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01陈映江赵兴绪马国军

关键词:学分专业教学

陈映江,赵兴绪,马国军,马 琦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培养创新农林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历史使命。甘肃农业大学在“以人为本、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农林人才,走出了一条地方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

一、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精心凝练、悉心探索,树立了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了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相统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引导学生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统一的价值观;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树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观;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办学质量意识,树立了“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图1)。

图1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按照“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的指导思想,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品牌,整体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了一批以特色专业为龙头、应用型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立起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结构体系。

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优化改造,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以草业科学为引领,由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动物科学、农学、林学、植物保护、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农业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特色突出的品牌专业。草业科学堪称是我国草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农学等学科专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服务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兰白都市经济圈、河西新能源基地、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区域经济建设规划,紧紧围绕甘肃“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和四个“千万亩工程”,旱区农业技术(全膜双垄沟播、节水等)和马铃薯、小麦、油菜、果蔬、中药材、玉米制种、畜草等优势支柱产业,增设种子科学与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动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生物技术(生物制品)、草业科学(草坪管理)等地方对人才需求量较大的专业。进一步凝炼学科专业方向,形成了动物科学、作物科学、林业与资源环境、食品与农业工程、经管与人文科学、理学与信息科学等六大学科群,建立起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才市场需求相衔接的专业结构体系。

三、构建“3+3+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对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在厚基础、宽口径基础上,建立了由课程体系、培养途径、管理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4个子系统构成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图2)。

图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加强实践、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的思路,力求夯实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创新,坚持通识教育、人文艺术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分段培养,构建了“3+3+2”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体系(图3)。“3”:即1~3学期为通识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并举阶段,重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培养;4~6学期为专业教育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课程实验、教学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挖掘自身潜力,申报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实践技能。7~8学期为能力提升阶段,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和岗位实习,延伸科研训练内容,训练创新思维、提升实践动手能力。

图3 “3+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运行体系

四、构建“3+4+5”课程体系

通过全面分析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的不足和问题,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优化知识结构为目标,按照“基本要求+个性选择”的思路,加强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内容和结构上的整合、重组,根据刚性与柔性结合、基本要求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了基本要求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3+4+5”课程体系(图4)。“3”即3种规格: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4”即4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发展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平台;“5”即5个层面:通识课、专业课、实验课、设计课、拓展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课程体系纵向划分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4个必修课平台,学分结构重心向第一、二平台倾斜。全校统一设置通识教育课;按植物科技类、动物科技类、工程技术类、生命技术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文法类等7个大类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选修方向模块,实现专业素质的拓宽,达到宽口径、强素质的要求。学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创新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减少课内学分、必修课学分。设置了必修的创新学分,配套实施了学分奖励制度,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完成主修本科专业学分的基础上,还可以自愿选修第二专业培养方案的学分,获得双专业毕业资格。

图4 “3+4+5”课程体系

实施完全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本科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大学本科的4年学业,可用3年完成,也可在4~6内完成。

五、构建“3+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实践教学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过程的训练。

经过长期的优化整合,构建了“3+3”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图5)。“3+3”即“三个模块三大重点”。“三个模块”是指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基础实践模块的设计旨在实现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模块包括基础课实验、劳动、军训、认知实习、英语会话、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等内容;专业实践模块旨在建设专业技能训练平台,内容包括专业课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专业竞赛、教学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内容;综合实践模块旨在建设综合技能训练平台,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训练等内容。“三大重点”是指“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创新教育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科研训练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坚持实践技能训练全程实施,坚持创新教育全面实现。

图5 “3+3”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图6 实践教学管理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构建了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内容体系和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三大体系”良性互动、合理运行的管理机制(图6)。

六、建立了以 SRTP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工程平台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第二课堂的特色化效果,推进以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从2005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为核心的大学生创新工程平台,将电子竞赛、力学竞赛、英语竞赛、数学建模、计算机竞赛、Gis竞赛、挑战杯竞赛以及其它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等纳入创新工程,扩大了创新工程的内涵,并设置必修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管理,建立了科学、规范、完整的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学分认证等管理体系,真正将大学生创新工程建设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设立“盛彤笙创新基金”,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大学二、三年级本科生自主选题、设计方案,自选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科研训练项目严格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交流—学分认定”的程序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从题目选定、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数据整理与分析、成果总结、结题汇报等完整的研究过程。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与毕业论文有机衔接,经过两年的研究,到大四成为完备的毕业论文选题,从而实现了大学4年“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科研训练成果推荐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奖励、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认定创新学分,计入学业档案,指导教师则获得相应奖励工作量(图7)。

图7 学生科研训练管理运行模式

七、建立了校地、校企、校际间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特色支柱性产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资源整合、文化融合、产学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探索校际、校企、校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方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人员互聘、学分互认。在甘肃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的主导下,地处兰州市安宁区的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建立了“兰州安宁五校战略联盟”,利用地域便利的优势,5所高校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践基地共享。发挥学校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以“专家院”的建设为依托,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实践实习为一体的“专家院”与实践基地,与近70个县区和80余家企业开展了校地合作机制,一名知名专家带领一个团队,建立一个综合专家院,开展科技研发、服务和本科生实践实习。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立足农业,开门办学,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与技术创新体系,先后与兰州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兰州博亚、临夏什锦集团、景泰县三福粮油有限公司、兰州雪顿乳业有限公司、兰州黄河佳酿啤酒有限公司、莫高集团、荣华集团、酒泉巨龙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盟,与企业建立了“双赢”合作育人关系,推动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接轨,与产业链相融合,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建立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成立由校方为主、企业和行业领导参与的产学研办学工作委员会,共同商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方案和教学计划,双方共建校内外集合作生产、创新研制、实习实训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基地,把车间、产品研发基地建在学校,把课堂放在车间,实现了“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如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公司建立了“大禹班”,与酒泉奥凯种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奥凯班”,与甘肃莫高集团建立了“莫高班”、与北京生泰尔生物集团建立了“生泰尔班”。同时,建立了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通过“中-美1+2+1”、“中 -新2+2”、“中-澳3+1”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本科生搭建出国留学平台,并积极吸收国外来华留学生,进一步提高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实现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

整合校内实验室,实现实验室中心化管理。各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教育基地、科技服务平台协同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服务。植物生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畜牧兽医、食品科学、植物保护、草地农学、资源环境、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农业工程等重点实验室全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将校园作为实践园,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了校园土地利用率,美化了校园,降低了教学成本。

甘肃省深居西北内陆,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 1 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地理跨度大,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气候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宝贵的农林实践教学资源。学校根据不同的地理、地貌、气候、动植物资源建立了12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承担着各专业的毕业实习、教学实习等任务,较好地充当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桥梁和中介。实践基地既承担科研任务,又承担教学实习,实现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最新知识引入课堂、实验室,融入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建立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目标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完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其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规范化。“五位一体”包含: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评估和信息反馈与处理。

1.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学校从2004年开始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10年来,历经4次改革完善、修订指标,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评价主体由学生评价、院(院)部评价、教学督导评价三元构成,各评价主体权重分别为55%、35%、10%,评价指标包括教学纪律、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6项内容,评价涉及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所有教师。除了按指标定量评价外,还设计了“问卷调查”功能,学生可以在网上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用文字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内容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反馈至教师本人。评价结果按综合成绩以学院(部)为单位进行排名,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奖评优、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同时学校开展全校教师讲课大赛,设立大赛“十佳优胜奖”,对获奖教师给予壹万元的奖励。

2.专业评估。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开展了本科专业评估,对全校45个有毕业生的本科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共设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27项,观测点74个,设特色项目,观测点总计100分,另设加分项5分,累计105分。评估指标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与教育部审核评估接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完全与教育部审核评估方案吻合,观测点按照审核评估审核要点设计。二是定量标准有据可依,各观测点具体指标的设计上,参照教育部评估标准。三是指标集中体现“五个度”,即人才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四是突出招生就业,坚持专业办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机对接,突出对招生就业的考核,招生就业占到20分。五是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定量为主:观测点中,定性指标26项,占30%,定量指标48项,占70%。专业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整个专业评估历时近一年,分宣传动员、学院评估、学校评估、总结整改4个阶段。学院评估阶段,各学院累计邀请校内外专家71人。专家们听汇报、查材料、搞调查,不厌其烦地核实各种数据,发现问题,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各专业把这次专业评估当作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遇到问题不护短、不回避,虚心接受专家组的批评和指导。学校评估阶段,从国内农业院校、省内高校选聘具有相关专业教学工作经历和熟悉教学管理的专家、教授共20人组成专家组,历时2天,通过专业负责人汇报、查阅资料、考察实验室、座谈等,全面评估参评专业办学情况和人才培养质量。

3.教学督导。1999年学校成立了第一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实行校院两级督导制,至今已到第七届。经过15年的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适合学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督导工作体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要点,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工作思路,督导范围涵盖了专业设置论证、教学大纲规范检查、教学计划修订、课堂教学检查、考试过程监督、毕业实习检查、教学研究立项评审、课程建设验收、实践教学检查、毕业实习检查、毕业论文评审等环节。通过教学督导全方位、多层次的即时监控,使学校能够及时发现、预防、控制各教学环节质量,获得更全面的信息,真正达到了督导工作调研、督促、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的作用,为学校、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听课制度。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校院两级督导听课、院部领导听课、系(研究室)主任听课、同行教师听课、青年教师观摩听课制度。要求校级党政领导干部,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等职能处、室领导和学院领导认真落实学校听课制度,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学诸环节运行情况,维护教学中心地位,保证教学质量。

5.教学检查。学校建立了以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为主的教学检查制度。开学前,主管校领导带队深入各学院、各教学楼检查开学教学准备工作。开学第一课,学校党政领导深入课堂,检查开学教学工作,并召开检查听课反馈会,集中解决听课中发现的问题。后续陆续组织各学院院长、机关各部门处长、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督导开展实验教学、毕业实习、多媒体教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公共课教学等专项教学检查。

6.考风考纪督查。学校严肃考风考纪,加大考试的巡视力度,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所有考场都必须安排两人监考,超过50人的考场必须安排3人监考。各门课程的监考人员,原则上必须是在职教师或管理人员。所有考场实行标准化管理,全程电子监控。考场全部都放置了手机信号屏蔽器,考试时还要求学生携带身份证、一卡通(学生证),并要求监考人员考前逐一进行核实。在全校学生中遴选出30名优秀学生担任考试监督员,监督考试纪律。学生监督员们挂牌上岗,全程协同参与了考试巡考工作。设立“诚信考场”,教师只负责收发试卷、掌握考试时间,不负责具体监考。

经过10年的研究、探索、实践,甘肃农业大学立足西部,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了大量西部地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性农林人才,走出了一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成功之路。

[1]程光旭.突破人才培养方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31 -33.

[2]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4-27.

[3]刘川生.高校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时代使命与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4 -19.

[4]方志梅,冯志敏.正确处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56-57.

(编辑:杨建肖)

猜你喜欢

学分专业教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学分美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