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应让细节情境化—以『亡人逸事』为例
2015-03-02李国锋
◎ 李国锋
写作应让细节情境化—以『亡人逸事』为例
◎ 李国锋
《亡人逸事》是孙犁的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孙犁不止一次地将一个个细节从事件陈述中独立出来,扩展为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情境,令读者如临其境,如感其事。从以下几则例子可以看出《亡人逸事》在细节处理上的独到之处。
一、雨天结缘
“雨天结缘”的故事,《亡人逸事》就将一个个细节还原为若干“场面”:
据亡妻言,她十九岁那年,夏季一个下雨天,她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妇女,是说媒为业的,被雨淋湿了衣服。她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避雨再走,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东头崔家。”“给哪村说的?”“东辽城。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男方是怎么个人家?”
媒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就笑着问:“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她父亲回答得很爽快。
就这样,经过媒人来回跑了几趟,亲事竟然说成了。结婚以后,她跟我学认字,我们的洞房喜联横批,就是“天作之合”四个字。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
在开首“巧遇媒人”的这一故事情节里,孙犁提到他的岳父“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偶而看见两个媒人“被雨淋湿了衣服”,于是随便问道:“给谁家说亲去来?”这样的话语闲闲道来,平易,自然,亲切,似萦耳畔,毫不做作,让人听起来就像是在与自己家的邻居交谈一般。紧接着一句“崔家的姑娘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这一特定的话语将媒人的形象活脱脱展现出来,而她这淡淡的忧虑也在有意无意间起了某种试探性的作用。也许孙犁的岳父只是随意地接了个话茬:“男方是怎么个人家?”好事的媒人就顺势插了一句:“你家二姑娘怎样?不愿意寻吧?”媒人的机敏、乖觉与微妙的心理期待呼之欲出,这样的细节描写 可视可闻,如临其境。终于,媒人看似不经意的激将惹急了孙犁岳父:“怎么不愿意。你们就去给说说吧,我也打听打听。”仅此一语,就将细节更加形象化、场景化了,读来栩栩如生,感性十足。尤值一提的是,“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此情此境下妻子的感叹,更具感官性。
二、戏场初识
她们村有我的一个远房姑姑,特意来叫我去看戏,说是可以相相媳妇。开戏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戏台下等我。她拉着我的手,走到一条长板凳跟前。板凳上,并排站着三个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着大辫子。姑姑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就在这里看吧,散了戏,我来叫你去家吃饭。”
姑姑的话还没有说完,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
在这一段中,孙犁什么也没说,但他却十分精准地抓住了当事人的一系列动作,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可视可闻的相亲现场。那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一个“盯”字,意味十足。如果将“盯”换成“看”字,显然过于随意、普泛,无法凸显相亲男女初识时的兴奋、新奇之感,唯有这一“盯”字,才契合姑娘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一边想要以最强的注意力和最快的速度掌握未婚夫的容貌举止,一边随时准备悄然撤退以保持女子特有的矜持,可谓亦大胆亦忐忑。后面的一“跳”一“钻”,干脆利落地写尽了旧式未嫁女那特有的娇羞、腼腆、嗔恼、紧张之态,简直活灵活现。中间的一个“走”字,初读平平淡淡,咀嚼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
(山西省武乡县职业中学;04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