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生源高中“1+N”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015-03-01王国云
王国云
(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200)
一般生源高中“1+N”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王国云
(淮安市淮安区教研室,江苏淮安223200)
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目标单一,高中三年教育回报率极低,耽误了很多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通过开发多样化课程,建构一般生源高中学校“1+N”课程体系,尝试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保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的需求。
普通高中;一般生活;“1+N”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实施
一、“1+N”课程体系提出背景
当前,江苏省一般生源高中学校(指三星级及以下)生源素质水平与四星级学校相比普遍较差。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3级高一年级生源为例,市级招生部门统筹安排高一招生,先由省四星级高中录取,然后三星级及以下高中学校录取;划定录取分数线四星级高中(淮安中学)是688分(统招)、671分(择校),三星级录取分数线分别是:楚州中学629分(统招)和613分(择校),车桥中学、范集中学、钦工中学、吴承恩中学的统招和择校分数线相同,都是510分。两类学校2013年录取高一新生人数分别是2 120人和3 575人,四星级学校约占高一招生总数的37.23%。2013年7月份楚州中学录取新生1 301人,其中中考总分671分以上70人,约占5.38%;629分以上在四星级高中借读的85人,占6.53%;本区其他三星级高中学生来楚州中学借读的235人,占18.06%。
原国家教委1995年6月8日下发文件《关于印发〈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1]同年6月22日再发文件《关于印发〈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的十项措施(试行)〉的通知》建议:“将薄弱高中办成升学预备教育学校,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还可以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传统优势办成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校。”[2]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3]普通高中办学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多样化的课程建设是实现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多样化和培养目标多样化的根本渠道。现以淮安市楚州中学为例,介绍了一般生源高中建构的“1+N”课程体系及其实施策略。
二、“1+N”课程体系建构目标及设置
1.课程目标
建构一般生源高中学校“1+N”课程体系,在“1”主体课程的基础上,开发“N”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并通过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跟进评价改革,促进一般生源高中学校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使其特长获得发展和特长使其发展),全面完成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功能。
2.课程设置
针对一般生源高中学校的实际,探索并建构了以“面向全体,特长发展”为特征的“1+N”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1+N”课程中的“1”指高中某类课程设置中公共的、最基础的必修课程,“N”课程指根据分层不同、学科及特长发展选择方向不同而设立的多样化的、可供更多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高考类课程。这里的“1+N”课程中的“1”指高中语数英课程和江苏小高考课程,“N”课程指文理科方向选修课程,包括政史、地生、史地、物生、化生、物化等。楚州中学2014届毕业生选修文化高考类中文科方向的有1+政史(96人)、1+史地(90人),选修理科方向的有1+物生(390人)、1+物化(390人)。
(2)艺体高考类课程。这里的“1+N”课程中的“1”指高中语数英课程和江苏小高考课程,“N”课程指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课程。楚州中学2014届毕业生选修艺术类课程有:1+美术专业课程(389人)、1+音乐专业课程(40人)、1+舞蹈专业课程(3人)、1+播音主持专业课程(3人)、1+摄影(8人)、1+书法(3人)。
体育高考类“1+N”课程中的“1”指高中语数英课程和江苏小高考课程及身体素质项目(包括100米跑、原地推铅球、800米跑等),“1+N”课程包括1+田径课程(11人)、1+篮球课程(20人)、1+乒乓球课程(20人)、1+武术课程(25人)、1+体操课程(20人)。
(3)职业就业类课程。这里的“1+N”课程中的“1”指高中语数英课程和江苏小高考课程,“N”课程指计算机课程、幼师课程、财会课程、旅游课程、烹饪课程、数控课程等。选修职业就业类的有:1+计算机课程(5人)、1+幼师课程(7人)、1+烹饪课程(11人)、1+财会课程(9人)、1+旅游课程(10人)、1+机电课程(3人)。
(4)兴趣发展类课程。这里“1+N”课程中的“1”指高中语数英课程和江苏小高考课程,“N”课程指文学课程、书法课程、摄影课程、绘画课程、篮球课程、乒乓球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选修兴趣类课程有:1+文学课程(8人)、1+书法课程(4人)、1+摄影课程(6人)、1+绘画课程(3人)、1+舞蹈课程(2人)。
四大类课程中,职业就业类课程和兴趣发展类课程对应学生的自我需求、自主选择结果,由学校相应地进行动态调整,其实施时间在确保“1”课程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全部学期的课时进行“N”课程的教学,同时确保所有学生三年里必须学习获得高中毕业所需的基本学分。
此外,学校还开发实施了以江苏省德育课程基地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为特征的红色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节日文化》教材已出版)、闲暇课程(《闲暇(高中版)》教材已出版)、生命教育课程、国防教育课程等。
三、“1+N”课程实施
1.坚持校本开发
学校根据学生需要规划出“N”课程,每类课程按照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模块进行设计。“文化高考类”课程方面,着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比如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开发“名著导读”课程,创编了《文学名著赏析》校本教材(已出版),在全校三个年级中使用。该校本教材按体裁分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外国长篇小说、外国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七个板块。各板块分为“原著导读”“经典品读”和“实战训练”三大部分。“原著导读”部分包括原著梗概(或作品简介)、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创作经历、阅读指津、艺术成就(或特色)等,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原著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并做到知人论世,为进一步阅读鉴赏原著做好充分准备;“经典品读”部分包括经典篇章的品读鉴赏、评点集萃等,不仅为学生阅读鉴赏原著提供方法的参考,而且也为没有条件阅读原著的同学提供“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便利;“实战训练”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书后附“综合训练”,更是贴近高考实际的模拟演练。
同时,学校组织集体备课,分解课标教学要求,编制学科单元课时教学案,建立课件资源包和随堂练习、达标检测试题库等。
“艺体高考类”课程建设也逐渐成熟,艺体类的课程类别每年随着学生条件以及课程选择方向的不同不断补充和调整。学校课程开发中心组织艺体教师、省市区课程理论专家、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等共同研究开发、完善。“职业就业类”课程更多的是引进区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劳动就业培训部门的课程,并根据本校实际进行改编、选编。“兴趣发展类”课程的建设以普及性为主,编印《楚州中学舞蹈教程》《音乐欣赏》等10多套校本教材,聘请校外特长专家开展专门教学。
2.重视选课指导
(1)学会自我评估。设计、使用“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估用表”,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导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四个部分。评价内容基于高中各学科不同时期的考试、考核成绩和语言学习、逻辑思维、肢体运作、人际交往、音乐、色彩和空间智能水平等进行设计;按照量化评分(百分制)和质化定等(优、良、中、差)两种方法评估;学生根据评估情况和学校提供的课程框架,适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分别在三个时间点(高一、高二开学和高三上学期)做出评估和选择。
(2)了解课程特点。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特长表现水平不尽相同。选修文化类高考课程要求学生语数英学科测试水平较高;选修艺体类高考课程要求学生语数英学科测试水平一般,但必须在艺体某方面有潜能并初现端倪;选修职业就业类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高中毕业即就业;选修兴趣发展类课程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必修课程合格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修兴趣发展类课程。
(3)掌握选科要领。学生高中入学时,全面告知学生及家长选择课程的三个时间点、选择方法和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学校根据每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历年来学生毕业志愿填报、录取情况,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与就业形势等,召开专门的说明会,提供备选课程,让学生及家庭做出判断和选择,最终根据学生志愿情况、教师及其他资源情况统筹规划、调整“1+N”课程。学生三次选修的课程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步骤有四个,即调查与分析—编班与排课—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评价与学分认定。
(4)做好心理疏导。高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科及学习内容不断增加,学习内容难度不断提高,竞争压力继续加剧,四类课程的每次选择都会存在困惑及焦虑,需要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校编印《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已出版),包括环境适应、学会学习、从容应考、情绪管理、个性漫谈、网络时代、青春心事和生涯规划等十章。每个章节分为“我说我心”“心理导航”“知识链接”“心灵鸡汤”“名人名言”和“心灵感悟”。通过说明会、选科指导课、专题讲座、心理健康课或学科教学渗透方式开展心理疏导活动。
3.改革课堂教学
(1)“自探-互教”课堂教学模式。“自探-互教”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读一读、写一写、做一做、练一练、议一议,从课本中、资料中、实验中以及与同学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是“一帮一”,也可以是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根据学情及时点拨、指导、评价。
“自探-互教”教学模式的结构为: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质疑点拨—小结反思。明确目标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学习什么内容,完成什么任务,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要求等。自主探究指学生独立学习,静思静悟,查阅资料,确立疑难问题或知识点等。合作交流指每组讨论本组要完成的展示任务,组内解决不了的可向其他组求助,也可向教师求助,再指定人员或轮流展示。成果展示指小组代表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讲解本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师生补充讲解。质疑点拨指师生质疑、对话,教师及时评价、点拨指导、拓展延伸、归纳解题思路与方法。小结反思指学生自主反思学习过程,遗留什么问题,学到什么知识与方法,整理知识要点,构成知识网络。
(2)“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循环-差异”指围绕一课时整体学习任务,通过“个体学习”“同伴互导”和“教师解难”实施三轮循环学习,促进不同学习能力和不同学习兴趣、意志品质、情感态度等表现水平的学生个体,选择各自适宜的发展方式、途径,获得相应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
“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为:目标定向—个体学习—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目标定向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时学习任务。个体学习指学生阅读、实验、查阅工具书等,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同伴互导指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和全班范围内的学习展示活动。教师解难指在学生个体自学、同伴互导的基础上,对照课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问题。练习检测指学生练习巩固前面的学习内容,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补充学习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补偿学习或提升学习。
此外,研究归纳的高中英语课堂读写教学策略,采用的师徒结对制、小先生制、微课堂自学视频等教学组织方式也都独具特色,颇有成效。
4.优化师资队伍
(1)抓实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一种低成本、高收效的教师培训、培养方式。首先是抓日常教研活动,通过“独立研修—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共同提高”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有计划地安排了专题讲座、同课异构、集体磨课、师徒互助、基本功大赛、推门听课、共读一本书、成长论坛等活动,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涵。
(2)重视校际交流。坚持“走出去”,与优质学校接轨,以“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组织教师观摩市区级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派骨干教师到南通、南京、上海、苏州、常州等名校参观考察或驻点学习,并结成“对子”学校。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将学习、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展示、推介,开展同课异构等合作活动。
(3)优化教师选聘。学校每年调研分析课程实施对教师的特别需求,上报区教育局人事部门予以招聘落实。近几年,学校陆陆续续专门招聘了音乐、美术、播音主持、舞蹈、旅游、影视编导等学科13位教师,有效地缓解了学生小科课程选课指导的需求。同时,还向区少年宫、区科协、区委党校、区书法家协会、市高级职业技术中学定期不定期地聘请专业人才进行教学。
(4)加强课(专)题研究。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以“项目”或“课题”“专题”的方式立项并组织力量研究解决。有教师个人的小课题或专题,也有年级组、学科组承担的市级以上任务。尤其是教师个人区级微型课题或校级小专题研究,要求教师每学期按照“读一本理论书籍、上一堂研究课、做一次总结反思、写一篇研究文章”的流程循环进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2013年,学校在研课题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8个,区级22个,校级68个。
5.健全管理机制
(1)学分选修制。任何学生不一定成为全才,但却可能成为“小作家”“小歌星”“小画家”等。学生在完成高一高二基本学科(语数英+江苏小高考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对“N”课程的学习情况采用学分制进行管理。学校开发的选修课程,比如国家或省级艺术类项目考级标准、体育专项技能定级标准等,根据这些标准或要求进行评分定等,学生修满一定要求的学分,即具备相应级别的水平,可取得毕业证书。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适当延迟或提前结束修业时间,完成修业任务。
(2)走班跑课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自主选修适合的课程,打破了固定的、原有的班级授课方式。在每次选科、选课后,将每班、每组的学生信息重新进行登记、分类,告知给相应任课教师。学校建立校级部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信息交互平台,将每一种组合的“1+N”课程按照学年、学期制定好教学进度计划,告知给相关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定期发布学生课程学习进程和水平。
(3)学力展示制。学校每个年级、学科课程学习群体都专门设立了展示角、展示区或展示台,有固定的展示周期,固定的展示主题和不同的展示形式。比如“小小的我”“我行我开心”“我成功”等;有以展示学生风采、特长的,如小制作、书法、优秀作文、绘画、摄影作品等;有知识技能拓展方面的,如“知识广场”“技能大比拼”等。当然,也设有“曝光台”,及时通报个别学生不良表现的。
(4)绩效考评制。绩效考评主要针对学校教师,重在考评教师的绩效水平。具体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年级组考评—领导小组考评”。其中“同伴互评”以无记名打分的方式进行,占30%,“年级组考评”占40%,“领导小组考评”占30%。考评内容包括教师工作量、组织教学、课程开发、教学质量、教研科研实绩、学生及学生家长满意度、廉洁自律等方面。每学期按照教师绩效考评结果二次分配绩效工资。
当然,通过多样化课程建设来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仍然受到很多因素制约,比如落后的社会用人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等,影响着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客观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分开,阻止了学生流动;不同学校在同一类课程学生学力水平认定缺乏互信机制,学生无法实现某科课程免修、单科或全部学科加速、提前选修高年级某些课程、提前进入大学,等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EB/OL].1995-06-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十项措施的通知[EB/OL].1995-06-2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责任编辑:黄晓娜]
G423.02
A
1002-1477(2015)07-0028-04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7.007
2014-12-29
教育部重点课题(GHA093055)。
王国云(1970-),男,江苏淮安人,中学高级教师,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