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2015-03-01杨亮星秦泗海王国强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宁夏评估信息化

杨亮星 秦泗海 王国强 张 玲

(1.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2.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宁夏 吴忠 751900)

教育管理与评价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实证研究

杨亮星1秦泗海1王国强2张 玲1

(1.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2.吴忠市红寺堡区回民中学,宁夏 吴忠 751900)

以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调查分析为依据,从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出发,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可以用于宁夏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的自我发展的绩效评估,也可用于校际或区际的横向绩效评估,从而在宏观上指导宁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基础教育学校把握信息化内涵,明确信息化目的,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提供帮助。为了提高绩效评估模型应用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宁夏吴忠市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某中学为例进行了绩效评估模型的实证研究,给出了应用阶段绩效评估标准的案例。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实证研究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设计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动态性、灵活性等思想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依据教育信息化绩效理论、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说、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论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并结合宁夏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横向为发展、纵向为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1-4]。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的实证验证

本研究基于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的构建具体化,按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师和学生四个类别,设计了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从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信息化环境、组织管理、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应用、信息化素养、信息化人才六个方面对影响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并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于2014年8月到2015年1月,在宁夏“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某中学进行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评估实行5分值,1~3分为差,3~4分为良,4~5分为优秀,以下各指标分值都采用此形式)。调查共计发放各类问卷368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同时,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信度检验,对该中学的3名校长、5名信息技术教师、80名教师、245名学生的问卷使用SPSS17.0软件,结合克朗巴哈信度检测公式进行了可靠性检测。经检测,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师、学生四类问卷的效度系数都大于0.8,效度均可信。

1.信息化环境分析

对信息化环境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类信息化实验室、校园网及其他硬件、计算机比例、校园广播网、安全视频系统来体现的。虽然该学校的校园广播网(4.15)和网络安全监控(5.00)得分较高,达到了优秀状态,但该校各类信息化教室(1.63)、校园网及其他硬件(2.53)、计算机比例(2.8)处于较差状态,信息化环境还比较落后。

2.组织管理分析

组织管理主要通过组织机构(4.70)、发展规划与计划(4.00)、管理制度(3.85)、经费投入(4.10)等方面来体现。本项调查,除了对校长、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学生进行问卷之外,又对校长进行了访谈。中学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评价得分反映出该校信息化组织管理状态较好。

3.信息化资源分析

对信息化资源的分析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2.45)、数字化资源(2.35)、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4.70)、学校网站(2.17)、纸质资源(3.30)来体现。通过评价可以看出该学校信息化资源比较薄弱,处于较差状态,距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优质资源班班通的目标相差较大。

4.信息化应用分析

信息化应用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对该学校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信息技术课(4.0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2.83)、信息化教学管理(1.53)、信息化资源共享(2.70)、信息化教研工作(2.40)等方面展开。在基于数理统计方法的测评过程中,又通过对学科教师进行访谈可以看出,该校除了信息技术课得分达到了优秀状态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信息化教研工作都处于较差状态。从总体上看,该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5.信息化素养分析

对该校信息化素养的调查主要通过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学校领导信息化素养来体现。对教师而言,该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好,能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同时,对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调查发现,有90.25%的教师能顺利使用Word软件完成所需的工作,有78.75%的教师经常使用Excel软件对学生成绩等数据进行处理,有68.75%的教师能自如使用PPT完成各项任务,并且经常利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95%的教师能通过网络获取学科教学资源。但是,对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况的调查中,71.25%的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76.25%的教师没有通过让学生展示信息化作品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67.25%的教师不太熟悉电子白板的操作,也不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授课。除了该校信息化教室不足之外,也反映出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水平较低,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对学生而言,在对学生通过网络工具获取学习资源情况的调查中发现,73.5%的学生喜欢在网上获取与学习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资源,并且感觉很有成就感,但该校农村学生较多,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25%的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查找、下载学习需要的资料。在学生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调查中,60%的学生开通了微博和博客,但72.5%的学生不经常使用E-mail、QQ、YY等交流工具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生信息技术获奖方面,只有5%的学生参加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由此可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使用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对学校领导而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不难发现,该校校长的信息技术意识较好,能够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同时对校长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调查中还发现,校长经常使用QQ、飞信、微博、博客和他人进行交流,经常采用QQ群的形式发布学校的信息通知,还通过网络关注教育新闻、信息技术与教学方面的信息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最新进展。由此可见,学校领导的信息素养是比较高的。

6.信息化人才分析

对该校信息化人才的现状分析主要通过信息化管理人才、信息化专职教师、师资培训来体现。在对学校管理层信息化观念和能力的调查中发现,92.5%的教师认为该校管理层面信息化观念正确,信息化能力强,其教育技术能力均达到合格。该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5人,其中4人为本科学历,1人为在读研究生,学历合格率为100%。学校信息化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人员全部为信息技术专职教师。但是在职能发挥上,由于该校信息技术部门未按信息化设备维护与技术支持、信息化资源管理与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设置,在具体工作的运作上存在互相推诿的现象。在师资培训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调查中,72.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师资培训制度落实不到位。在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数量上只有2%,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教学的要求。73.5%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定期组织校内培训,且在校外培训上都与专业挂钩,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的机会较少。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实证验证的反思

1.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化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对该校的调查中发现,虽然领导层面的信息化意识较强,但建设学校信息化的意识不主动,仍然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较高,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升学压力、设备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教师主动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强。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不积极,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

(2)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建设不到位。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的文件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但在调查中发现,上级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不明显,投入的项目和资金不多。该校投入教育信息化的资金仅占该校财政拨款的3%,对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中,该校的信息化教室严重不足,没有建成校园网,以前建设的局域网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分段管理的功能。学生用计算机与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对“生”机比10∶1的要求相距较远。教师办公所需计算机不足,现有设备运行不稳定,速度较慢。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不足,没有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学习方式比较被动。

(3) 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浮于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支持部门,负责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整理工作,但是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只重视了对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功能,如多功能教室使用管理制度、微机室使用管理制度、语音室使用管理制度、电子备课室使用管理制度、各种数码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等,而对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监督评估作用体现不明显,约束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没有同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相挂钩,从而导致教师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意识不强,对资源应用活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4) 偏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中发现,该校信息化环境基础比较薄弱,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缺少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师生用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基于学校信息化现状,学校在信息化的建设上,首先考虑的是硬件平台的搭建,而对于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各类软件资源、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在资源应用方面仍然以传统纸质资源为主,缺少数字化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学科数字化实体资源配套不足,学校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师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多媒体课件学科覆盖率不广泛,学校缺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平台。

(5) 师资培训不到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要将教师和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纳入必修学时,实行学分制,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上,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学校没有定期组织校内培训,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也不多。从学校教师培训的现实情况看,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中教师全员培训的要求相差很大,从而导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与学科整合上认识不清,对整合的方法和途径也比较模糊。

(6) 信息化应用活动开展不多。在调查中发现,该校基于信息化的教研工作开展不扎实,在各类示范课、公开课的评选活动中,只注重教师学科教学内容的评价,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研讨活动不多,效果不明显。同时,信息化应用活动形式单一,关于教育信息化应用活动的成果也不多。这是因为,学校缺少信息化管理工具和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不完善,对活动的指导规范作用没有更好体现。

2.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对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某中学实证验证以及出现的问题,本研究给出以下关于该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 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思想观念的建设。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这是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强教育信息化思想观念的建设要从三个层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实施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和支持下才能够顺利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制订长远的规划,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和政策倾斜。其次,培养校长的教育信息化意识,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主导者,具有全局作用。校长要积极争取资金,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第三,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学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者,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教师多了解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他们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从而促进教师自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2) 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构建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等的基础设施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是学校进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信息化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影响该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该校信息化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依据《宁夏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根据学校实际,做好统筹规划。由于上级部门投入不足,学校又资金短缺,在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上存在“等”“靠”现象,主动建设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分散,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造成了建设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其次,加强学校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其他硬件建设。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教室数量较少,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的积极性。学校应该根据班级数量、教师和学生人数,借2015年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机会,配齐配全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多媒体教室,改善局域网环境,为资源应用活动打好基础。第三,构建学校信息化支持系统。目前,学校缺少信息化应用系统和管理系统,且各信息化系统集成性较差,互相独立,不利于集中管理。为此学校应该建成学校网站、自动办公化系统、数字图书馆、后勤服务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实验仪器管理系统等。

(3) 加强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信息化基础设施相比较,信息化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活动中的作用更为直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来体现和控制的。在调研中发现,该校信息化资源存储不足,建设不到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虽然成立了信息中心,但在人员组成上不合理,管理人员只是忙于设备的维护,机构没有按资源建设与管理、设备维护与支持、信息技术学科授课来设置,造成资源建设无人问津的现象。其次,做好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资源的收集上,学校要在平时的资源应用活动中,注意收集教师的个人资源包,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主题资源应用等方式引导教师参与评选活动,以此收集教师自制的信息化资源。在资源整理上可按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VCD光盘、DVD光盘、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等类别来建设。再次,与著名教育网站合作,利用好互联网资源。该校网络环境较好,教师经常在互联网上浏览、下载教学资源,但学校没有引进著名教育网站,导致互联网优质资源存储不足。最后,利用好学校纸质资源。在调研中发现该校的纸质资源建设比较齐全,要继续办好学校的期刊,给师生搭建好发挥的文字平台。

(4)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学校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信息化应用的质量。在调研中发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以自学为主,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几乎没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首先,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与态度。引导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以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从而使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工作。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一些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基本理论、教学媒体知识,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打好基础。再次,提高教师使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通过培训,让教师学会Office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会用Office软件制作电子文档、管理学生信息、分析学生成绩、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要让教师会从互联网上获取多媒体信息,并把电子邮件、网络空间、QQ等信息技术工具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还可以让教师掌握一些较高层次的信息化工具,比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和扩展,利用数字故事制作工具制作数字故事。最后,通过培训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深度整合的方法。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绝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5]因此在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整合的培训中,要让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同时要培训教师获取资源和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的方法。

(5) 开展好信息化应用工作。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某中学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例较大,但资源应用活动较少,资源应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只是用演示型课件进行教学。学校的常规教学中,教师能够使用信息化资源,但使用的水平较低,只是利用演示文稿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展示,效果不明显,归根结底是教师没有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调研,本研究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该校信息化应用活动:第一,建立信息化资源管理和使用制度。学校要健全制度,通过激励措施引导教师逐渐改变对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态度,促进信息化资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第二,要引导教师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使用信息化资源的效率和效果。第三,引导教师多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根据课程标准,在教学媒体理论的支持下,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资源和工具,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第四,将信息化资源应用贯穿到常规教学当中。学校不能只是在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等活动中使用信息化资源,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使用。第五,鼓励学生使用信息化工具,帮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学校应该设立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课间向学生开放,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长学生的见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不足之处

该模型在对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等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际的考察,建构了面向宁夏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继而基于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修正了指标体系,同时形成了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参考模型。然而对红寺堡生态移民区某中学进行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中,发现以下两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1) 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的完善。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评估指标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体系中的评估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指标体系,建构一套科学的、适用宁夏地区的、具体可操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2) 扩大实践测评及数据搜集的范围。根据个案调查,或小样本测量,可能影响研究的效度,以及指标体系的修正科学性和准确性。但要构建出广泛意义上适用宁夏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学校的样本,保证其评估的模型的严谨性、科学性、正确性。

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估对象的差异不断地更新、改正,才能保证该评估模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也才能不断地促进宁夏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同时要不断地加大其实证研究的样本,检测、验证该评估模型的信效度,进一步改进,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适合宁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模型。

[1] 郭伟刚,李亚娟,岑健林,朱珍,戎海武.学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0(4):36-40.

[2] 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3] 杨斌,解月光,孙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9-32.

[4] 秦泗海.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以宁夏基础教育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14.

[5]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7-15.

[责任编辑:陈学涛]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2.029

2015-06-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63044)。

杨亮星(1988-),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秦泗海(1988-),男,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王国强(1979-),男,宁夏吴忠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通讯作者: 张玲(1966-),女,北京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G40-058.1

A

1002-1477(2015)12-0111-05

猜你喜欢

宁夏评估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宁夏
宁夏煤电博弈
宁夏
评估依据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