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 分段指导 加强交流
——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的体会
2015-03-02韩艳
韩艳
亦师亦友分段指导加强交流
——青年教师培养研究生的体会
韩艳
指出随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院校青年教师较早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但往往生源质量一般,科研能力低,如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指导是青年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依据自身经验,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分阶段文献调研能力培养,定期小组讨论,拓展视野、增强交流以及论文写作的规划和修改等方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青年教师;研究生;培养
随着我国本专科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近几年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招生规模也快速扩大,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招生数量不断增加。然而调查显示:规模的增加却伴随着培养质量下降的趋势。诚然,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生源整体质量的降低,特别是普通高校生源问题更加突出,这对于培养质量的下降是有一定的直接影响的。然而,生源并非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由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3]。
由于目前普通高校规定各级教师职称具有一定比例,青年教师常常短期内难以获得晋升副教授职称以获得申请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而青年教师又处在科研热情及创造力最强的黄金时期,这势必会挫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为此,很多高校改革了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使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教师较早地走上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只要近3年发表过SCI论文,并且主持过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就可以以讲师的身份获得硕士生导师的资格。这一方面缓解了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然而在研究生培养任务分配中通常实行的是学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名气大、项目多的教师自然成为学生的首选,而青年教师虽然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但是教学资历浅,学术影响力低,很难获得学生的青睐。如此一来形成了名师获得最好生源、普通教师次之、青年导师则分配到较一般生源的师生结构格局。青年导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缺少指导经验,如何克服生源质量差,学生科研能力弱的现实问题,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很多青年导师面临的突出问题[4-6]。
笔者2007年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从第一年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第三年开始独立指导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4名硕士生,在读5名。其中一名学生论文获评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两名学生获得美国圣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笔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及心得,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探讨。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和谐的关系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7,8]。作为青年导师虽然在指导经验上有所欠缺,但是年轻也是我们自身一个很大的优势。正因为年轻,所以对于自己研究生时代的记忆更加清晰,更明白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研究工作的新入学研究生的状态及需要,更容易以自身的经历来引导他们尽快进入状态。同时由于青年导师在年龄上与研究生差别不大,基本属于同龄人,在生活、思想等方面更相近,较容易建立同龄人间的朋友关系。因此笔者在指导研究生时,选择与研究生在同一间工作室工作,平时经常一起去食堂就餐,定期组织体育活动,这样在平时的朝夕相处中可以自然地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另外在同一工作室,更可以有效地监督研究生的工作进展,及时进行交流指导。研究表明导师与研究生的见面频率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虽然青年导师的生源质量不高,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下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新入学的研究生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具备了独立自学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知识不系统,知识面较窄,阅读量较少,对科研的基本程序不了解,因而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新入学的研究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只要导师能够在指导方面多倾注一些精力,他们是可以做出不错的科研成绩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调查也发现研究生与导师会面频率越高在研究方面获得的帮助就越多,与导师会面频率高的研究生能更好地完成学术及学位论文,并且科研能力也较强。
二、文献调研能力分阶段培养
在9月份新生入学后,有些导师马上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定好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照此方向进行文献的调研及后续工作[9]。笔者认为这种指导方式有积极的一面,可以让学生迅速地就某个问题专心研究。但是如果课题难度较大,学生就有可能中途做不下去或者勉强做完达不到理想效果。笔者采用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锻炼,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1.专业书籍研读
笔者在新生入学后暂不确定其具体的课题方向,除按照专业方向为其选定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外,通常先指定两本与笔者从事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基础专业书籍,让其在第一个学期自学,了解本研究方向整体概况。同时教会他们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文献检索,要求熟练使用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学术资源数据库,以及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Elsevier Science、Ei(Engineering Village)等与土木工程密切相关的英文数据库。例如笔者安排新生胡某、刘某在第一学期自学《桥梁抗风工程》、《现代桥梁抗风理论与实践》这两本桥梁抗风领域的书籍,并将书中涉及的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等列成一页纸30个问题,要求他们带着问题看书并且做好读书笔记。另外笔者通常会将在东京工艺大学留学访问期间合作导师田村教授的一堂课举例给他们:上课开始后,田村教授首先拿出他的好友、某世界知名学者的一本新书样本给我们快速浏览,并让我们讲出此书的最大特点。同学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均为诸如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肯定的评价,但是最后教授强调此样书最大的特点是他做的多处修改,此书有多处错误,所以即使是世界著名学者也是会出错的。因此要求学生对书中内容及引用的文献资料使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多方查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并且锻炼其文献搜集能力。
2.课题文献调研
在完成了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以及研究方向专业书籍的阅读之后,研究生已经对研究方向有了整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会向学生介绍研究方向内的最新动态、目前的前沿热点、难点课题,并且将笔者的在研课题也介绍给他们,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据分析或模型提炼等不同的工作重点讲解清楚,与学生一起分析其自身能力特点,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初步的课题方向。
课题方向确定后,笔者首先会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关键词搜集10篇左右国内高校最新的博士及硕士学位论文,只阅读其第一章“绪论部分”以及最后一章“结论与展望”,其他章节暂时不管。熟悉该课题方向研究现状、存在的难点以及别人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位论文是他人几年工作的结晶,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献都会有特别介绍。这样学生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研读重点文献,将基本理论、假设、公式等吃透,这样可以缩短学生在大量的文献资料里进行筛选的过程,提高了文献调研的效率。另外学位论文“展望”部分提出的问题,也能使学生带着问题有效地进行文献调研和思索,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标地通过持续不断的文献搜集、研读、整理、思考、质疑以及分析来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在文献调研过程中笔者均要求其做好读书笔记,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方便后期的开题及论文撰写。
3.最新研究动态跟踪
通过一学年的文献调研以及与导师的交流讨论,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科研潜力也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学生对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案以及预期的创新点也基本都有了可行的规划,再通过开题答辩的修改,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工作。开题之后进入到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阶段,导师仍然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对文献的定题、定期搜索,重点跟踪密切相关的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争取获得最新研究动态,确保自己研究工作的前沿性。
三、定期小组讨论监督
国内外实践早已表明讨论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形式[10]。对于青年导师来讲,由于研究方向相对比较单一,学生数量较少,如果因为与别人研究方向不同而只在自己小圈子内讨论,对自身以及学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限制。笔者一开始选择带领学生加入一位教授的团队,每月团队定期进行小组讨论,每位学生都进行报告。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为阅读的书籍或者某篇重要的文献,讲述自己的收获以及疑问;已经开题的同学,则主要报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计划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目标计划。每位同学在报告前都要做好功课,精心准备,反复琢磨,这样才能有底气在台上面对同学及导师。通过提问、讨论,讲者、听者均将受益。报告者能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搞清之前没能完全吃透的难点,并且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另外,这种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接受不同导师的指导,接触不同的研究方向,学习多样的研究思路,拓展多元的学术兴趣,从而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
在每次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笔者都会采用正规会议程序,安排学生当轮值秘书,记录每位同学的主要报告内容,尤其是下一步的计划,形成会议纪要,会后将纪要在QQ交流群里共享。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就可以通过对照上次会议的纪要,时时督促检查自己的进度,查找问题,多次会议之后就能形成良性的自我督促机制。同时导师也可以根据历次会议纪要,掌握学生的研究进展,及时检查督促。
四、拓展视野,增强交流
在几年的研究生培养中,笔者感到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对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于期刊、书籍等文献资料,学术会议上报告的往往是最新的研究热点、科研成果,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更能够让学生有机会聆听业内学术权威及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学习其科研成果。从2010年起,笔者争取每年让学生至少参加1次学术会议。至今共带领学生参加全国性及国际性的学术会议6次,累计10余人次在大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论文,接受同行专家学者的质疑、批评及建议。这对学生后续的论文写作以及研究工作开展都大有裨益,同时也能明显锻炼学生正式场合上的表达能力,感受研究工作得到同行认可的喜悦,增强其信心。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在会议期间积极参与同行的交流讨论,结识研究兴趣相投的朋友。另外,会议期间笔者也会尽可能引荐学生多认识和拜会业内知名学者及师长,并借机攀谈请教,接受熏陶,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这对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笔者指导的硕士生胡某,在其读研前期从来没有出国读博的念头。2011年笔者带她参加了一次在香港举行的国际会议并且宣读了研究论文,会议中她近距离接触到了那些以前只在文献资料上认识的国际知名学者,感受到了国际水准的学术交流,同时与其他参会的国外学生的交流,也使她的眼界以及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对更高更好研究平台的向往促使其不断的努力,先后在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发表2篇中文CSCD收录论文,一篇SCI收录论文,最终如愿以偿获得资助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她的榜样作用下,笔者指导的另外一名硕士生刘某也努力钻研,先后2次参加在国内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并于2015年初赴美攻读博士学位。
五、论文撰写的规划与指导
1.学术论文
发表学术论文一方面是授予学位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研究成果通常具有一定时效性,只有尽早发表才能便于业内交流、获得同行认可。在学生研究过程中,通常笔者会提前与学生讨论其工作中预计可以发表的成果,鼓励学生及时准备,争取尽早将研究成果整理成学术论文进行发表。这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就会时刻按照将来成果可以发表的要求,全面认真地开展工作,多方调研相关文献,精心设计试验方案。如此一来,当学生完成该部分研究工作后,其小论文的架构基本了然于心,论文写起来就能较为顺利。
因为学生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因此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导师耐心的反复修改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学生论文第一稿完成后会存在较多问题,如格式上,标题层次不清,图表、正文的字体字号不统一;表述上,语言口语化、研究内容描述不到位、结果论述不充分等。第一次修改,笔者通常只将其论文初稿前面两页进行详细批注,从题目、章节结构、格式规范到语句表达、标点符号都一一详细修改并红色批注。然后让学生参照导师的修改思路修改剩余部分,这样学生就可以领悟到写作中的一些技巧、手法,锻炼其写作能力。学生完成第一次修改之后,笔者会从头到尾再仔细通读,不仅对格式规范、语句标点等细节方面进行把关,还要对文章的整体布局、结果分析、结论等论文关键内容再批改2~3次,严格把关。就如同学们所说“连标点符号都给改了”,“满眼的红批注”,“感觉老师把论文重写了一遍似的”等等。这样严格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笔者的付出也大多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基本每位研究生都能在攻读学位期间在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例如研究生胡某就在《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Wind and Strucure》等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期刊论文的发表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或继续深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学位论文
学生完成课题计划的全部内容之后,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学位论文的撰写,这也是研究生培养中关键的一环。这个阶段笔者通常首先与学生一起将论文的题目确定,只有题目定好,论文的各章节才能有序安排。因为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的期刊小论文,它内容繁多,相对结构复杂,因此笔者会传授学位论文的相关写作经验,包括word目录的自动生成,章节标题的等级设置,大量图表编号的编排联动,参考文献的管理等实用小技巧,使学生能有效率、有条理地进行文档编写,避免由于图号修改、编号修改等简单重复的工作耽误时间。论文具体写作中,引导学生多参阅他人的学位论文,学习其章节布局/版面编排等。在进行学位论文写作时,第一章的文献综述就可以直接利用前期的读书笔记,不需要再从头翻阅原文献。但是要向学生特别强调文献资料的引用方式,不能照搬原文,需用自己的理解重新叙述。后续章节的具体内容则可以结合发表的期刊论文撰写,省时省力。论文送审前导师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论文抄袭/造假的发生。对论文送审后的专家意见认真对待,监督学生认真进行修改。
以上是笔者几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觉得比较有效的一些做法。由于经验尚浅,有些做法也可能存在不当之处。总结起来,笔者觉得要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导师的责任心是最重要的因素。青年导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也需要向有经验的名师学习培养经验,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其他方面的成长。
[1]张颖,陈传祥.高校研究生导师制探讨[J].大学教育,2014 (14):10-11.
[2]陈祎鸿.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24-27.
[3]李建平.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生培养经验——研究生培养若干环节中导师工作漫谈[J].高教论坛,2009(1):4-6.
[4]孙中伟,葛永庆.论青年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和定位[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9-20.
[5]李明忠,焦运红.论理工科硕士生协助导师的可持续发展——兼论大学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4):72-76.
[6]黄华国.青年硕士生导师的角色转换和研究生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4-6.
[7]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0-23.
[8]刘宁,张彦通.建设和谐导生关系的思考—基于近年来导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3-115.
[9]杜长明,刘艳,熊亚.理工科年轻教师培养研究生浅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9-12.
[10]郑斯宁.指导研究生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9-11.
(责任编辑刘俊起)
韩艳,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副教授,长沙4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