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学生走出素材匮乏的困境

2015-03-02朱淑英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生活

◎ 朱淑英

帮助学生走出素材匮乏的困境

◎ 朱淑英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即使学生把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烂熟于心,还是没有可下笔的写作素材,照样写不出好文章来。所以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走出素材匮乏的困境,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的关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素材,帮助学生在写作时能信笔拈来,文思如涌呢?

一、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取素材

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的素材,而是缺少对美的素材的发现。不论是家里、学校,还是大街小巷,都有许许多多鲜活的人、事、景、物,可供他们写作之所用,但中学生由于受中高考的冲击,学习压力大,无心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对生活中出现的鲜活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脑中空空,材料匮乏,当然也就写不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于是这就需要老师在这方面做很好的引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唤醒学生对周围生活关注的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的。

1.写轮流观察日记。

从生活中获得素材,观察是先行。在我们班内的墙上挂着一个厚厚的硬皮笔记本,我要求每人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家里、学校、社区、街头巷尾观察到的,自认为最典型的人、事、景、物记录到轮流日记本上,并定期进行评比,看谁善于观察,能捕捉到新鲜有趣的事物,选出好的加以表扬鼓励,到期末把整本的内容进行复印,人手一册,作为写作的素材库。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但把学生留心于生活,认真仔细观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不少学生能主动地观察周围的生活,还有的学生为了能获取鲜明的事例,在周六日主动地走出家门,走向大街小巷,走向大自然去捕捉鲜活的事物、景物、人物。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我还让学生去捕捉一些细微的生活,于是在轮流日记本中,有的学生记录下了奶奶用手指抿蛋壳中残留的蛋清的细节,有的学生记录下了妈妈挤牙膏管中剩余牙膏的细节,还有的学生记录下家人在倒完香油之后去舔瓶口的细节,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生活中小细节,用到学生的文章中,却正好是以小见大的好素材。

2.五分钟新闻发布会。

电视、广播、各种媒体每天都要播报当天国内外的事件,新闻是学生能获取的最新鲜的素材。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回家后都要整理自己当天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的新闻资料,第二天早晨,利用早自习前五分钟的时间在班里进行交流,点点滴滴的积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真实可行的材料。

3.即兴观察练习。

“欲看究竟,处处细留心。”一切源于一个“善”字,为了让学生对周围的生活高度关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生活的习惯,在教学中我经常做一些即兴观察的练习,比如天气的突变,教室门外来了谁的家长,课堂上热烈的小组讨论,操场上进行的各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等等。即便是我正在上课,也要马上停下来,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并记录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上这些活泼有趣的即兴观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生活关注的热情,调动了学生主动积累写作素材的积极性,所积累的材料也自然成了学生写作的丰富“粮仓”。

二、广泛阅读,从书中获取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讲的都是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读书多了,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来帮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素材。

1.设置课内阅读课。

书籍是积累聪明的不灭之灯。虽然每周只有五节语文课,但我还是从中抽出一节作为名家名篇阅读课来上。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推荐篇目,我有计划地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阅读课分为两个时间段:前三十分钟为自由阅读时间,边阅读边把读物中生动优美的词句、语段,好的开头结尾,谋篇布局的方法摘记下来。后五十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学生个人有收获,其他同学也都能从中受到美句美文的熏陶感染。

2.摘抄美文。

为了进一步把积累素材落实到实处,我要求每人每周做一篇摘抄,摘抄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十个成语,第二部分是两句名言,第三部分是美文,同时写一段不超过200字的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对原作中某一观点的理解和发挥,可以是读后思想上的收获与体会,也可以是对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的分析说明等等。读后感的内容没有一定的格式,但必须观点明确,有真情实感,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在活页纸上,期末进行分类整理,自订成册,随时为写作服务。

3.强化背诵。

“不怕读的少,只怕记不牢”,这是徐特立先生所讲的一句话,我把它引申一下,“既要读的来,又要记得牢”。素材只是记在本子上不算真正的积累,只有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所以每周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两句名言,背熟200字左右的一个小片段,小片段可以是名人事例,可以是文情并茂的描写,可以是成语故事、历史人物故事,还可以是诗歌、歌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生起初不习惯,甚至有的叫苦连天,但当他们从中受益时,也就成了自觉的行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无数名家中,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充分积累,并能持之以恒,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写出内容丰富、立意深刻的文章来。

三、小型练笔,从实践中积累素材

“观察的经验和谐地运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力行而后知之真”,实践是思想的真理,理论是实践的眼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都是讲在读书积累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实践的至理名言,歌德也曾经讲过“经验是永久的老师。”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其实积累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是为了让学生走出素材匮乏的困境,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人可记,有事可叙,有物可描,运用素材进行写作,就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更好地积累素材,素材运用得好,教师对他们的作文评价很高,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阅读,去背诵,积累到更多更好的素材,反之,如果学生积累的素材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写作之中,积累素材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所以,我们在让学生观察阅读,积累素材的同时,还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练笔活动。

我在教学中,结合课内文章的教学采用了以下训练方法,如看图作文,听写故事,笔述课文,局部或片段描写,仿写、缩写、改写、续写,自由拟题写等等。这些小型的练笔实践活动,篇幅不长,用时较短。人人都乐意并有兴趣去做,心无厌烦之感,既深刻地理解了内容,丰富了文化底蕴,开阔了思维,又积累了素材并运用于写作之中,以积助写,以写促积,久而久之,学生素材的积淀越来越厚实,写作的能力也逐渐地高起来。

郎加明说:“在创造的生活中,只有知识广博,信息灵通,理论功底深厚,实践丰富的人才易于在多学科、多专业的创造中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中求得较大的突破。”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给学生正确的、科学的指导,就一定能走出写作素材匮乏困境,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第六中学校;030001)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生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