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字教学中教师曲解汉字现象及其矫正

2015-03-01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构字字形识字

冒 继 承

(如皋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 如皋 226500)

语文视角

识字教学中教师曲解汉字现象及其矫正

冒 继 承

(如皋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江苏 如皋 226500)

结合汉字构字规律和意蕴,解释汉字形义,是突破识字教学字形识记难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识字教学中却出现了主观臆断、机械生硬、违背常识等教师曲解汉字结构的现象,消弭了汉字固有的神气,暴露了师者缺乏底气,遮蔽了学生发展灵气,违背了科学认知习气。对此现象必须引起足够警惕,并从加强学习、善于优选、深化创新等途径入手加以矫正,努力把识字教学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过程。

识字教学;构字规律;曲解汉字;矫正

“中国的儿童到学校里去,不是求学,也不是读书,乃是识字。”[1]从古人所造的“字”“学”“教”三字本义中,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他们对孩童识字的重视(“字”,“孩子在屋子里该学习的事”——“学写字”;“学”,“孩子在屋子里练习写字”;“教”,“手持枝条,教导孩子学写字”)[2]。的确,“识字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3],同时,“识字与写字”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五大重点之一,贯穿整个学段。正因为此,一直以来,大家对于识字教学,“用的工夫特别大,积累的经验也比较多”。[3]其中,人们普遍认识到:“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难点也是字形”[4];“在一字的形、声、义三部之中,其形特别重要,则吾人之注重点于教学之时亦应特别在字形方面。”[5]因此,突破字形识记难点的相关教学改革久热不衰,成绩也很斐然。其间,从汉字构字入手,溯源解释汉字的字形,“说文解字”,进而贯通汉字音形义的识字方法可谓独树一帜。这一方法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也有成功实践的客观检验。《汉书·艺文志》就有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清代王筠利用所著的《文字蒙求》,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四类构字方法入手,“以教童子,一月间而有用之字尽识。”而“抓住汉字构形的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法”,“经过10余年的实验研究表明,依据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学生能形象地识记汉字,错别字明显地减少了,不用反复地抄写也能意义识记。”[6]正是因为从解说汉字构字原理和规律入手的识字教学法,抓住了汉字字形的根本,抓住了识字教学的关键,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汉字所蕴含的文化魅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识字教学更为快速、高效,所以,在日常识字教学时,教师们会经常使用。然而,在听课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在解说汉字字形时,违背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或者背离汉字自身的意蕴(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就是在解释字形时,我们反对歪曲、错误地解说汉字字形,但并不排斥“俗解”汉字。所谓“俗解”汉字,即根据现行字形对形义关系做出的富有意蕴的解释,如安子介在《解开汉字之谜》一书中解释“饿”为“我没有食物”,“伴”为“构成伴侣一‘半’的‘人’”;于漪老师解释“拿”为“合手为拿”,解释“掰”为“分手为掰”等,都具有形义联系,富含意蕴),随意曲解汉字结构,对识字教学及学生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对这一现象必须足够警惕,并采取措施及时加以矫正。

一、曲解汉字现象举隅

1.主观臆断型

在对某字构字规律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想当然地结合字义对字形加以解说,结果导致学生错误认知。一位老师执教《放飞蜻蜓》(苏教版第六册),教学“孑孓”一词时,这样解释字形:“同学们,‘好孩子’行为都是端端正正的,所以‘子’中间的一横是平的。害虫孩子的行为都是歪七扭八的,所以‘孑孓’的第三笔一个是提,一个是捺。同学们记住了吗?”其实,并非所有害虫的孩子都叫“孑孓”。“孑孓”特指“蚊子的幼虫”。如果“孑”的第三笔是因为行为不端正而写成提,那下次学生看到“某人孑然一身”或者李密《陈情表》中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时,自然会想起:这些人一定是与害虫一样行为不端的坏人,结果冤枉了好人。“孑”和“孓”其实都是象形字,分别是人缺少右臂和缺少左臂的样子。看过自由泳比赛的人都知道,运动员是左右手交替划水的,仿佛缺了左臂或右臂的人(也就是“孑”和 “孓”)在水中翻滚一般。而蚊子的幼虫在水中游泳一屈一伸也是这个样子,所以名之“孑孓”。

2.机械生硬型

脱离汉字形义联系,只就字形论字形,要么导致解说与字义风马牛不相及,干扰视听;要么给学生造成误导,干扰其他同偏旁字的字形字义的学习。例如,教学“春”字,一位老师这样解释:和煦的暖阳(日)普照大地,三个人结伴而行,就是“春”游。听起来好像挺有味道,其实不然。善于思考的学生肯定会问:有时候也两人出游,或者一人出游,那“春字头”写成“大”或者“夫”不也可以吗?同样,“春字头”为三人结伴而行,那“秦”字是不是三个人一起走进禾苗中呢?“泰”字就是三个人一起跑到水里去了。显然闹笑话了。你看,都是“春字头”,一会儿是三人同行,一会儿又不是三人同行,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候,还是从“春”字构字本源入手解释较为妥当:“春”为会意字,甲骨文“春”字由“艹”“屯”“日”会意,“艹”表示“草木生长”,“屯”为“种子生根发芽的样子”,合起来表示:阳光普照,万物生长。这个季节不就是“春天”吗?而“秦”“泰”上面的“春字头”,其实是左手和右手的形状演变而来的。“秦”“泰”两字本义分别为:双手打谷(禾)脱粒(因为“秦谷也。地宜禾”,所以引申为地名);双手捧水洗澡,自然通体舒泰。这样的解说,追本溯源,贯通形义,学生易解乐学。再如,有教师教学“人”字,说:相互支撑,就成了“人”,说明大家要团结互助。乍一闻,似乎也不错,既学了汉字,又学了做人,一举两得。其实再想想:相互支撑,需要两个人以上才行,那应该写作“从”或者“众”呀。其实,“人”就是个象形字,好像侧面站立的人形,教师只要画张图画,学生就再明白不过了。“为解汉字强说字”,真是难为了教师,折腾了学生。

3.违背常识型

为了使汉字构字部件发生联系,不惜违背常识,胡乱解释汉字,让学生匪夷所思。例如,一教师教学“庆”字时,这样帮助学生记忆:广场跑进了一只大老虎。都说“谈虎色变”,来了大老虎,大家还怎敢聚拢在一起“庆贺”呢?光注意了字形,却违背了常理。再如,另一位教师教学“泉”字,这样告诉学生:“泉上面是白,下面是水,白色的水就是泉水。”要是这样解释的话,那河里的清水也是“泉水”,家里的自来水也是“泉水”,杯里的白开水更是“泉水”了,可笑之至。再者,“泉水”也并非都是白色,著名的黑虎泉群中的对波泉,因为泉水中的铜离子含量较多,泉水是不透明的深蓝色。其实,“泉”上面的“白”实际上是泉眼,下面的“水”,表示泉水正从泉眼中间喷涌而出。日常识字教学中,类似这样违背常理的解字现象还有很多:像“蒜”字解释为“二小二小(就是方言中的第二个孩子),头上长草”。小孩头上长草,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把“眨”字解释为“眼睛(目)困乏了要眨一眨”。其实眨眼并非都是由困乏引起。猛然受吓,或强光闪过,人都会应激性眨眼。还有,为了维持眼球湿润,保持角膜光泽,清除结膜囊灰尘及细菌,人每分钟至少要眨眼十余次。可见,眨眼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并非教师所言的“困乏”。要真如教师所言,人如此高的眨眼频率,那整天不就都疲惫不堪了?如此曲解,真够荒谬。

曲解汉字的笑柄古已有之。东汉明帝时代,就有人根据“重”和“出”的字形,“别出心裁”地提出:应该把这两个字互换使用。理由是:“千里方为出,两山才是重”。无独有偶,武则天也望字曲解,认为“矮”和“射”两字也应换过来使用,因为:“射”由“身”和“寸”构成,一人身高仅为一寸,不就是“矮小”吗?而“矮”由“委”和“矢”组成,“委,任也,属也”,把箭发放出去,这就是“射”。可见,曲解汉字其流也远,其弊也深。

二、曲解汉字产生的不良影响

种种曲解汉字现象,对识字教学不仅没有帮助,而且极易产生不良的影响。

1.消弭了汉字固有的神气

洪堡特认为:“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辨识出每一种文化状态。”在洪堡特那里,“语言”“精神”与“文化”是密不可分,乃至是同义的。而索绪尔认为:“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申小龙也强调:“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字是根本。”据此,我们显然可以形成这样的共识:即汉字不但传承着文化,而且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有其自身精神的。所以,许慎认为:汉字乃“前人所以垂后”,据此,“后人所以识古”。金克木先生对此又进一步阐发,认为对汉字形式和意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得知当时系统化的文化思想”。何为“文化”?梁漱溟解释为:“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既然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对汉字的解析,自然可以窥见古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这无疑是走进“一座恢弘的历史博物馆”[7]。“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汉字成为中国历史的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字能解读一部分文化史。”[7]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家”,外边是屋子,里是一只头朝下的猪。养猪需要建造猪圈,需要种植庄稼做饲料,杀猪吃肉需要各类生活用具,离不开各种烹煮手段……而当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不就代表着古人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吗?“向”,多像房屋上的“窗户”。因为房子设计窗户是有固定方向的(比如南北方向),所以“向”从窗户的本义,引申出“方向”和“朝向”的意思。“宫”,里边的“口”表示大房子里有好多开间,这不就是宽敞的“宫殿”?……倘若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解释汉字字形,不啻于把学生领进了奇妙有趣的历史博物馆,学生们会由衷地赞叹:原来汉字这么有趣!因此,根据汉字构字特点解说字形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领悟汉字文化内涵的过程,就是品味民族文化神气的过程。相反,教师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地曲解汉字,则是让汉字走向了失魂落魄的邪路,更是漠视汉字文化、民族传统的误举。曲解汉字,学生既不能品味出其中的文化韵味,也不会对民族文化产生油然的崇敬,甚至心中还会不时生出汉字“不过尔尔”的不敬念头,以及汉字难学的沉重慨叹。灿烂的文化宝库,在教师的曲解面前黯然失色;充满神韵的古老汉字,在教师的曲解中沦为简单的符号堆砌。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警告我们:“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其实,我们更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抛弃汉字固有的精神之日,就是放弃自己的文化之始。

2.暴露了师者缺乏底气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这样评价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他自身的修养,源自他不懈学习所积累的深厚底蕴。 “学高为师”,一个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就是他的学识修养。“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除了感情上的亲近外,更重要的是被教师学识修养的强大磁场所吸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所以人们常讲: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一个勤学不辍的语文教师,必然对汉字所蕴含的文化传统比较熟悉,课堂上自然信手拈来,学生必然被教师的博学所深深吸引,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的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曲解汉字,学生极易形成教师不学无术、思想贫乏、胡编乱造的印象。要知道,在各类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学生很容易就能获得符合构字规律或意蕴的汉字结构解说资料:既有文本的,还有视频的,形象、生动、有趣。教师曲解汉字与之相形,学生自然会对教师产生些许失望。而一次次失望的叠加,结果是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丧失,乃至语文学习、语文教育的失败。

3.遮蔽了学生发展的灵气

一方面,教师曲解汉字,“以己昏昏”,自然不能使学生“昭昭”。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从古人造字的智慧中汲取养分,反而会跟在教师后面误入歧途,学到错误的汉字知识。什么是智慧?王梓坤教授认为: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可见,“智慧”即“理解”,即“领悟”。教师曲解汉字,当然不是“理解”,而是“误解”。误解显然不是智慧,乃是蒙昧。这样的识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毫无益处。另一方面,曲解汉字,显著的特点就是漠视汉字的历史渊源,割断汉字形义的联系,这无论对于学生眼前的字义学习,还是对学生自主识字,以及学习古典文献等,都缺乏帮助,甚至会引起学生的认知混乱。例如前面所举的老师教学“孑孓”的案例,就对学生理解“孑然一身”产生了干扰。曲解汉字,既解决不了学生学习的眼前问题,更不能关注学生今后学习的发展问题,泯灭智慧,制约发展,真正是“人生识字糊涂始”。相反,如果教师从字源、字理入手解释汉字,“顺流而下”,就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例如,教师教学“向”时,从房屋上窗户的图画入手,进而抽象出汉字“向”,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向”的本义是“窗户”,进而引申出“方向”的含义。如此一来,学生将来读到《诗·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时,就不会将这里的“向”错解为“方向”。再如,学生理解了“灬”是“火”的变写的话,就能自主拆解“黑”“煮”“热”“烈”“烹”“蒸”“熏”等字的形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识字教学,学习越学越轻松,越学越聪明。

4.违背了科学认知的习气

语文教育专家陆志平认为:“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尽管中国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但“两千多年来,对这门学科的解释,主要基于哲学的认识论和教师的经验”,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原理”,“促进语文教学科学化”。[8]识字教学遵循心理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就会很好;反之,违背了心理学原理,识字教学就会变得低效。心理学研究表明:“汉字记忆以形状编码为主”[9]。“世人对图片的再认也可以保持很长时间”[10]。“我们对信息的加工越充分,我们形成的神经联结就越多,记忆的巩固就越多,那么记忆的效果也就越好。”[11]因此,当我们从汉字的字源——图画入手,以及汉字构字的内涵与意蕴(很多字本身就表现了鲜活的生活场景,蕴含着有趣的故事)入手,解释汉字字形时,学生对汉字的形义就会比较容易识记。而脱离汉字形义联系的曲解,教师解释得越是天花乱坠,学生对错误认知的记忆也就越深,形义联系的疏远程度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诚如北京大学教授苏培成所言:曲解汉字“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故弄玄虚,完全和科学背道而驰,其结果必然是糟蹋汉字,破坏传统文化,妨碍识字教学,危害青少年一代。”

三、曲解汉字现象矫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如何矫正识字教学中教师曲解现象,让识字教学更加科学呢?

1.加强学习,站在文化的地基上

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于漪老师也强调:“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文化人。”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以及优秀教师,都是好学不倦、勤奋不辍的楷模。从《论语》中孔子“志于学”“每事问”“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丘之好学”等点滴记载中,我们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好学、博学。因此,要从汉字的构字规律、意蕴出发,科学地解说汉字形义,语文教师首要的是加强对文字学、训诂学的学习和研究。应该说,这样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为教师学习文字学、训诂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有传统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文字蒙求》等经典著作,也有《甲骨文字典》《金文编》《汉语字源字典》等工具书;既有鲁迅等整理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唐兰的《古文字学导论》、于省吾的《甲骨文释林》、杨树达的积微居系列丛书,以及《汉字源流》等专业著作,还有《字源谈趣》《汉字树》(系列)《解开汉字之谜》《图说汉字》《细说汉字》等通俗读物。更为便利的是,各类字源、字义解说的专门网站,如“汉典网”“象形字典网”“字源网”“词典网”“说文解字网”等,更为检索、学习提供了便利,可以让我们无论是在电脑前,还是在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上,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此外,还有大量的汉字演变、字形解说的视频,如《三十六个字》《蓝猫趣味识字》等等,让汉字的构字原理变得一目了然,更加生动有趣。教师既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加强专题学习,提高自身的汉字文化积淀;也可以在备课时采取“拿来主义”,现学现用,以提高识字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建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至于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同时,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传统文化典籍,以巩固、运用所学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2.善于优选,站在学生的立场里

在学习中,很多教师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字,不同的专家、学者会有不同的解说。面对纷纭众说,教师应该何去何从呢?显然,一线教师不是人人都具备判断专家笔墨官司的学术水准(有这样的水准,能够做出甄别,无疑是最好的),但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教师学习汉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儿童的立场”,选择最符合儿童认知基础的解说,用于识字教学。例如,对于“定”字,有人认为:上面宝盖头表示房屋,下面其实是“正”字,合起来表示房屋方正,房屋方正所以安定。因为《易经》里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也有人根据“定”的甲骨文字形这样解释:上面的“宝盖头”是房子。中间的“口”,表示城池(或村落。金文的“定”字,中间的“口”变成了实心的,意思不变),最下面是人的脚。人的脚向城池前进,干什么去呢?原来是去攻打、征伐城池(村落),这里的“正”应该是“征”的本字。所以,这个甲骨文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结束战争的人们回到了家里,不就是开始了安定的生活吗?显然,学生对于《易经》所说的“正家天下定”没有什么真切体会,倒是结合不少战争故事或影视资源,对战争结束后,人们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有较为深刻的感受。两者相比,显然选择后一说法进行教学较为妥帖。

3.深化创新,站在发展的行列中

诚然,经过六千多年的不断演化和简化,部分汉字已经很难按照本来的字源意思进行解说了;同时,部分汉字字源义还保留着原始、封建社会的糟粕;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新造了不少的简化字,这些简化字和原来繁体字之间的联系已不十分紧密。此外,由于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篆书进行形义解说,他没有看到清末才发现的甲骨文字,以及丰富的古文字文物,所以即便是这部汉字解说的开山之作,也存在着不少疏漏甚至是讹误。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对于汉字的字形解说,和对待其他任何文化遗产一样,也存在着创新发展的问题。例如,“宾”,繁体字写作“賓”。从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外部是房屋的形状,中间是一个人的形状,下面是脚趾的样子(表示有人从外而至),合起来就是客人从外边进来,主人在室中迎宾之形。金文则在下方增加了“贝”,表示带礼物到人家做客。因此,“宾”的繁体字,是可以从形义联系上进行解说的。但是,简化字“宾”,只是用“兵”表示声符,倘若解释成:一个当兵的走进了房子,就是宾客,显然要闹出笑话。再如,汉字中一些“女”字旁的字,带有当时对妇女歧视的印迹。比如“妇”,繁体字作“婦”,左边是“女子”,右边是“扫帚”,合起来表示“在家做扫地等家务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干脆解释为:“婦,服也”,也就是“服侍男人的人”。妇女的地位之低微可见一斑。这种对妇女的歧视,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时,教师可以进行新的解说。一位老师这样处理:像我们的妈妈一样,妇女在家里总是抢着做扫地等家务,真勤劳。你看,从歧视变成了赞扬,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劳动思想的渗透,一举多得。当然,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创新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谨防胡编乱造、信口开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从汉字的构字规律与意蕴出发,解说汉字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在为传承中华文化添砖加瓦,其行虽微,其功至伟。让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课堂做起,拒绝曲解汉字,让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我们的手中筑牢。

[1] 姜建邦.国文趣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4:1.

[2] 廖文豪.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24-26.

[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62:3.

[4] 汪潮.语文学理: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258.

[5] 艾伟.教育心理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204.

[6] 中国教育学会.识字教育科学化方法选粹[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49-50.

[7]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430.

[8]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3.

[9] 莫雷.学习的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3.

[10] 罗伯特 L 索尔所,金伯利 M 麦克林,奥托 H 麦克林.认知心理学[M].邵志芳,何敏莹,高进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72.

[11] PATRICIA, WOLFE.脑的功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05.

[责任编辑:黄晓娜]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12.012

2015-03-30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D/2011/02/438)。

冒继承(1977-),男,江苏如皋人,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G623.22

A

1002-1477(2015)12-0049-05

猜你喜欢

构字字形识字
重叠式数量增长四字网络用语的接受度与推广分析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识字
“彡”的类意义在构字中对“彡”部字的影响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添一笔变个字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