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适合信息化发展

2015-03-01杨晓哲

新校长 2015年6期
关键词:校长节点微信

文 / 杨晓哲

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可谓是多元的,而且是多个层次的。然而,无论在新闻报道层面,还是理论解读层面,我们太容易流于统一,走向同质化的雷同,却少了一份真实。实际上,我们对于新技术的敬畏还过于轻浮,对于技术环境的探索,对于技术所构建出的新型方式、新型文化、新型管理还知之甚少。

我们总是太轻易地说,“可以让学生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学习,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地选择个性化又满足自身发展的课程,可以通过大数据和学习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些话语还只是美好的愿望,或者说只是达到了最皮毛的层次。

试问,有多少中小学在校内可以支持所有学生同时上网?又有多少学校已经常态化地让学生们自带手机或平板开展学习了?在平台上又有多少课程可以支持学生选择和学习了?不同学科的数据模型是否合理,是否帮助了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个性化教学?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应该稍微客观地说“可以允许部分学生到指定地点,在指定时间进行上网;可以让学生们选择某些特定的平台课程;可以通过部分小数据,记录学生们回家使用平台的部分习惯,帮助老师们了解情况。”

站在这样一个相对真实而又客观的起点上,我们才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开始脚踏实地探索。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什么样的学校文化适合信息化发展?”

好的信息化进程一定是充满生命力的,这些生命力不会因为技术设备的变更而失去,而会在不断地生长中获得全然不同的生长空间。

学校文化要适合信息化发展,难以一步企及,但却可以找到以下这些模糊的进程。

校长开放,乐于共享

大部分校长都是有微信的,但是真正把微信自觉不自觉地充分运用起来的并不算太多。其实,只需要稍微关注一下校长的微信,就可以预判出这所学校的信息化是否开始发展了。

我常常开玩笑地说:“校长的微信是学校信息化的窗口。”如果校长经常使用朋友圈分享与学校有关的信息,抑或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工作状态;如果校长在朋友圈里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利用各种手机应用程序美化图片;如果校长经常通过微信和老师们建立各种微信群,抑或是直接通过朋友圈交流的话,我们不仅仅可以发现一位位信息化达人的校长,更可以发现这所学校在信息化发展上的良好基础。

这是一种氛围,更创造了一种趋势。那些绕口的信息化名词在应用中变得完全不需要解释了。什么云存储、云计算、移动学习、社交网络统统都成为校长习以为常的应用。

更进一步,校长通过朋友圈发现每一位老师都是那么的不同。校长对于每一位老师的关怀都是那么真切。在开放共享的空间里,每一个个体都更真实,彼此之间更紧密地沟通与交流。

如果,校长主动通过建立微信群和部分老师讨论一个项目的时候,所有参与者感受到的是信息化让不同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非常有效率的讨论。

我们非常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教师群体具备更优越的技术条件基础。只要我们愿意去开启,所有的这些都将成为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所有的这些都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经费或是项目支持,但是却成了非常重要的积淀。

教师开拓,多元发展

前些天,我去了一所初中,无意中和一位英语老师交流。这位英语老师告诉我,她正在建立一个适用于全年级使用的英语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平台让全年级的学生在课后或是回到家里的时间,利用手机进行自主的测验和交流。目前,这个平台已经运行了两周,全年级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反响强烈。

这是一个老师自发的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一个老师在教好自己的班级之后,还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更多可能性。也正是因为教师们的开拓,我们看见了教师角色越发多元。

这个学校还有一位老师专门负责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该校的公众平台有非常好的栏目分类。其中有两个栏目我非常喜欢。一个栏目是iLove,把祝福献给本周生日的老师。老师们可以及时地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知道哪位老师生日了,并相互祝福。这是多么有爱的栏目!

还有一个栏目专门展示学生们“大作”。让学生们的日常写作得到全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在这一年里,每位老师都看得见学生们的变化,包括校长也可以每天都阅读学生们的作品。这不正是传说中的“扁平化”吗?

这些都不是特例,很多学校都在发生着这样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看见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教师正在拥有非常不一样的差异化的角色,这些角色逐步也会走向专业化。随着校内更多这些看似目前还不主流的专业化逐步影响整个学校分布式管理的时候,整个信息化将会让学校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每一次投入正在自然地接入这场变化之中。

学生参与,节点引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互联网上都是一个节点。传统学校的教师与学生更多形成了控制的关系,教室里的讲台让教师更多地成为一对多的角色,而如今,所有学生和老师正在拥有线上和线下两种学习方式。

无组织是最显著的节点特性,他们不会局限于专属的班级,不会束缚于单一的学科。

老师很容易延续班级的结构,组织班级学生们进行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结合。一开始以班级作为起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开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发现在信息化的应用上,课外比课内重要!跨班级比班级内串联重要!

跨越班级,学生作为一个节点才能在平台上引起更多的链接,我们才不会因为班级将原本的链接割裂开来,我们才会发现更多学生因为有效地引起链接,出现关键性的节点。基于挑战性的项目,基于核心要素的主题,基于兴趣好奇的活动,都会在跨班级的空间效度里得到更好的体现。

共同重塑,快速迭代

当有了这样非常自然生长出来的基础,我们就会发现推进学校的信息化不是一厢情愿,不是刻意追求,而是在更开放的校长,在更多元角色的教师,在更多学生们没有束缚的链接下,在家长不知不觉地参与中,信息化才开始可以逐步深入到新型方式、新型学习和新型管理的探索中去。

在这一步,我们期待更快速地迭代。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重塑学校的课程体系,打破组织活动的方式,打破师生之间的关系。多对多的关系普遍存在,每一个创意都能找到一群支持的伙伴,找到合理的抒发途径,它们像火花一样,不是一闪就被异样的眼神扑灭,而是在专业的道路上多元汇聚。

我们听得见更多样化的声音。每一门课程不仅有教师专业的视角,也拥有学生们不断碰撞出来的想法,甚至学生们自己建设课程,吸引那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的聚合又在互联网上放大,得到了更多社会人士的帮助。点燃教师和学生们的不是技术,而是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拥有了更自由的空间,拥有了可以支持发展的增长点。

这样的文化下,学校不再畏惧层出不穷的技术,而是以多元创造的强劲动力,快速迭代地创新节奏,拥抱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曾有句名言:“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还没有分布均匀。”

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正在发生,那些拥有这种文化特质的学校无论有没有参与信息化项目,都会生长出新的希望。

猜你喜欢

校长节点微信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微信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