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导向的体育中考项目设置改革研究
2015-03-01刘礼国
徐 烨 刘礼国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营养过剩与运动不足成为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主因。科学研究证明,只要适度参与体育锻炼,不管何种运动项目都对体质健康有所助益。实施体育中考后初中生体质健康出现积极变化[1],所选择的考试内容对相应的体质健康影响显著。[2]这说明不同运动项目对体质健康的价值功能不同,这是由具体项目的运动形式决定的。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平杰认为,需要科学选择运动项目以更好发挥其对增强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3]因此,要科学设置体育中考项目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运动项目促进体质健康的前提是它必须具有科学性,我国东南沿海市民中90%的体育锻炼者不了解“无氧锻炼”与“有氧锻炼”。[4]这说明学校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做得不够好,要科学设置体育中考项目以引导学生科学地参与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
一、体育中考项目设置的历史回顾
原国家教委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实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简称体育中考),要求各地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针对当前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来设置体育中考项目。大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类别来设立考试项目,大项分为跑、跳、投等三类,具体小项分别为50m跑、立定跳远、推铅球等“老三项”。“老三项”虽然可操作性强,但却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增强体质,忽视学生健康素质和运动技能。随着体育中考改革的深化,其项目设置注重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发挥二者的导向功能,针对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的形势而设立体育中考项目,突出健康素质考核,但忽视了运动技能考核。
针对学生体能素质和心肺功能下降的严峻现实,近年来我国体育主管部门参考国际经验建立以健康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使得体育中考导向发生转变,即以前考核运动素质,现在考核健康素质。2007年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引起各地重视,甚至将其作为体育中考项目。我国体育中考从重视运动技能到越来越重视健康素质,这种做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趋近一致,例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由测试“运动技术指标”向测试“健康指标”的过渡。[5]2007年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除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健康素质外,增加了运动能力测试项目。运动能力考核纳入体质健康测试,与发达国家注重考核健康素质的做法不同。
目前很多地方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设置体育中考项目,甚至个别地区的体育中考项目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完全一致,这就存在重复考核健康素质的嫌疑。既要重视健康素质评价,又要重视运动技能评价,从长远看体育中考要偏重运动技能考核。[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体育界将人的身体素质分成两个层面,即与健康相关的素质、与运动技能相关的素质。我国体育中考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评价手段在目的、效果上具有一致性,要通过整合各自的功能,利用体质健康测试评价学生的健康素质,利用体育中考评价学生的运动素质,两者形成互补,共同组成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引起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变量很多,绝大多数因素是学校无法掌控的,学校不可能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担全责,在这方面的职责就是传授运动技能和实施健康教育。运动技能传习是学校体育的生命线,要通过运动技能的传习和考核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使得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要使每位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体育中考应该考核运动技能,因为体育技能的习得非一日之功,要以运动技能传习为载体来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二、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研究体育中考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就是要设置科学考试项目,即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促使学生运用体育锻炼手段增强体质健康。但是,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有些地区设置的体育中考项目对于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缺乏科学性、有效性,也就是“高误差、低相关”的问题,主要是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等项目存在此类问题;第二,评价标准过低,不能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状况;第三,选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可比性、可替代性较低。
1.体育中考项目“高误差、低相关”
台阶试验用于评价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心肺耐力的机能水平,其评价标准低而得分高,影响测试成绩的变量很多,评价的可靠性、精确性、有效性较差。我国专家通过研究揭示了“高误差和低相关”问题[7],日本专家也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日本新的学生体质测定指标体系中取消了台阶试验指标。[8]教育部2014年7月颁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取消了台阶试验项目,此举会引导地方调整体育中考项目,从考试项目库中去掉该项目。
坐位体前屈作为体育中考项目意义不大。坐位体前屈用于测量静止状态下躯干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的伸展性及柔韧素质水平,经过短时间练习后大部分学生能得满分[9]。而且,坐位体前屈测量效度没有完全克服身体形态因素的影响。[10]此外,有些地方将50m游泳作为耐力素质考试项目的做法不妥,因为它是短距离项目,对心肺功能要求不高,无法科学测定心肺耐力水平。
2.评价标准过低
体育中考普遍存在“人人合格”“个个优秀”的现象,使得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难以引起足够重视。评价学生耐力水平及心血管系统机能的50m游泳、50m跑等项目评价标准过低,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相符。同时,还存在同一个项目在男女生之间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的现象,产生性别不公平。例如,不同性别学生的坐位体前屈项目评价标准相关度较低,男生先天的柔韧素质不及女生,但其评价标准却高于女生。
很多地方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设定体育中考通过率和高分率,随着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下降而导致评分标准随之下降,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体育中考未实现引导学生积极锻炼的功能,反过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弱化倒逼体育中考评价标准一再下降。在选测项目中学生会选取不需要特别努力就能得到高分的运动项目,使得体育中考的价值受到贬抑。特别是台阶试验的评价标准过低,使学生忽视心肺功能的重要性,不注重增强耐力素质。
3.选测项目之间相关度不高
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加了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项目。在同一个组别里选测项目反映的学生身体素质类型应当相同,可相互替代,备选项目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度,使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趋近一致。
在体育中考项目中,握力、引体向上、掷实心球与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之间的相关性低,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组别中,它们各自对应的健康素质类型不同,替代性差,不能安排在同一个组别里作为选测项目。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三者的相关度不高,坐位体前屈与握力之间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篮球运球、排球垫球、跳绳、足球颠球均属于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综合性项目,不应该与反映无氧代谢能力和下肢爆发力的50m跑及立定跳远归为一类。[11]50m跑与立定跳远都是反映快速力量素质,二者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但反映的具体身体素质类型不同,50m跑考查神经灵活性、身体协调性及关节肌肉的柔韧性,反映的是速度素质;而立定跳远则是反映下肢爆发力,因此二者不可相互替代。再如,台阶测试和耐久跑都是反映同一种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但反映的具体身体素质类型不同,在评价机体心血管功能方面替代性差。如果让学生自由选择台阶测试和耐久跑,学生会选择容易得分的台阶测试项目。
将反映不同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放在同一个组别作为备选项目,运动项目的相关度较低,评分标准欠合理,其测试成绩与评价等级不同,个体的纵向比较没有意义,无法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11]
人体素质类型多样且无法聚类,仅凭某一项或几项身体素质指标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身体素质状况。要尽可能地全面测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不能重视某类素质忽视其他类素质,就要选取那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运动项目,例如跆拳道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促进其耐力、速度、力量、协调、灵敏等素质的全面提升。
4.田径项目太多,技能类项目技术含量低
现行体育中考项目偏重田径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运动特长。考试项目主要为体能类,重复训练即可,运动技能或技术含量低。[12]有些地方设立足球颠球、排球垫球、篮球运球上篮、乒乓球对墙打等技能类项目,由于只考核单个动作而无法真正考核综合运动技能,应试体育现象同样难以克服。要通过运动技能考核促使学生掌握有氧运动、球类、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性健美操等终身体育项目。考试项目设置要兼顾终身体育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如果技能难度过低就不利于提高学生体育兴趣、行为习惯和技能水平;同时,如果不注意考核学生的特长,就不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如果体育中考缺乏运动技能或技术含量低,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将难以发挥,就可能被体质测试或医学检查所取代。
三、以学生体质健康为导向改革体育中考项目设置
体育中考与体质健康测试、身体健康检查共同构成学生体质健康体系,三者目标一致,功能互补。体育中考作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手段,具有激励和引导功能。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之下,体育中考项目设置要以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为主旨。
1.项目选择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指体育中考项目设置要直面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对症下药”。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其变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健康问题,针对学生现期和预期的健康问题在体育中考项目设置上做出应对。
中学生体质健康既要全面发展,又要解决薄弱环节的问题。中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问题是耐力、速度、力量等运动素质、肺活量下降明显,尤以耐力素质为甚。体育教育专家毛振明指出,30年来中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表现为“软、硬、笨、晕”,即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协调性、平衡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与运动不足有关。心血管机能是影响体质健康的首因,是心肺机能的核心,是学生体质健康的薄弱环节。学生身体素质中耐力素质是关键,对于青少年而言,中长跑(或耐力跑)能考验耐力、速度和力量,是提高心肺功能最廉价、最有效的手段。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将女生800m、男生1 000m列为大学、中学各个年级的必测项目。[13]很多地区已将其作为体育中考项目,例如,福建省泉州市2011年体育中考方案规定“长跑不及格,总成绩就不及格。”
学生预期的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国民体质健康问题看出端倪。随着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体力劳动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社会文明进步给人类体质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大,很多人逐渐丧失体力劳动时代的生产生活技能,也减弱了柔韧、平衡、协调、力量、灵敏等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弱化了人的生物适应能力,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肥胖、糖尿病以及神经疾病等等生活方式疾病蔓延,疾病谱的变化导致死亡谱发生相应的变化。体育运动是抵御“生活方式疾病”和“文明病”的良药,针对国民健康问题,体育中考要设置趣味性和技能性较高的项目(特别是有氧运动),引导学生终身坚持锻炼身体,开展补偿性运动。
(2)为终身体育服务原则。部分体育中考项目不符合学生的体育需要,对其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2000年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选择的频数依次是散步、跑步、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登山、交谊舞、体育舞蹈、台球、保龄球、跳绳等[14],如果将这些项目作为体育中考项目和体育教学内容,最终为终身体育服务,对于增进国民体质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立定跳远、实心球、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铅球等项目并非终身体育项目,健康价值也不大,应从体育中考试题库中删除。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落地生根,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或两项以上功能互补的终身体育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奠定基础。[15]“体育、艺术2+1项目”是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抓手,而体育中考则是考核学生运动技能、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发展的手段。
(3)增进体质健康原则。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不同体育中考项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不同。要精心选择体育中考项目,使其发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最佳效益。目前,有些地方直接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中考项目的做法有失偏颇,因为这些项目主要用于健康素质评价,而真正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运动技能的运动项目却很少。
体质与健康二者密切相关,体质在国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标志。[16-17]但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体育项目对体质与健康的效益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项目对学生体质影响显著,有些项目对学生健康影响更为显著。长期坚持运动负荷低、强度小的体育项目(如慢走、太极拳等)对人体健康有益,但不能显著增强体质,只有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限度才能显著增强体质。例如,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比低强度的身体活动在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上有更好的作用,而身体活动总量和至少是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能提高儿童心肺适能[18]。又如,跑步、步行、骑脚踏车都能提高肌肉、心肺、血液、免疫系统以及物质代谢调节等功能和控制体重,而跑步、骑脚踏车的功效要优于步行[19]。体育运动的能量消耗与体质健康存在量效关系,增加中等强度及大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提高青少年体质。[20]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流行病学家、锻炼科学专家以及健康专家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减少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其益处明显大于高强度的体育活动。[21]
体质包含心肺的耐受能力、肌肉适能、体重和体成分、柔韧性以及神经肌肉的放松等5个方面。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对增强体质有显著效果的运动项目是足球、游泳、篮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刘芬分析了体育项目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发现不同运动项目对女生体质促进显著性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排球、体育舞蹈、乒乓球、太极拳,对男生体质促进显著性程度由强到弱排序为足球、篮球、排球、体育舞蹈、乒乓球、太极拳。[22]男、女生选项组有共同的规律:运动负荷相对较小的选项组(如太极拳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明显。太极拳属于武术类,静力练习和拉伸练习较多,缺乏动力性练习。[23]当然,任何项目对体质健康的影响都有局限性,要选择具有互补功能的运动项目“长善救失”,以全面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乒乓球、太极拳、散步、慢跑、健身性健美操、扭秧歌、八段锦、气功等运动项目负荷轻、体能消耗少,对体质影响显著性程度较低,但对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对提高健康素质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作为终身体育项目,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这类项目属于“轻体育”范畴。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需要强健的体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轻体育”由于负荷轻而对体质影响显著性较低,因此要选择几个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以增强学生体质。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过低问题得不到解决,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而发达国家体育课运动负荷较大,甚至美国大学体育课学生从事竞技体育。设置体育中考项目时要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对体质有显著性影响的运动项目作为考试项目。
(4)与体质健康测试互补原则。很多地方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中考项目,存在重复考核学生健康素质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体育中考应该体现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能,重在考核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载体,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进行持久练习,在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2.体育中考项目的选择
体育中考应该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运动素质,基于以上分析,建议设立3个运动项目作为考试项目,其中1项为耐力素质项目,可选取田径大项中的耐久跑;另外2项为技能主导类项目,而且这两个项目之间要具有功能互补性。
(1)耐力素质项目。耐力素质下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突出问题,而耐力素质是人体的基础性身体素质之一,因此要将耐力素质考核作为必要内容。从2014年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将“长跑”作为大中学生耐力类必测项目。2014年7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出“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质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30%。”发展耐力素质既要增强肌肉力量、加强肌肉耐力训练,又要增强心肺功能。耐力素质评价手段很多,长期以来台阶测试和耐久跑都被看做评价心血管功能的指标。随着台阶测试诸多弊端的逐渐显现,耐久跑则受到追捧。国外将12min跑作为耐力素质测试项目,用于反映人体心血管机能状况相对比较合理,操作性强,得到普遍认同。而我国大中学将男生1 000m跑(或女生800m跑)用于测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这个项目能简单且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因此,男生1 000m跑或女生800m跑可以作为体育中考的必测项目。耐力素质考核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它是最难提高的一项,需要长期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2)运动技能主导类项目。技能性强的运动项目,其趣味性往往也较强,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也是全面提升体质健康和养成运动行为习惯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就可能终身参与。体育中考侧重考核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对于杜绝“应试体育”,促进体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实现“体育、艺术2+1项目”,都将产生积极效应。注重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体育课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但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4年体育课也没能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对终身体育带来消极影响。据1998年《中国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4.2亿体育人口中也不乏体育锻炼方法不科学无法起到健康效果的人群。[24]2001年“城乡居民中断体育活动原因的统计”显示,“不懂得锻炼的方法,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是城乡居民中断体育活动的第七位原因。[25]只要正确掌握了运动技能,他们就可能终身地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认为,学校体育下一步改革将帮助学生提高专项运动技能。[26]因此,建议将趣味性强、参与率高的技能主导类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武术或民族传统体育等作为学生运动素质的评价指标,既能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又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中考要设置健康价值互补的两个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例如,男生可以选择足球与太极拳,足球对于增强体质作用明显,为终身健康提供体质基础,而太极拳的健康价值突出,可以作为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运动技能评价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某些技术的评价要采取主观打分的形式,这种评分方法在操作上存在困难,这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或无端指责、猜疑。建议实施专家评分制度,并制定一套科学的评分标准。教育部从2013年开始研制学生运动技能等级评定办法,对每个运动项目制定等级评定标准,可以将该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作为体育中考项目评分标准的参照。对于获得运动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以直接依据其最高等级证书给予相应分数,运动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获得该项目免试资格。
[1]教育部.中考体育加分,跆拳道可提高学生体质[EB/OL].(2014-09-29).http://jinwu.net.cn/jiao-yu-bu-zhong-kao-ti-yu-jiafen-tai-quan-dao-ke-ti-gao-xue-sheng-ti-zhi.html.
[2]李瑞才,薄连彬.天津市现行体育中考制度对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2006(6):17-18.
[3]沈祖芸.“体育中考新政”关注度缘何一再升温[EB/OL].(2009-08-03).http://www.snb.sh.cn/index/content/2008-05/31/content_2511.htm.
[4]张华达.体育促进健康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0,36(6):44-45.
[5]谢波飞.中美日新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8):92-94.
[6]佚名.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与分类初探[EB/OL].(2010-08-17).http://www.edu-hb.com/Html/201008/17/20100817101920.htm.
[7]王国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8]曲登科.中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进展及其国际借鉴[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41-42.
[9]马卫东.制定体育中考项目应慎重[N/OL].(2009-05-27).http://zk.juren.com/news/200905/128846.html.
[10]孙庆彬,杜云,陈诗强.坐位体前屈的测量效度分析[J].体育科技,2007,28(2):69-71.
[11]郑殷珏,方爱莲,蔡金明,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7):92-96.
[12]陈永年.探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新航线[J].中国学校体育,2006(6):5.
[13]王宗平.体育应该成为高考选考科目[N].中国青年报,2014-09-18(3).
[14]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
[1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的通知[EB/OL].(2011-4-2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276/201001/80891.html.
[16]MORA S,REDBERG R F,CUI Y,et al.Ability of Exercise Testing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Death in Asymptomatic Women:A 20-year Follow-up of the Lipid Research Clinics Prevalence Study [J].JAMA,2003,290(12):1600-1607.
[17]MYERS J,PRAKASH M,FROELICHER V,et al.Exercise Capacity and Mortality Among Men Referred for Exercise Testing[J].N Engl J Med,2002,346(11):793-801.
[18]RUIZ J R,RIZZO N S,HURTG-WENNLOF A,et al.Relations of Tot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tensity to Fitness and Fatness in Children: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J].Am J Clin Nutr,2006,84(2):299-303.
[19]Corbin,B.,Berryhill,et al.The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Bicycle Ergometry,Treadmill Walking,and Running at Equal Heart Rates on Specified Physical Fitness Variables in College Me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AHPERD Convention,St.Louis,MO,1968.
[20]李海,陈佩杰,庄洁.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4):145-149.
[21]佚名.国外体育大众发展的概况[EB/OL].(2015-3-8).http://www.chinadmd.com/file/zwzsrs33eiu36xoivzit3css_12.html.
[22]刘芬.体育选项课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3):98-101.
[23]许为东.高校不同体育选项课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1):86-88.
[24]张旗,吴绪敏,和立新.体育与人类健康关系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9,30(4):51-53.
[2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8.
[26]王镜宇.学校体育改革要助学生提高专项运动技能[EB/OL].(2013-12-12).http://www.chinanews.com/ty/2013/12-12/56139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