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5-03-02江苏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226402
江苏如东县曹埠镇曹埠小学(226402) 殷 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构建良好的思维空间,又要利用数学习题对学生加强训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既长才能又长智慧的目的。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巧用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巧妙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解题方法等进行辨析,比较它们的异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1)某工地有一堆黄沙重9/4吨,每次运走1/4吨,几次可以运完?(2)某工地有一堆黄沙重9/4吨,每次运走1/4,几次可以运完?”粗看这两道题,部分学生认为这两道题的条件相同,问题也相同,所以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反复比较:第(1)小题是已知“一堆黄沙重 9/4 吨,每次运走 1/4吨,要求几次可以运完”,由于这里的“1/4”是一个数量,所以就是求 9/4 里面有几个 1/4,列式为 9/4÷1/4,得出9次可以运完;第(2)小题是已知“一堆黄沙重9/4吨,每次运走 1/4”,由于这里的“1/4”是个分率,要求几次可以运完,就是要把这堆黄沙看作单位“1”,即求单位“1”里有几个1/4,所以要用1÷1/4求解,得出4次可以运完。再比较这两题不难发现,虽然问题“几次可以运完”相同,其中一个条件“某工地有一堆黄沙重9/4吨”也相同,但还有一个条件“每次运走1/4吨”与“每次运走1/4”截然不同,因为“1/4 吨”是一个数量,而“1/4”是一个分率,这样解题的思路及解题的方法就不同了,所以结果也不一样了。通过以上的对比和练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分数应用题里的数量与分率之间的关系,而且明晰了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思维的灵活程度。首先,思维起点要灵活,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其次,思维过程要灵活多样,即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再次,概括和迁移的能力要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要高,且善于综合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善于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
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在审题时往往不能正确把握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例如:“300可以连续减多少个5?”这道题与平时所学的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角度去分析与思考问题,不仅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是创造之才,时时都是创造之时。”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学生不敢创造,怕违背老师的旨意,从而抑制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营造民主、自由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敢于积极、勇敢地进行创造。
例如,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时,教师出示“8+8+8+7+8”的加法题,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有学生提出用“8×4+7”的方法解答,也有学生提出用“8×5-1”的方法求解,即把7看成实际不存在的8,这样就把题目先假设为8×5,而8-1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7,所以最后需要减去1。对于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教师出示“6+7+8+9+10+11+12+13+14+15”一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再全班进行交流。
生1:我把这几个数用竖式连加起来得到和是105。
生2:我想到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梯形来计算呢?也就是说,这里的“6”相当于梯形面积公式中的上底……用“(上层根数+下层根数)×层数÷2”来进行计算。
……
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数形的转化非常自然,又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及相关的习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问题,直至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数学习题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