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理的作文教学探索—评丁之境老师《起承转合写故事》

2015-03-02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理起承转合文意

◎ 陈 萍

基于学理的作文教学探索—评丁之境老师《起承转合写故事》

◎ 陈 萍

这是一堂七年级上学期的写作指导课,教学内容是借鉴古诗创作的传统经验——起承转合,来引领学生学习记叙文写作。表面上看,这是一堂常规的写作技法指导课,其教学流程是:告知写作知识——理解分析——模拟写作——实践训练,但深入剖析,你就会发现执教者在教学理念和切入点的选择上的匠心独运。

“起承转合”是一种诗文写作的基本结构章法。元代范德玑《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在古诗创作中,起承转合确实是一种普遍的谋篇格式。丁老师没有拘泥于一般写作技巧的简单介绍和模仿,而是基于写作的整体教学观,深入分析文章写作的章法要义,从学理上探寻写作的本质规律。

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有如下四个优点: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写作常识

对于语言和思想表达都很稚嫩的初一学生而言,知晓写作的基本结构和章法,是逐步掌握基本写作规律的前提和关键。选择“起承转合”作为简洁直观的切入点,非常贴合学生学习水平,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有一个基本把握和整体认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的写作意识

这堂课上展示的起承转合式的古诗文等材料,跌宕起伏,开阖有度,流转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以不尽的美感。老师顺势提出为什么大部分文章的结构都是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的?探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做学理分析,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对写作认知的思考引向深处。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初学记叙文写作,往往容易记流水账,上下文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在“共同完成一个故事”这个环节,“起承转合”四个步骤的写作实践诠释了叙事类文章写作章法的精要,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写作过程训练,让学生具体实在地触摸、学习、掌握行文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参与中领会到了前后照应、上下关联、伏笔铺垫、突出主旨等方法。

四、有利于学生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起”往往有统帅全文、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情境的作用。“承”与“起”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简单的重复,而是“起”的延续、深化,在意思上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转”表明文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文章顿生波澜。“合”是前面文意的最后合成,它是文章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明白以上学理,学生可以自我监测自己的写作过程,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方法,从本质上提高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研究院;510055)

猜你喜欢

学理起承转合文意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起承转合+思想性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