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2015-03-02孙俊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汪 霞 卞 清 孙俊华

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汪霞卞清孙俊华

分析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阐述了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即,要围绕更新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开发、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强化课程管理来展开。同时说明了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指出既要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又要加强制度建设;既要重视课程的开设,也要促进课程的贯通;既要优化课程结构,还要推进课程国际化;既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更要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

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改革

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决定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同时印发《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将课程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以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课程现状的紧迫形势等方面厘清目的和意义,明确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凸重点、抓难点,与时俱进规划建设内容,通过得力的推进措施、跟进的组织领导和持续的评价监督,保障课程建设的实施,旨在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探索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迫切性

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使然。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衡量教育发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黛安娜·克兰(Diana Crane)在《主要和次要大学中的科学家》(Scientists at Major and Minor Universities)一文中特别描述道:“最好的学生被最好的研究生院挑选,最好的研究生院被头等的科学家挑选给予训练,下个时代的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就来自这个经过严格挑选的群体。”[1]259研究生的培养,最重要的是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今日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就是明天国家竞争力的水平”[2]。当前,新知识的生产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经济因素,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这些新发展使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内容和方式面临挑战。许多国家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研究生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战略规划,深化课程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形势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的需要,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改进研究生课程现状的迫切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课程体系缺少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不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课程体系未能体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的层次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课程体系未能反映研究生教育高层次的特点,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跨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及学术品质的培养;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和缺少弹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国际化程度低,课程教学单向传授、活力不足;课程体系重计划制定和目标管理,轻过程监控和绩效管理,缺少健全的课程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因此,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这是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①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和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新时期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②要树立新型人才观,按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要求,以提高研究生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改革。2010年美国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The Path Forward: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报告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不应局限于为学生提供高等知识和技能,还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创新人才。只有创造性地、革新性地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才可以保证国家未来经济的繁荣。”[3]③要树立优质教育观,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课程内容更新为突破口,大力推动课程的国际化。④要树立先进的课程观,重视研究生学习的体验,坚持动态和生成的课程观,立足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促进研究生的课程参与和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建设一流的课程和优质的课堂。⑤要树立全面质量观,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监督和组织领导,构建与培养“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层次人才相适应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紧紧围绕以下五大目标:

1.更新课程理念,回归研究生教育的本质

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寻求学术真理和创造新知识的教育阶段,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在这一理念基础之上,不但要使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重视智力发展和所学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应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对于博士研究生,更需要开发他们的探究潜能,强化科研训练,鼓励用批判的眼光、恰当的原理和方法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发明,博士生应为学术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克拉克(Burton Clark)在总结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时指出,美国对博士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安排,在组织上、政治上和经济上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美国大学,这两者是在一起进行,在同一个地方,由同一批人进行[1]258。

2.加强课程开发,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开发机制

研究生课程是按学科由教师自行开发的课程,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高度重视课程开发工作。制定研究生课程开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课程开发的程序,实行新开课程申报、审批制,已开课程定期检查、评估制度。成立“研究生课程委员会”,对各类课程进行严格认证、审批和检查。采取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研究生、专业人员广泛参与课程开发,克服课程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经验性。

3.优化课程结构,探索研究生课程新模式

按一级学科设计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注重本、硕、博课程的贯通。研究生课程要综合化、多元化、模块化。鼓励开设学分少的研究型课程,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强化研究方法课程,增加前沿类、跨学科课程。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鼓励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共建一级学科核心课程。积极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由单科式封闭性的课程模式向综合式开放性课程模式的转变。

4.改革课程内容,突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动态性、前沿性和学术性

研究生课程内容需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一些交叉学科,为加快发展,其课程内容需不断更新、及时增删。最新的前沿知识是研究生创新的基础,研究生课程需要引领研究生把握前沿性热点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研究生课程内容需要体现遵循独立思考、批判反思和创新建构的学术研究理念,强化知识的互动和生成,克服研究生课程内容中存在的学术性弱化问题。

5.强化课程管理,推动课程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课程管理组织的建设,有计划地对课程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牢固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提高课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转变课程管理理念,课程管理立足服务为本,坚持全程、全员提供课程实施帮助和服务。采用多种形式,运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定期检查研究生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计划的质量和实施的效果。建设研究生课程管理数据库,对研究生课程和教学进行常态化和过程性监管。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科学分析评估数据,及时反馈评估结果,总结问题,指导改进。

三、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的关系,又要加强制度建设;既要重视课程的开设,也要促进课程的贯通;既要优化课程结构,还要大力推进课程的国际化;既要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更要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评价与管理。

1.确立研究生课程的重要地位,统筹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两个环节

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实现科研、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结合。“通过使学生参与科研来训练他们从事科研”,“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的模式”,“把教学和学习合拢来成为促进知识的一个无缝的承诺之网,铸成了一个紧密的科研-教学-学习连结体。”[4]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导师要充分重视课程教学工作,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列为培养单位整体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博士生培养中加强与培养目标、学科研究大方向相关的课程学习和研讨。督促研究生导师加大对课程教学的投入,坚持寓研于教、寓教于研,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强化研究生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训练,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科学思维。

2.加强研究生课程开发,建立健全课程开发机制

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高度重视课程开发工作,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和服务学生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制定研究生课程开发办法,规范课程开发的程序。鼓励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课程开发的审核机制,实行新开课程申报、审批制,已开课程督查、评估制。高度重视课程内容的设计,强化学术基础训练。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师生、专业人员广泛参与课程开发。

3.支持硕-博课程一体化建设,促进课程设置的贯通和课程内容的衔接

正确处理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学习阶段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关系,硕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完整性,博士生阶段的课程要注重研究性、前沿性和交叉性。硕士生、博士生课程既要体现层次性,又要体现衔接性,整体统筹考虑,整合课程设置,促进有机衔接。改革课程编号,实行循序渐进的贯通式设计。打通学科壁垒,强调学科互补、文理学科渗透,拓宽人才培养路径。提升选修课程设置层次,要基于一级学科开设选修课程。

4.创新课程类型,优化课程结构

按需设课,及时更新课程,取消低层次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强创新研究,构建更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积极实施研究生跨学科学习计划,设置和发展跨学科课程,支持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学习。加强基础理论课程,重视研究方法课、实践课和研讨课程。为博士生设置综合性研究型课程。大力开发学科前沿课程和系列学术专题讲座,追踪科学发展动向,吸收学术前沿知识。

5.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促进研究生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

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主动和深层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共同体,加强团队合作学习,锻炼研究生的表达和应变能力。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思维教学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高度重视问题教学、实践教学,切实加强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全面推进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增加教学强度,培养科研能力。优化讲座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挑战性。支持运用新媒体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开发“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建设高质量网络教学环境,促进研究生自主和弹性学习。

6.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改革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突出多元评价、过程评价和学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健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课程教学的过程质量管理。实行教学大纲审核和上网发布制度,建立研究生选课指导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实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制度。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建立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通过学生评估、同行评估、社会评估或综合评估,对涉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管理效率、社会适应等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发布评估和调查报告。

四、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措施与评价监督

1.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作为抓手的推进措施

(1)需要导师、研究生和学习环境协同创新。导师、研究生和学习环境三者和谐是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卓有成效的关键。避免任何一方的“权利”过大、“约束”过多导致课程体系建设的失衡。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导师、研究生和培养环境形成合力,协同合作、彼此和谐、相互激发。立足科研主导、导师主责,赋予导师更多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的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更多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权益。以激发代替约束,以挑战代替强迫,大力推动学习环境的转型,目标是通过高水平课程体系的建设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活力。

(2)要开辟“研究生课程建设基地”进行课程建设试验。“研究生课程建设基地”制订宽口径、个性化的课程方案,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先进课程模式及高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在课程设计、课程学习年限、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出口标准等环节上坚持国际一流水平。强化多学科交叉,构建基于多学科集成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支持建设交叉学科的课程教学团队。支持研究生跨学校、跨国界选修课程。鼓励研究生以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行跨学科的课题研究,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创新性学习成果和科研成果。

(3)要产学研或院校所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建立研究生培养产学研或院校所战略联盟,将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学习、知识的应用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实现在课程学习中传承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在研究中创新知识。加强产学研或院校所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的力度,激励社会各界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研究生课程开发和课程质量认证,支持产业界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建立和完善产学研或院校所联合进行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协调管理机制,创建协调组织和中介组织,搭建课程教学服务平台,加强对联合开发工作的指导和服务。2011年,哈佛大学发布了题为《迈向繁荣之路——完成培养青年人为21世纪做准备的任务》的改革报告,建议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工商业雇主的作用,建立多种途径鼓励雇主通过多种方法参与研究生的教育[5]。

(4)需要国际合作打造一流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制定国际合作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有计划地扩大合作的层次和范围。以国外高水平大学的现行课程体系为参照,追踪国外研究生课程建设动态,提炼最精华的内容,全面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计划,选择与世界一流大学中学术造诣深、有丰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经验并曾多次讲授过相关课程的合作者共建课程,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在研究生课程建设中的经验。共建课程教材采用国外高水平大学原版教材,或是整合各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教材。共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以实施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等为牵引,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研究生课程。

2.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作为指挥棒的评价监督

(1)要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以重点建设课程和高水平建设课程为抓手,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结合专家考察、同行评价、专业报告、教师调研、学生反馈等机制,大力开展评价工作。通过科学分析评价结果,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优质和高效,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建设方案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进行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评价的试点,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形成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提高课程体系建设水平。

(2)要建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标准。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设立“研究生课程委员会”,负责评价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质量的提高为核心,围绕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和成效,建立一套包含外部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内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在内的评价体系,形成年度工作评价标准、近期目标评价标准和远期规划评价标准。

(3)要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自我监督。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负责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给课程主管部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各阶段工作的管理。通过不同形式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过程等进行监控。定期组织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和总结工作,及时反馈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质量的意见与建议。

(4)要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外部监督。建立系统的规范框架,用统一而公认的尺度来衡量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不断完善学术规范体系,逐步建设《研究生专业基准》和《研究生课程标准》。通过《研究生专业基准》详细说明特定专业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研究生课程标准》简要描述研究生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以及取得该学习成果的方式。不断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对学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的评估和监督。采取课程体系认证、课程体系评估、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学术质量审查等多种方法来维护研究生课程的质量。

3.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作为推动力的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加强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设立院校两级研究生课程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管理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专业评议委员会和教育督导人员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监督作用,协助开展课程体系建设的检查、评估。加强统筹和协调工作,各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促进课程体系建设。激发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予资源利用、经费投入、岗位待遇等多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加大奖励优秀课程和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为课程体系建设搭建技术平台。设立校外专家、社会人士和研究生教育负责人的咨询委员会,提供研究生培养、国外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生就业等信息。支持建立院校联盟,协作开发研究生课程。

(3)保证课程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并实行科学的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坚持常规不断、专项确保、择优扶持、分批建设。支持常态化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教学实际相结合,保证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常抓不懈。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全英语教学课程等重点课程和高水平课程建设及其他专项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合理安排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上保证分批建设计划的落实。课程体系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以切实推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4)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全过程管理。重视课程建设调研与信息沟通,及时反馈教师的要求、研究生的意见与建议。强化课程建设的分析与评估,为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及时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充分发挥重点课程、高水平课程的示范作用。制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方案,加强课程建设项目的验收及验收后的管理与评估,保证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和稳定开展。

[1]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谢维和,王孙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前言.

[3]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The path forward:the future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Princeton: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10:1.

[4]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导言.

[5]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Pathways to prosperity: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preparing young Americans for the 21st century[R].Harvard,2011:29-30.

(责任编辑周玉清)

汪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南京 210093;卞清,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南京210093;孙俊华,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南京210093。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12年委托课题“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支持计划”

猜你喜欢

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