同。除个别年份外,中央委员中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高于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在候补委员中所占的比重。在民主革命时期,相较于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中文武兼职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更呈现稳定性。

三、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

从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来看(见图5),自1925年至1954年,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央委员会中所占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1925年10月,中共四届二中扩大会议决定建立军事委员会(后改称中央军事部),张国焘任主任,中央委员会中开始出现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但从1925年到1928年,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不是太高。

图5 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随着土地革命的开展,军事斗争在党的工作中地位越来越重要。1935年以前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逐步上升。1935年,这一比重超过40%。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比重逐步上升,超过60%,大多数年份在70%以上,在1943年后更超过75%。1945年中共七大后,具有此类经历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进一步增长,于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超过80%,于1955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56年,中共八大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此后,1958年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比1957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在1958年到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的这段时期内则维持了稳定。

1969年中共九大,在毛泽东的推动下,选举“工农兵进入中央委员会”是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产生的重要指导方针,大量无军事经历的工农兵代表进入中央委员会。与此同时,大量具有武装革命斗争经历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中共九大到1973年中共十大期间,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降为相当年份的不足60%。中共十大,更多的工农兵代表进入中央委员会,使得这一比重出现进一步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在中共十一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比重在50%以上,并接近60%。此后,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拨乱反正工作的逐步开展,大量冤假错案被平反,大批具有革命经历的领导干部恢复了领导职务,这使得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推动下,中共开始了新老干部的交替工作。1982年2月20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就是中共采取重大举措的体现,大批具有光荣革命斗争经历的领导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选举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降为45%左右。中共十二大后,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推进。1985年9月15日,中共召开全国代表会议,相当一部分老同志退出中央委员会,一大批在新中国建立后成长且无军事经历的领导干部进入了中央委员会,使得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进一步下降。1987年中共十三大,中共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中央委员会中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例进一步下降,不足20%。此后,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总体上维持了稳中略有下降的趋势。

从总体来看,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大体的变化趋势与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趋势相同。但值得说明的是,除去1955年前少数年份,候补委员中的这一比重是一直低于中央委员中的比重的。1933年和1934年,候补委员中具有军事经历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受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毛泽东等人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斗争、红军的武装斗争没有被足够地予以重视,所以中央委员中具有军事经历的代表相对较少,具有军事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更多地当选为候补委员。中共七大召开前的1943年、1944年,候补委员中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高于这一类人员在中央委员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在候补委员中,其成员更多地负责各革命根据地的实际领导工作,军事斗争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反,中央委员中的一部分干部如董必武、吴玉章等人,则没有直接领导过军事斗争的经历。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1937年以前,中央委员中具有此类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候补委员虽总体上升,但在1933年、1934年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45年到1956年中共八大,中央委员中这一类型的干部所占比重呈先升后稳中有降的局面,候补委员则呈稳中有升的局面。在中共八大上,中央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了上升,候补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则出现下降。中共九大前,中央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局面,候补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则稳中有降。此后,个别年份虽然有差异,但基本上呈现一致的局面。

四、文职系统内部兼职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

从中共中央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来看(见图6),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在1935年超过了40%,之后出现明显下降。随着1937年国共合作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取消,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降为零。新中国成立后至1953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于1953年超过36%。1953年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在中共八大时进一步下降,不到10%。1958年这一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上升,但紧接着又出现下降,到“文化大革命”前维持了稳定状态。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3年这段时期里,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在1970年至1972年这三年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几乎不存在。在1973年中共十大产生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这一类型的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上升,但所占比重不高。1976年,这一类型的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之后便一直增长到1980年,1980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接近4%。1980年到1987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1987年后这一类型的成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则出现下降。十四大到十五大期间又出现增长,十五大又出现下降。十五大到十六大期间出现了增长,2002年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中这一类型的成员又出现了下降,接着又出现回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图6 中共中央兼职中央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具体来说,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也主要是来自中央委员。在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干部所占比重在民主革命时期(除个别年份)为零,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然,其中像1953年、1975年、1987年、1996年、2001年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呈现增长态势,但相对而言其所占比重处于低水平状态。具体到中央委员,其变动趋势与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总体相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1950年至1953年这两个时期,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之后在1956年中共八大呈现下降趋势。中共八大之后,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并在“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维持了稳定状态。“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1973年中共十大后才出现增长,但幅度不大。随着1976年春邓小平被打倒等事件的发生,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下降。1977年到1980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出现上升,但都没有超过10%。在1980年到1987年间,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自1987年后到1992年十四大前,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上升,并维持稳定状态。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又出现下降,之后维持稳定。比较明显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这一类型的领导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上升,所占比重超过5%,并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之前得以维持。中共十六大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之后又回升的局面。

从中共中央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来看(见图7),其在中共历史上都是较低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类干部所占比重一般都不超过10%,而且不同年份波动较大。1950年至1954年,这一类型的干部在中央委员会中占有一定比重,超过15%,但于1955年出现明显下降。此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虽然不同年份也会出现变化,但总体上是非常低的,占中央委员会全体成员的比重不超5%。1977年中共十一大后,这一类型的干部所占比重非常低,中共中央兼职地方是个别现象,大多表现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委书记兼任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图7 中共中央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具体来说,中共中央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主要集中在中央委员。1949年以前,除了1925年、1926年、1927年、1932年等少数年份候补委员中存在中共中央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外,这一类型的干部主要来自中央委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候补委员中,这一类型的干部有一定比重,在1949年后超过20%,一些年份高于中央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的比重,但自1953年后,这一类型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从中央政府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来看(见图8),除去1932年和1933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不存在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的。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但所占比重较低,一般都低于5%,大多数年份不超过3%。

图8 中央政府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具体来说,除去1932年和1933年,中央政府兼职地方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候补委员中所占比重一般都高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占全体中央委员的比重。从变动趋势上看,新中国成立后,除去1955年等少数年份,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趋势呈现高度一致的局面。

五、具有两种及以上文职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

就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来看(见图9),1931年后至1945年以前,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在某一年份虽然会出现回落,但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并在抗战时期维持了稳定局面。1945年中共七大,中央委员会规模做了调整,这类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但也维持了稳定局面。1949年到1955年这类干部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不超过50%,并于1956年中共八大时出现下降。中共八大后,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了明显下降,1969年后大致在12%左右。此后,到1981年前,这类干部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并于1979年超过20%,在1981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又出现下降,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表现尤其明显。中共十三大以后至1991年,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又出现了上升趋势,于1991年超过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又出现了明显下降。中共十四大后,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虽然有个别年份所占比重出现下降,但总体上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于90年代中期超过15%。

图9 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分别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可以发现,这种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动趋势大致呈现一致的局面,但又有所不同。1945年以前,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央委员。中共七大才出现具有这种任职经历的候补委员。之后,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总体相同。在1956年至1969年中共九大之前,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所占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但这段时期候补委员中出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7年,中央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至1981年呈现增长趋势,候补委员却呈现稳中略有下降趋势。中共十二大时,这类干部在中央委员中出现下降趋势,而在候补委员中却出现上升趋势。中共十二大后,中央委员中的这类干部所占比重的变动比较频繁,候补委员中除1986年等个别年份,总体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在中央委员中总体上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个别年份也会出现下降,而候补委员则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

从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动情况来看(见图10),1969年以前具有这种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是比较高的,1930年后超过60%,1933年、1934年超过80%。1933年之前,个别年份有回落趋势,但总体上呈明显上升趋势。1933年后到1935年出现下降趋势。1935年到1945年又出现上升趋势,在1943年、1944年又超过80%。1945年中共七大,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比重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1956年中共八大,这一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之后到1969年中共九大,具有这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968年达到一个高峰。1969年中共九大后,具有这类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中共九大之后到1982年,虽然有个别年份出现回落,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85年,中央委员会中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的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从1987年中共十三大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这段时期内,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年份,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后又出现增长,呈现周期性。1997年中共十五大后,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总体上这两类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与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变动趋势也是大体一致的。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别,这主要表现在民主革命时期,具有这种任职经历的候补委员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呈现更大的波动性,上升下降的趋势相对更明显。

图10 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从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情况来看(见图11),1931年至1945年前,除个别年份,这种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于1938年后维持了稳定局面。1945年中共七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并在解放战争时期维持稳定局面。1949年后,这一比重出现了明显增长,但在1956年中共八大时出现明显下降。1956年至1969年这类干部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于1966年达到了一个顶点。1969年中共九大,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同样出现明显下降,1969年为20%多一些。不过,1969年至1984年,这一类型的干部在中央委员会中所占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局面,1984年时接近40%。1985年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召开,由于中央委员会新老交替工作的推进,大批老同志退出中央委员会,相当数量的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这其中相当部分缺少中央政府工作经历,使得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

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后,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呈现周期性特征,即在召开中共全国代表大会的年份,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之后又会上升。总体而言,这一类型的干部在中央委员会中所占比重总体维持在25%以上。

图11 具有中央政府、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总体上看,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与不区分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呈现一致局面,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1934年至1945年的候补委员中,几乎不存在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1945年中共七大,这一比重在中央委员中明显下降,在候补委员中则明显上升。

从同时具有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来看(见图12),这类干部出现于1931年,在1935年之后出现明显增长,在抗日战争时期维持了稳定局面,约在40%以上。到中共七大,这类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1949年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于1955年超过50%。中共八大,这类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此后到1969年之前,这类干部所占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69年中共九大,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仅为10%左右。从中共九大之后至1981年期间,有些年份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小幅下降,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2年中共十二大至1997年中共十五大,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呈现周期性变化,先下降、后上升。1997年之后,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呈稳定上升的局面。

图12 具有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果区分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的话,总体上看,具有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和不做区分时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当然其中也有些不同之处。1945年前,几乎不存在同时具备上述三种任职经历的候补委员。1945年中共七大,中央委员、全体中央委员会成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出现下降,而候补委员中其所占比重出现上升。1982年同样呈现相同现象。1987年至1992年,这类干部在中央委员中稳步增长,而候补委员中则呈现稳定局面。此后,这类干部在候补委员中总体也呈现增长趋势,但在每两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间保持稳定局面,与中央委员中这类干部所占比重的变化稳步上升呈现不一致的情况。

六、结论与分析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导方式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变化。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基本上实现了向执政党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理论界探讨的重要问题。很多研究者认为,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党政分开,党政分工是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问题。要实现党政分开,党政领导实行分任制又是重要内容。本文考察中共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的历史变迁,这对于了解中共的领导体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反映了中共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共成功地实现了向执政党的转型。

首先,从中央委员会成员交叉任职的情况来看,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交叉任职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文武兼职、军队兼职中共中央、军队兼职国务院、军队兼职地方、中共中央兼职中央政府等情形在中央委员会中大量存在,这是中共内部领导体制存在党政不分、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体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这种不同系统之间的交叉任职状况得到了有力克服,所占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这是解决党政军领导体制中存在局限的重大举措,是适应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共大力推进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

其次,从具有军队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迁来看,在革命战争年代,这一类型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具有较高比重,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深刻印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982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指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悠久斗争历史的大党。经过长达六十多年的光荣的战斗历程,党在自己的队伍中聚集了大量的一代又一代的久经锻炼的老干部。”*《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86页。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推动之下,这类干部大量退出中央委员会,大批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进入中央委员会,这是中共组织自身新老交替的积极体现,必定会为中共的成长发展增添新的力量和新鲜血液,对于中共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有此类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下降,是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知识化、专业化和正规化建设的生动体现。

再次,从具有两种及以上文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情况来看,新时期以来,规范党政军领导体制取得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共继续保持和发扬了历史上注重领导干部不同系统任职,对党员干部加以全方位任职锻炼的训练。1991年9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指出,实行干部交流或岗位轮换,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个有效措施*《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75页。。2014年1月,中共中央新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在关于领导干部任职交流、回避的内容中指出:“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因工作需要交流的;需要通过交流锻炼提高领导能力的等。”这说明不同系统的任职经历对于领导干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不同系统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比重出现下降和具有文、武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所占比重出现下降外(这主要考虑的是军队建设的特殊性),具有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任职经历、具有中共中央和地方任职经历、具有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以及具有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和地方任职经历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具有上升趋势,反映了中共在注重党政干部分任制的同时,仍十分注重党员干部在不同系统、部门的任职经历,以期对领导干部能力进行多方位培养。

(本文作者 祝猛昌,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北京 100081;李飞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 天津 300071;张冬,美国西北大学政治系博士研究生 埃文斯顿 60201;刘明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 100871)

(责任编辑 吴志军)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hip System

Zhou Mengchang & Li Feiyue & Zhang Dong & Liu Mingxing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CPC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personal basic inform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ath, with time as the clue, in on the Central Committee position division based, studied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crossing to serve in different systems.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ransforming to the ruling party, the phenomen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crossing to serve in different systems was overcome, th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hip system reform were well standardized. The propor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with different system working experience had a rising trend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CPC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ability of leading cadres, as well as the regulation of the party, government and army relations.

* 本文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经济开放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NKZXB1428)与天津社会科学项目“国际合作与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基于技术进步转变”(TJLJ12-008)的阶段性成果。

D220

A

1003-3815(2015)-06-0083-12

猜你喜欢

中央委员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国文化背景下政治精英代际衍化研究
中央委员九成是文科
李大钊的中共二届中央委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