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师徒观”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2015-03-02栗洪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师徒弟子导师

栗洪武

孔子“师徒观”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栗洪武

介绍了孔子的“师徒观”,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既要教导学生知识与培养学生才能,又要陶冶学生品德与发展学生特长。指出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要做到关爱学生,身正为范,教学相长,豫时孙摩,学高为师,助学解困;学生也要打心眼里尊敬导师,按导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地学习,主动与导师保持联系与沟通,积极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孔子;“师徒观”;师生关系;研究生教育

在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期望。但是,近年来大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有悖于理与情的异化现象,如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拉大,让学生感到教师比较冷漠;有些教师忙于校外事务,很少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有些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直接或间接地索要财物,从而导致师生关系功利化、师生交流被动化;还有个别教师的师德修养差,对学生不负责任,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发生矛盾冲突。所以,很有必要追忆孔子的“师徒观”,以为镜鉴。

一、孔子的“师徒观”认为“师徒如父子”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随着文化知识的创造和积累以及社会分工的出现便产生了学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独特的关系。关于中国上古时期学校教育的传说,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曰:“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1]这时的学校完全由官方来承办,教师由官吏兼任,也就是“以吏为师”,接受教育者也主要是贵胄子弟,所以师生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对此,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原道第一》做了精辟的分析:“理大物博,不可殚也,圣人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从而纪焉。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斯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2]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在学术向民间下移的同时,私学开始出现,“有教无类”不仅是孔子办私学打出的响亮名片,而且也凸显了这个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社会上办有很多私学,如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早一点,就有邓析、少正卯、老子、墨子等人创办的私学;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学派,号称“九流十家”。在私学兴起与百家争鸣的盛况下,私学培育了学派,学派成就了私学,二者相得益彰、共生共存、互补发展。其中,儒、墨两家被称为显学,也是影响最大的民间大学,仅孔子就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孔子私学之所以在当时有如此大的规模,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师徒观”符合教育教学要求,内容丰富,精辟独到,富有创新,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徒关系,受到学生的信赖和欢迎。为此,太史公司马迁赞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圣人矣。”[3]

孔子的“师徒观”可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师徒如父子”。《论语·先进》记述:“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所以当“颜渊死,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4]孔子认为,颜回平时把他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当颜回死了之后,孔子哭得十分悲伤,并感叹说:哎呀,老天爷要断送我啊,老天爷要断送我啊!这是孔子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们师徒关系的真实写照。作为先生,孔子对每一位弟子都了如指掌,不仅管他们的学与习,管他们的视、听、言、动,而且还对他们每个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4]这就是后人称赞的“孔门四科十哲弟子”。孔子还这样评价弟子:“由也果”,即子路做事果断;“赐也达”,即子贡遇事能通权达变;“求也艺”,即冉求艺能精湛[5]900。这是季康子问孔门三子之才是否可以从政,夫子答曰各有所长。孔子能用一个字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个性特点、爱好与个人才能,足见其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师徒如父子”,而非父子也。父子关系是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情感关系,而师徒关系是一种以情感为基础的理性关系。以血缘为基础的情感关系,是重情感而轻理性,在是非面前可以不讲道理;以情感为基础的理性关系,是理性重于情感,在是非面前以道理作为评价标准。二者相比较,师徒关系高于父子关系,优于父子关系,重于父子关系。这是因为,基于以情感为基础理性的师生关系,首先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情感关系基础之上的,应做到师爱生、生敬师,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论语·雍也》记载:“子华使于齐,冉有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在之庚。’”[5]899孔子的弟子公西赤受孔子委派出使齐国 (当时孔子在鲁国做司寇),同门弟子冉求请示先生给公西赤的母亲一些米谷,孔子立即同意给六斗四升。可能公西赤的母亲生活有困难,冉有“请益”,希望能多给点,孔子爽快地回答:那就给十六斗吧。其次师生之间要形成以学养为纽带的理性关系,无论德行还是学识,先生要先于学生,为学生做出表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己。”[6]颜渊深深地赞叹说,我抬头看老师,越往上看越觉得他高大,越钻研他越觉得他艰深。他道体合一,一会儿在你前后,一会儿在你上下,让你时刻不能忘怀。他有次第地教导我、引导我,用礼乐文章来广博我的心胸,增长我的学问。他将我引入门以后,我就欲罢不能了,想停都停不下来。即使消耗掉我所有的才华,仍然见到老师在我面前卓然挺立。当一名好老师就应该向孔老夫子学习,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仅要有形体,更要有思想,用言传开智慧,用身教养仁德,使学生欲罢不能。这恐怕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一位父亲所能做到的。所以,当孔子去世后有弟子在他坟冢前守孝三年,子贡由于在先生弥留之际未能为其送终,于是在三年期满后再守三年。

二、孔子的“师徒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孔子认为,在师徒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导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才能,陶冶学生品德,发展学生特长等,都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孔子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作为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孔子认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而要以身作则,就必须言传身教,把“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结合起来。“有言之教”就是明理教育,即通过讲明道理和传授知识,使学生明白事理、增长才干;“无言之教”就是身教,即通过榜样和暗示教育学生。孔子相信“无言之教”具有极大的教育影响力,所以他要求教师不单用语言教诲学生,更应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次,作为教师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8]903。孔子一生勤奋好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且不知疲倦地谆谆予以教诲。为此,学生们称颂他是“圣人”,他非常谦虚地推辞道:“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8]906他的学生子贡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也。”[8]903

第三,作为教师要无私无隐,爱护学生,关心学生。这是教师应尽的基本职责,也是一个好教师必备的条件。孔子十分热爱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关心学生的品德、学业的长进以及生活和健康状况。当他看到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等人为人处事的良好表现时感到由衷的高兴;原宪家贫,他常接济;冉伯牛有病,他去看望;颜渊、子路死了,他十分悲痛。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他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修养方法教给学生,真正做到了“无私无隐”。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8]905

第四,作为教师要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应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即教师应经常指导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才会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和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以知识,还要能使学生独立求知和思考问题,并能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一位好教师。所以,弟子颜渊称赞:“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0]孔子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术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能力特别高超。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这些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不仅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要在为人师表与思想品德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孔子当年举办的私学实为一种民间大学,他的学生都是成年人,相当于今天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有的学生比夫子年龄还大;他的教学内容是“六经”,被称为“大道”,在当时是大学问;他的教学理念是因材施教,具体实施中既有讲授法、答疑法,解惑法,又有讨论法、演示法、实习法;还有实行“弟子传久次相授业”的教学制度[11],即先生教弟子,弟子教门生;他对学生的管理,坚持内心管理与行为管理的统一,内心管理的标准是“仁”,行为管理的标准是“礼”,“仁”与“礼”的关系是“克己复礼为仁”[12]918。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也是研究生教育对教师职责的基本要求,只有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孔子“师徒观”在当代研究生教育中的意义

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中,尽管教育性质、内容和方式等与孔子那个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仍具有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对研究生的教育更是如此。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到底应该达到怎样一个程度?用现代教育理论解释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而用中国传统教育观来概括就是“师徒如父子”。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师徒如父子”呢?历史经验与教育现实皆证明,主导作用在于导师。导师者,教人以学识,育人以心灵,导人以一生,使学生铭记于心中,其乐融融。正如孔子所言:“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12]915意思是说,颜回并不是一个能帮助我的人,但是他对我说的话从来没有不感到喜悦的。

由此可见,一位导师的言行和学养要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引起如此大的共鸣,首先,要做到关爱学生。在父母眼里再大的子女还是孩子,做父母的总是时刻牵挂着自己孩子的寒暖和温饱,乃至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在导师面前再年长的弟子还是学生,所以作为导师就应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导师关爱学生,要做到从生活到学习,从言行到品德,从做事到做人,全面细致,精心入微,达到言语能自如交流,情感能自觉沟通,心灵能自由慰藉。

其次,要做到身正为范。在大学里,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往更多、更密切一些,有的导师与学生的年龄相当,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加强修身律己,以孔子“师徒如父子”的师生观为指导,在思想品德方面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第三,要做到教学相长。《学记》有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13]330研究生导师在学生面前是有权威的,但不能是学霸的权威,而应是一种与学生平等的、民主的权威,更应是一种有深厚学识和高尚品德的权威。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就需要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第四,要做到豫时孙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13]332这里的“大学之法”,可以理解为教大人之学的方法,也可以解释为治大学问的法则,而研究生教育就有个 “大学之法”问题。其中,“豫”是指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时”是指抓住适当时机及时进行教育,或掌握最佳的学习时机便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孙”是指循序渐进、按照次序实施教育;摩”是指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这个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是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也是育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本方法。

第五,要做到学高为师。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学术教育,教师不仅要学业扎实,而且应术有专攻,在学术上走在学生的前面发挥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自己的学术地位。

第六,要做到助学解困。研究生在校学习,不仅有学术上的困惑,而且在生活、经济、家庭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也会有一些困难,作为导师应该关注和关心学生的这些困难与问题,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解决,有时哪怕是过问一下,或是给出个主意,或是打个电话,这对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雪中送炭”。有时就因为导师在校期间帮助某个学生一次,可能会对这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会让该生铭记一生,也由此形成永久而牢固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也如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是一种相互的双向关系。在孔子时代,弟子对先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14]888;先生乘车,“樊迟御”,“冉有仆”[14]923。同时,孔子办私学,弟子是来先生家里学习,先生不仅管弟子的视、听、言、动,而且其妻还要管他们的吃、穿、洗、住,这大概是“师母”的由来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吧。后来,《吕氏春秋》专列《尊师》篇曰:“生则谨养,谨养之道,养心为贵;死则敬祭,敬祭之术,时节为务:此所以尊师也。”在今天的师生关系中,虽然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与古代的情况有较大的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导师关爱学生,学生就应该尊敬导师,这是一种双向关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学生尊敬导师,首先要感悟于心底,打心眼里敬仰,也就是《尊师》篇中的“谨养之道,养心为贵”;而不能口是心非,在导师面前毕恭毕敬,离开导师视线就放纵自己。其次要认真对待导师所说的话、安排的工作,积极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做到“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吕氏春秋·尊师》),细心领会,认真执行,善始善终;而不能敷衍了事,或虎头蛇尾,甚至弄虚作假。再次要经常与导师保持联系与沟通,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甚至在师生相互建立起信任感的基础上交流一些思想和生活方面的问题;尽管有些导师身兼多职、事务繁忙,但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地与老师联系,他们大都会挤出时间与学生交流的。

在研究生教育中,通过建立这种以情感为基础的“师徒如父子”般的高度理性的师生关系,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同时导师在这些关系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并在思想品德与专业学术方面引领学生,就能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目的,还能促进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与发展。

[1]张岱年.儒家经典·孟子集注卷五(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77.

[2]章学诚.校雠通义·原道第一[M].北京:古籍出版社,1963:1.

[3]司马迁.史记·世家(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5:1947.

[4]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六(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15.

[5]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三(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6]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五(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10.

[7]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七(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23.

[8]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四(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9]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一(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888.

[10]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五(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910.

[11]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95.

[12]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六(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13]张岱年.儒家经典·礼记卷之六(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14]张岱年.儒家经典·论语集注卷一(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周玉清)

栗洪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西安710062。

猜你喜欢

师徒弟子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唐僧师徒再就业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弟子规
弟子规
爱情导师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