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闻本质失实”的视角观照虚假新闻

2015-03-02刘林晶陈阳洋

新闻爱好者 2015年7期
关键词:假象假新闻真实性

□刘林晶 陈阳洋

关于何种新闻是真实的,何种新闻是虚假的这类命题,新闻学界和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进行界定和争论。其中,关于“新闻本质真实”的问题曾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到现在仍莫衷一是。但是,“新闻本质真实”讨论的无定论状态不能成为对假新闻容忍甚至放纵的借口。本文试图阐述一个“新闻本质失实”的概念,以期对杜绝假新闻、维护新闻真实性贡献绵薄之力。

一、“新闻本质失实”:研究虚假新闻的新视角

(一)本质真实与“新闻本质失实”的提出

什么是本质?西方哲学家自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思索“本体”与“现象”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善”才是与现象相对立的实在,回避了对于本质的界定。对于这个看法,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最后的顶峰却是神秘主义明显地占了上风。”但罗素同时也承认:“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包含着许多显然的错误。但是尽管有这些错误,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1]到了近代,哲学史上另一位行而上的大家康德认为对于本质的认识可以这样概括,“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到事物自身或自在之物,也即所谓的物自体”[2]。概括地讲,柏拉图用“善”作为事物现象的对立面,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用他的语言说是“物自体”)是无法被认识的。

近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马克思则认为,虽然本质无法被全部认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求本质。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其诞生和发展阶段中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影响较多。因此,不断地对事物本质进行辩证式探求是我国新闻事业的特点之一。由此也引发了长达多年的“新闻本质真实”的争论。

“新闻本质真实论”的主要论点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提出,最初的“新闻本质真实论”认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必须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新闻所反映的现象必须符合革命生活的主流。最初的“新闻本质真实论”包含这样几个内容:(1)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2)本质和主流是一致的;(3)真实性和政治性是一致的。[3]而反对这个“新闻本质真实论”的看法则认为:首先“本质真实”的提法就不科学,本质不能等同于主流,主流有对错之分,本质却无对错。其次,本质也不等于主流,如果把本质与主流等同起来,用主流代替本质,新闻报道就会报喜不报忧,片面反映主流而忽略了支流,不能反映现实生活的全貌。

最初的“新闻本质真实论”将本质等同于主流、将真实等同于政治的看法在遭到驳斥的同时,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所利用,成为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

“文化大革命”之后,又有人认为之前的“新闻本质真实论”是被林彪、“四人帮”歪曲的理论,应该拨乱反正,恢复“新闻本质真实论”的本来面目。这个观点基本可以概括为新闻真实应该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反对此看法的人则认为:首先,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能做到统一;其次,本质是多层次的,而终极的本质真实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些反对观点基本是从哲学角度阐释了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不可统一与“新闻本质真实”的不可达到。

(二)用“新闻本质失实”反观新闻本质问题

关于“新闻本质真实”的争论其实是对新闻本质真实标准的讨论。“新闻本质真实”的争论迟迟不能取得共识,新闻本质真实性无法确立,对此后的新闻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新闻工作者以“新闻本质真实”无法达到为自己懒于探求新闻事实的不良作风开脱。如2001年12月23日《南国早报》刊发的《众教师关注性课程改革》一文中就出现了严重失实的情况:撰写该新闻的实习生没有进行仔细的现场采访,就把“研究性学习”误作“性课程改革”;而实习生的指导记者在没有到过现场、没有核实信息的情况下就递交了稿件。

而主张最初“新闻本质真实论”中把主流等同于本质的观点至今也不时在新闻报道中体现。有些记者为了“宣传需要”浮夸成风、弄虚作假。如《安徽日报》2007年5月25日在头版刊发的一张新闻图片就入选了《新闻记者》2007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作为安徽省的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为了宣传武警的艰苦训练在头版上刊印了人工制作的假新闻照片。此类严重的新闻失实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可见,对“新闻本质真实”探讨的无定论状态对于新闻业界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新闻本质真实与否的界定也是有必要的。既然我们在衡量一条新闻在本质上是否为真这个命题上无法取得共识,那么为何不搁置争论,转变角度探讨一下如何衡量一条新闻在本质上不真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选取在关于“新闻本质真实”争论中已经取得共识的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条件作为判断“新闻本质失实”的标准。

所谓“新闻本质失实”,就是从本质上看新闻报道在报道事物、事件时,对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成因联系的揭示和对未来的发展走向的预见分析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新闻失实现象。

二、求同存异,寻求“新闻本质失实”的标杆

(一)新闻必须反映社会宏观层面的景象,断章取义、片面、歪曲总体情况的新闻是“新闻本质失实”

反对“新闻本质真实论”的观点中,有一个观点认为“文化大革命”前后有人打着维护新闻本质真实的旗号,以无产阶级革命潮流为借口,公开造假、误导群众。从这个观点上看,反对“新闻本质真实”的人对于新闻歪曲社会宏观情况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而认同“新闻本质真实”的观点则是明确表示新闻应该反映事物的全局。比如,新华社1958年8月11日就有这样的一篇报道,标题是 《早稻频报大面积丰收,湖北省孝感全县平均亩产一千七百多斤,安徽安庆专区产量跃增三倍,江西全省增产八十四亿斤》,描绘了当时湖北、安徽、江西三省粮食丰收的景象。这样的报道显然歪曲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误导了领导和群众对于宏观情况的判断,是不折不扣的“新闻本质失实”。

这种类似的“本质失实”新闻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屡屡出现,不仅在宏观上没有反映实际情况,就连微观片段也进行造假。“要想在整体的质上对它真实报道,就得在事项的量上首先达到真实。但事项的量很多,而新闻报道的量是有限的,记者必须挑选重点事项,特别是能够反映事实本质面貌的事项,才能准确地表现事实。”[4]

(二)新闻要素、细节失实也是“新闻本质失实”

“标准的新闻是具体事实的报道。”[5]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如果新闻的要素不能准确报道,对具体事项的交代存在偏差,这样的新闻就是具体失实。“因此,新闻具体真实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作品中陈述的5个W真实可靠,5个W之间的关系真实可靠。”[6]如果新闻连具体真实都无法做到,那又何谈整体真实。如果连具体的新闻报道都失实了,那么必然在本质上也是失实的。笔者认为这一点不仅能获得关于“新闻本质真实”争论双方的肯定,也能获得新闻界的肯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我们在关于“新闻具体报道必须真实”这一点是达成共识的,但这类失实却是新闻失实中最常见的情况。如中国新闻社2010年5月16日发布的一条题为 《中国每年有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的新闻,而“5月18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贴出关于‘中国疾控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不实报道的声明。声明说,疾控中心近日未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义举办过新闻发布会,中心也未发布过任何关于空气污染导致人群死亡的具体数据”。220万青少年死于室内污染纯属子虚乌有。

(三)反映事物假象的新闻也是“新闻本质失实”

一些反对“新闻本质真实论”的观点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被彻底认识的,“本质真实中的本质如果指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或者是最终本质,那么,人们对这种本质的认识,是永远达不到的”[7]。但是,如果我们在探究新闻本质时落入这样类似怀疑主义的窠臼,就会畏首畏尾,懒于追求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可以探究的本质,我们就该认清现象,甄别假象,去伪存真,这不仅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也应是每个新闻人的价值追求。

因此,反映事物假象而造成的新闻失实也该被纳入“新闻本质失实”的范畴。杨保军认为:“与假象相符合的新闻也是真实的新闻。这一逻辑并没有错误。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不可能通过与新闻事实假象相符合的新闻报道达到真正了解事实真实面目的目的,因而,这种所谓的真实新闻其实是对人们的一种误导。这里清晰地显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新闻真实是有层次的。”[8]对假象的客观描述在表象层面是真实的,而在本质层面就是失实的。2003年7月8日,《南国早报》一版刊发了一条虚假消息,标题为《奇!橘子树上结南瓜》。事实是有人恶作剧,把橘子树树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报社通讯员没有仔细观察就妄下结论,记者轻信通讯员的报道,没有进行现场核查,假新闻就这么诞生了。在这则假新闻中,通讯员正是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杨保军称这样的假象为“人为的假象”。“社会领域或社会事实假象的人为性、有意性,目的的欺骗性,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社会性假象多了几分玄机,多了几处陷阱,多了几分迷惑,看上去更像真相,因而增加了人们识破假象的难度。 ”[9]

三“新闻本质失实”的具体表现与生成

(一)新闻从业者采编环节中的疏漏导致“新闻本质失实”

可以说,新闻从业者工作中的疏漏是导致“新闻本质失实”的主要原因。有些新闻工作者或因为懒惰而没有探究事件的原委,只凭道听途说就草草结稿;或新闻编辑因为粗心而犯了错误,造成重大新闻事故;或因某方面知识欠缺而错误解读了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也有因为稿件任务繁杂而疏忽了一些事件的核实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新闻素养不足、专业技能欠缺、敬业精神缺失。

如2005年3月9日,《南国早报》第三版刊发的《决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一文中出现了“对反对台独势力的分裂行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么一句话,句中多出了“反对”,句子的含义就有了天壤之别,造成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原来,这句话是记者从一份座谈文件上记录下来的,由于政治意识不强,麻痹大意,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弄反了。后方编辑在编稿时没有注意把关,值班主任、值班总编也没有发现,最终酿成较大的政治性差错。可见,采编环节中一丝一毫的差错到最后都可能酿成大事故。

(二)宣传工作与新闻工作的矛盾导致“新闻本质失实”

所有新闻都是带有政治性的,恩格斯就认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真实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10]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新闻政治性的不可抹杀而放弃了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陆定一就认为:“第一性的东西,最先有的东西,乃是事实而不是什么‘政治性’。”[11]

我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要求我们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其中真实性是一切工作原则中的首要原则。新闻丧失了真实性,就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就会与群众的生活脱节,就会丧失战斗性,也会违背党性原则。

宣传与新闻工作产生矛盾,这是时常会发生的。因为宣传是主观能动的,而新闻则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宣传要求,我们就不能宣传。但是,一些新闻记者为了保持所谓的“指导性”,忘记了真实性的原则,实在是不分轻重、本末倒置。在这里,宣传与新闻是次要矛盾,新闻与事实才是主要矛盾。为了宣传而采写“本质失实”的新闻不仅起不到宣传的作用,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杜绝假新闻就该彻底,不能因为假新闻套上了“宣传需要”的保护罩就留情面。这样的假新闻如果不加以整顿,不仅会让我们的宣传事业走错路,更是对新闻真实性的玷污。陈力丹在“维护新闻真实性,提高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中讲道:“此前不久《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揭露汶川地震中的‘烈士老师’谭千秋的典型报道失实,很快不让再提了。”[12]如果此类新闻中的失实报道得不到纠正,更会助长以“宣传需要”为借口的夸大事实、溜须拍马的新闻浮夸风。

新闻工作者不能因为终极本质的无法认识而放弃对本质的追求,对于一些新闻工作中可以并且应该揭示的本质,我们就该在新闻报道中真实完整地反映。维护新闻真实性必须作为我们新闻事业的首要原则。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69.

[2]林益楷.哲学视野下的新闻“本质真实”[J].国际新闻界,2006(10):47.

[3]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新闻失实论:上册[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195.

[4]杨保军.新闻事实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69.

[5]刘建明.现代新闻理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45.

[6]杨保军.新闻事实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68.

[7]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新闻失实论[M].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199.

[8]杨保军.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J].国际新闻界,2005(6):55.

[9]杨保军.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J].国际新闻界,2005(6):56.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11]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3-09-01.

[12]陈力丹.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J].新闻记者,2011(3).

猜你喜欢

假象假新闻真实性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有些早泄是假象
广告的真实性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象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