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社会职能演变、异化问题的思考①

2015-03-01王爱民

现代教育管理 2015年5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职能大学

王爱民

(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22)

随着大学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最初具有人才培养的单一职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多种职能的综合体,因此,大学的发展其实就是其职能不断演变的历程。与任何事物发展规律一样,大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伴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方式方法的更新等,大学的社会职能最后由排斥到接纳、由冲突走向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功能结构。大学必须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和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多元社会需求,大学职能的演变也将永无止境。在大学职能演变的进程中,受观念、习惯、认知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认知上的短视和实践上的偏颇,也会出现异化现象,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实质就是大学社会职能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历史。而大学的社会职能之所以能够发展嬗变,主要得益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外部因素的存在,要求大学的结构和功能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来满足社会对大学的外在需求。在大学更好地满足社会外在需求的同时,也需要满足大学自身内在的发展需要。社会对大学的外在需求和大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成为大学社会职能逐渐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大学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其基本职能也由最初的人才培养逐渐演进为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等多种职能。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社会职能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实际上高等教育机构早已存在,如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古代埃及的僧侣学校、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学园”、我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和书院等都是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机构,但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即欧洲中世纪时期由于城市的复兴和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出现大学是近现代大学的真正起点。欧洲中世纪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学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这个时期大学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顺应城市发展繁荣而需要的法学、医学和神学等各类专业人才。作为大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大学的主要专业是法学、神学和医学,大学教师主要进行教学活动,其社会职能主要是人才培养。欧洲中世纪大学社会职能的这个特征一直持续到18世纪德国近代大学的产生。在此阶段中,大学被视为高居社会之上的“学府”和“象牙塔”,受制于“经院哲学”的传统思想束缚,弥漫着“经院式”的学究风气,“它们的职能仅仅是传授和保存已有文化,向社会提供受过博雅教育的法学、神学、医学人才,大学只是教与学的机构”[1]。由于受到基督教会的神学主导,那时大学的科学研究,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表现为零星的、纯粹的个人活动,在“科学成了神学的婢女”的中世纪,科研还登不上大学的大雅之堂。秉承着这样的社会职能,大学在漫长的中世纪踯躅行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世纪的大学问世的意义弥足珍贵,大大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人类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与此同时,大学的社会职能有了质的规定性,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成为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职能;大学所焕发的真理之光也必将照亮社会前行的脚步,其作用与威望与日俱增,并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二)近代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确立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背景、课程设置和学生毕业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到,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实施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构。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欧洲社会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宗教神学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日渐式微,教育世俗化成为欧美近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哲学等非宗教专业和课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大学校园,欧洲的高等教育也进入了近代化的改革阶段。这一时期,欧洲近代科学也有了巨大的进步,随着伽利略、培根、牛顿等在科学研究上的重大进展,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研究开始在欧洲出现。这个时期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开始在大学里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大学的社会职能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大学开始不再仅仅致力于传统的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伴随着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科学研究职能开始在大学中体现出来,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一个主要职能,并逐步在各国大学中得以确立和完善。哈勒大学是德国第一所近代大学,也是18世纪德国最重要的大学,是当时欧洲大陆最严格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学习的高等教育机构。创立于1737年的哥廷根大学也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大学,该大学注重科学研究,强调大学教授的基本职责就是促进知识,进行原创性研究,创建了图书馆、研究所和研讨班[2]。19世纪初期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近代大学思想和制度的出现,对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欧美近代大学学习、模仿的楷模。

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了教学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倡导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在他的大学理念中,科学研究处于大学的核心和主导地位。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学以洪堡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办学理念,使大学教育的职能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向,使大学科学研究的社会职能得以明确形成,大学致力于研究和教学与研究统一成为近代大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此后科学研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责。德国柏林大学的创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所持有的办学理念和制度创新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近代化。在这里,大学除了保存、传授、传递人类已有的知识职能外,还被赋予发现、探究、创造新的知识职能,由重复与再现向创造与更新过渡,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延伸,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实现良性互动。

(三)美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出现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高等教育主要是移植和模仿欧洲大陆(主要是英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创立了9所私立学院和大学。但在19世纪以后,特别是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社会文化和农业、工业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在局限于欧洲的模式,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在强调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为社会服务职能。美国独立战争后,除了原来的私立学院和大学外,开始出现了州立大学。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鼓励各州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因此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出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注重理论、轻视实际的传统,使美国大学更加注重解决美国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可否认美国在19世纪深受德国柏林大学的影响,1876年美国创立了学术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该学校以学术研究为主,并首创研究生院,美国一些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也都以德国为榜样开始向学术型大学的方向发展。但美国高等教育并没有满足于欧洲和德国大学的思想和制度,而是结合美国社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创了美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了强调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重视大学与州政府密切合作,以及大学在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威斯康星大学通过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等手段,使教学、科研和服务都面向本州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促成教学、科研和服务一体化,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3]。这样大学为社会服务这一职能在近代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开始出现并逐渐为美国其他大学接受,这个对大学的基本功能的认识也对世界其他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美国近代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出,使大学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成为大学管理中的三项基本原则。“‘威斯康星思想’”的确立以及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使大学发展出现了历史性飞跃,从此开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高等学府从‘经院式’的‘象牙塔’走出,循着‘学术下楼’的方向,日益步入现代社会生活”[4]。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不仅使大学更好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学自身组织功能和结构的完善和合理化,改进了大学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使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密切相关的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发展趋势。从广义上看,不论是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都是大学为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和基础。古代阶段,由于社会文化知识的水平和积累的有限,高等教育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只能是通过教学来培养专业人才,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十分有限,也是零散、碎片化的。到了近代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数学、天文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近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幅度发展,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出现了新的形式和特点,显得大学原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大学要更为紧密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美国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中所产生的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星思想”应运而生。这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同时大学的自身价值也不断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可。20世纪以后,为了使大学更好地适应本国社会的发展,各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同时也不断进行改革来完善大学的这些基本社会职能。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都是围绕大学的这三个基本职能而展开的。基本的改革路径主要进行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使高等教育的结构合理,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使各类大学具有合理的分工和合作。

二、大学社会职能历史演变中的异化及原因

大学职能的每一次演进,都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连锁反应。首先是引发新旧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和争论,随之而来的是对各项职能的重新定位和新老职能的相互适应和协调。但大学职能的扩展是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的,决不是漫无边际、自由无度的。如果脱离实际,盲目扩展,就会导致职能的异化,背离大学的宗旨,背叛大学的本质,不利于大学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的发展,不仅要遵循外在的社会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大学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其内在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大学职能演进的过程中衍生的异化现象,一直是大学发展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一)由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引发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异化现象

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并发展为一项独立的职能,其最直接的动因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为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科研和教学才朝着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逻辑:教学是将人类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认识的过程,为发现和应用知识进行储备;科研则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和探究世界未知领域;教学为科研奠基,科研为教学助力。“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并非仅仅体现于中国的大学,即便是对世界高等教育近现代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大学也都曾经有过由于过分注重科学研究而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学院——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研究型大学里面,学术追求替代了大学的教育任务,它们已经忘记了教育学生是其首要任务,它们正在追求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开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核心使命,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教师投身本科教学[5]。”恪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理应成为大学的自觉行动,但“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或盛行,就会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有的教师把兴奋点集中于报课题、评奖项、发文章上,更有甚者不惜搞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对教学无暇顾及或不愿触及。在我国的大学里,近年来关于“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的议论不绝于耳,出现了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内容更新和课程体系建设。这里有大学教师们的功利思想驱使、社会和学校不良的政策导向,不可否认,相应的评价和激励制度也起到一定推波助澜作用。

(二)片面强调“社会服务而冲淡教学、科研”的“市场化”、“功利化”倾向

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发展是大学产生的主要动因,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自身运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知识经济成为我们这个世纪的主导经济,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核心要素,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于一身的高等教育机构在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中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结构和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大学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选择性地加以满足。“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主要采取一种综合性、多科性、智能型和较高层次的方式。进行那种简单的、劳务型、低层次的服务,实在是舍其长而取其短,也有悖高校服务社会的本意。”[6]因此,大学的社会服务应是高端服务,绝不能自我矮化或降格以求,应充分体现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智力库的作用和价值。“高等教育产业化”就一度受到热议和追捧,试图用经济规律取代教育规律,把市场经济的一些做法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性质和属性,造成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走了样、变了形,完全违背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主旨,与大学的非赢利性、多功能性和非商品性等教育性质格格不入。受这一错误观念的驱使,大学把着眼点由校内投向校外,把兴奋点放在“创收”和“盈利”上,甚至有了“贩卖文凭的工厂”的不良声誉;同时也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心向“商海”,“下海经商”曾受到追捧,还有的教师“墙里开花墙外香”,到社会上“走穴”,或热衷于到各种培训班上去挣“讲课费”和“培训费”,对各种兼职和挂名也乐此不疲,把教学和科研抛于脑后。这种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下降,高端的社会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三、关于有效实现大学社会职能的几点建议

(一)从历史发展的视野全面认识和把握大学的社会职能

大学的职能演变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大学管理工作中,要始终追求各项职能间的相互协调和互利共进,严格防范和控制大学职能的异化,这是大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从欧美等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国家的发达是与它们很好地把握了大学的职能有密切的关系。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不能因为暂时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大学的多方面职能,而要从教育和社会的长远角度全面地对待和认识大学的社会职能。如德国不仅重视科学研究型大学,也重视实用技术类的高等专门学院,这使德国的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能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促使德国成为19世纪以后的高等教育强国和科学中心,在国际竞争中后来居上赶超英法。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后及拿破仑执政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中,把追求功利、实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关闭了巴黎大学及其他27所大学,保留了专科学校,此后法国这些改革使法国高等教育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低谷后才逐渐恢复到兼顾教学与研究同步发展的局面,而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7]。19世纪后美国善于学习和借鉴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既学习德国、英国的大学科学研究模式,又注重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实用人才,各类大学合理分工区别,较好地处理了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管理大学

大学各项职能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它们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合则俱利,离则俱伤,统一在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目标指向上。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级专门人才,大学的各项职能只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方式而已。不能孤立地强调某项职能的重要而厚此薄彼,更不要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而应把这一办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各项职能间的互相促进和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无论大学职能如何拓展和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本质属性是不能变的,或者说,“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时代进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功能和核心任务”[8]。“大学之为大学,本体功能就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都是本体功能的延伸与细化,这些功能是为了本体功能更充分的实现而存在的。”[9]为此,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或主持者必须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大学的中心地位,牢记提高教育质量是大学的永恒主题。

(三)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大学评价制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学管理实际中,对大学社会职能的误解时常发生在大学内外的管理者、教师等人群中,一个集中表现就是政府对大学的评估和大学内部对教师的评价、晋级中存在一定的误区,没能从本学校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好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使大学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四)大学自身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定位

由于大学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层次性的特点,造成各大学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产生了不同类型大学,当然各自的承载力也会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大学,职能发挥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可能、特长和优势,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抉择,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扬长避短,科学定位,选准方向,有所作为,真正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6]龚放.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把握自我——兼论我国大学职能的延伸[J].高等教育研究,1990,(1):26-30.

[2]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62-363.

[3]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48.

[4]林荣芹,黄德峰.从“洪堡”到“硅谷”——高教与科技革命的回顾[J].科技导报,1993,(9):62-63.

[5]易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N].科学时报,2011-05-24(B4).

[7]吴式颖,阎国华.中外教育比较史:近代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531.

[8]孙清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N].光明日报,2012-10-14(10).

[9]任燕红.人才培养:大学的主体功能[N].光明日报,2012-04-09(16).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职能大学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留白”是个大学问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纺织科学研究
职能与功能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