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进展、内容与方法①
2015-03-01齐明明
齐明明,刘 静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是落实战略规划内容、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的关键环节。战略只是指导高校做正确的事,如何把事情做正确则涉及到执行的问题。编制仅仅是战略规划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即使编制精美的战略规划也不会自动得到执行。在实践领域,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编制、轻实施”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战略规划效能的发挥。理论研究的推进和实践领域的诉求,使战略规划执行问题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成果,展现出一定的研究趋势。本文中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是指将战略规划付诸实践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行动的总和。“高校战略规划执行”这一概念界定包括“战略实施”、“战略控制”、“战略规划推行”等名称表述。
一、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作为战略管理和战略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
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是伴随着高校战略规划在实践领域的推动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而逐渐丰富起来的。我国学者对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2003年以后的十余年间。1992—2002年十年间研究成果较少,共计9篇,占相关文献的2.34%。自2003年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作《谋划发展规划未来》的重要讲话以来,我国高校战略规划工作进入全面铺开阶段。[1]与之相对应,高校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研究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2003—2013年十余年来研究文献达376篇,占相关文献的97.66%。此时的战略规划执行并未受到特别重视,也未开展独立的执行研究。
关于战略规划执行的研究多作为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一个阶段,其研究成果多散见于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的研究中。刘向兵、李立国(2006)、刘献君(2008)、周巧玲(2009)等学者在其关于高校战略管理的专著中,均将战略实施作为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并从操作技术层面提出战略规划应如何实施。战略实施、战略落实、战略行动等被认为是战略规划执行的同义词。这一时期重要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战略实施的概念、内容、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概论了战略实施的主要问题、影响战略实施的因素和提高战略实施的建议,初步形成了关于战略实施的“要素论”的研究思路。“要素论”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围绕战略规划执行现存问题中的问题要素、战略规划执行问题产生的原因要素,以及提高规划执行效能的建议要素展开论述。要素论的研究思路无论是在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还是在企业战略规划执行研究和政策执行研究中,都较为常见,它们构成了执行研究的基础研究。
(二)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
随着战略管理理念的深化和战略规划实践的推进,人们普遍认识到,战略规划并不会自动得到执行,战略规划执行中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战略规划效能的发挥,战略规划在实践领域中的执行困境,引发人们对战略规划执行问题的重视,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入研究视域。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的蓬勃发展,“执行”也成为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管理的重心。这一时期的执行研究,逐渐突破了阶段论中依附式的研究,执行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2005年以后,战略规划执行问题在我国高校也开始引起关注,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目前正在突破阶段论的研究框架,走向独立的执行研究领地。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论研究力量还是研究内容都稍显薄弱。
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以更宏大的研究视域和更精细化的研究视角大大丰富了战略规划执行的研究成果。但无论从研究力量还是从研究成果来说,目前对战略规划执行进行单独研究的文献依然较为薄弱。以CNKI数据库检索为例,文献检索中与“战略规划执行”高度相关的仅有30篇文献,仅占全部文献的8.26%。从研究路径上看,现有文献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倡议型研究,从舆论造势的角度呼吁重视战略规划执行和执行研究。这类倡导主要集中在报刊及领导人讲话中,如题名为《维护规划权威性提高规划执行力》、《规划要有权威性,不折不扣去执行》、《决不能让“十二五”的好规划执行落空》、《吴敬琏:“十二五”规划好,更要执行好》等报刊评论是其典型代表。第二种是问题解决型研究,即概述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基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的方式提出构建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模型、原则、方法,提高战略规划执行的策略和建议等。朱玉春(2005)、徐波(2006)、陈新忠(2007)、曹叔亮(2008)、周雄(2009)、郑文(2010)、郭必裕(2011)、林锈戎(2012)、陈涛(2013)等学者都撰文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专门的研究。第三种是战略规划执行体系的构建与运行研究,我们把这种研究思路称为“系统论”研究。“系统论”的研究路径一方面是在“要素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扩展和综合,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阐述更为清晰;另一方面突破了“要素论”中静止的、孤立的研究,把战略规划执行扩展到高校组织运行体系中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视域更为宏大,研究方法更为综合。
二、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视角
(一)有关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一般理论的研究
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概念和内涵研究。学者们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概念尚无统一认识,但基本上从两个角度来探讨。第一个角度是把战略规划执行作为战略规划、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阶段展开论述的。英国高校规划指南在战略规划概念界定中认为其是一个循环的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规划制定、形成规划文件、进行实施和监控三个方面。[2]这种观点认为战略规划包含战略实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战略规划不包括战略实施,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一部分。如刘向兵、李立国认为战略规划是行动前的部署,战略实施是行动过程;战略规划重视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战略实施注重目标实现的效率。[3]第二个角度是围绕战略实施这一活动过程展开论述的,如郭必裕(2011)认为,高校战略实施是一个以广泛认同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以资源集成为保障,围绕目标广泛参与,内外信息全程监控,实现目标的过程。[4]周雄(2009)认为战略实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进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设定年度工作目标,优化组织内部结构,进行预算设置和配置办学资源,设定工作流程并进行重组或再造等。[5]
关于战略实施的基本模式、基本要素与基本原则研究。战略规划模式不同,其战略实施重点也不相同。徐小洲、黄艳霞(2009)总结了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六种主导模式:以预测为基础的理性模式,依据战略重点分配资源的资源分配模式,战略变革循环过程的布赖森模式,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纳特和巴可夫模式,认为战略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系统模式,完成绩效指标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式。[6]在战略实施的基本要素上,周雄(2009)认为战略实施的三大基本要素包括战略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和实施环境。其中实施主体由核心领导层、职能组织、学院学科组织三部分两个层面构成;实施客体是战略规划,包括职能维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资源配置战略规划,以及学院学科维度的学院学科战略规划;实施环境分为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次。[7]有些学者还总结了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如变革适应原则和协调平衡原则;统一指挥与分工负责相互结合,学校、学院系相互协调,目标、指标与预算相互衔接,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互配合,实施绩效与资源配置相互挂钩,目标导向与灵活权变相互配套等原则。
(二)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现状研究
精心编织的战略规划并非都能完美执行,战略规划难以有效执行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别敦荣(2005)、张应强(2005)、刘献君(2007)、李爱民、吕世彦(2006)、刘海波(2007)、陈新忠、李忠云 (2007)、李建航、周洪利(2008)、周雄(2009)、郭继东(2010)、郭良君(2011)、林锈戎(2012)、杨晓平(2012)等学者都曾撰文指出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的执行问题。综合起来,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问题表现为“无执行”、“执行乏力”和“执行偏差”三种类型。“不执行”指战略规划没有落实或是战略规划本身无法执行。别敦荣指出,不少高校的规划都是“应景之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8]战略规划的口号化和形式化,导致战略规划成为对外宣传的形象工程,及应付上面检查的工具。“执行乏力”是指战略规划缺乏有效的执行监控保障体系导致战略规划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变动性强。“执行偏差”突出表现为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偏差,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脱节,编制好的战略规划与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部门工作计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战略规划与学校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战略规划随学校领导人、国家政策等变动而调整,甚至终止或重新编制。
(三)高校战略规划执行影响因素研究
执行是一个受多变量影响的复杂的多视角的动态过程,执行中的各变量直接影响了执行效能的发挥,现有研究多遵循“要素论”的研究思路探讨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提升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建议。综述现有文献研究,影响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略规划因素。高校战略规划本质特性、战略规划编制缺陷和战略规划执行实践因素直接影响了战略规划的执行。一是战略规划本身,对战略规划价值的认同度和信任度不高;战略规划的权威性、稳定性、科学性不够。二是战略规划文本上,缺少战略规划编制的动力,编制战略规划的外部强制性大于学校自身动力;战略规划合法化程度不高,战略规划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战略规划文本科学性和可行性不足,战略规划的目标和定位不合理,缺乏科学性;学校规划体系没有做到有效衔接,整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学校规划与院系规划没有达到有机结合。三是战略规划目标上,战略规划执行目标不明确,目标弹性过大或目标模糊多变,目标责任分工不到位,任务分解不明确。四是战略规划执行上,规划实施沟通渠道不健全,手段单一,造成信息沟通的失真和耗损;规划实施中缺乏评估调控监督反馈机制,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与监测,既不实施监管,又不回顾检查,导致无监督无责任。
第二,高校组织内部因素。主要包括高校内部利益相关者、高校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高校管理手段、执行文化、资源配置方式等因素。一是战略规划执行主体,缺乏明确的执行主体,执行主体的职责不明晰,很少体现问责制,执行主体单一,执行主体的能力不足,执行主体对战略规划认同度不高,执行主体对战略规划的理解有误,执行主体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博弈等,都直接影响战略规划执行效果。二是高校组织机构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顺,学院和职能部门缺乏执行的积极性;规划实施缺乏组织支持,没有专门的协调与组织机构;相关组织机构没有履行职能;专门负责战略规划工作的组织机构因承担咨询决策职能而缺乏实权,导致其工作过程缺乏合法性,工作效果缺乏权威性。三是学校管理文化上,学校不重视战略规划的管理方式;战略规划与学校现有管理方式不适应;学校缺乏执行文化,执行文化建设滞后;学校的执行意识不强,在三级执行主体中(校领导层、中层、基层管理者)执行意识逐步下降。四是高校资源配置未和战略规划挂钩,战略规划缺乏资源支持。
第三,高校组织外部因素。这种外部因素主要是高校所处的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政府的制度环境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具有显著且直接的影响。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足,导致高校战略规划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战略规划执行的外界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导致战略规划变动的风险增加。三是政府政策的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多变性和不连贯性,影响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连贯性和执行动力。
(四)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策略建构研究方面,主要有三种研究路径:
第一,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要素论”研究。从影响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诸要素的角度提出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对策建议,是现有文献中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思路。具体的研究成果认为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一是要树立对战略规划的正确认识,增强对战略规划的认同感,提高战略规划执行的主动性。二是战略规划编制中增强战略思考,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考虑执行条件的限制,与高校财务管理和资源配置挂钩,理顺整体规划与院系、职能部门分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与战略规划相匹配的的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注重校内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开设专题网站、开放式论坛等方式公开战略规划的内容及进程。三是在战略规划执行过程中增强对战略规划执行的监控,建立监督、考核、评估、奖惩机制,明确目标分解和指标体系,规范人员与岗位的责权利,调整组织结构以推动战略规划执行。四是加强战略规划执行队伍建设、发挥校内核心领导层的作用,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扩大职能部门和院系管理权限,加强战略规划执行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
第二,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基于案例提炼的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提升举措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如别敦荣(2010)从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人员配备、过程控制等方面介绍了青岛大学规划实施的成功经验。[9]魏海苓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例构建了“战略-结构-文化”的大学战略管理有效模式。湛毅青、彭省临(2007)以爱荷华州立大学2005-2010年度规划为例,介绍了其通过采取预算遵循规划、责任层层落实、绩效指标体系监控等措施,来监控战略规划执行的过程。[10]
李建航、周洪利(2008)指出英国利兹大学战略规划执行方面最具特色的是战略地图,其战略地图是一张由5组关键词串连、34份战略描述短语组成的,以红、蓝、绿、浅绿、浅红五色相区别的,具有坐标功能的彩色地图[11]。武亚军(2006)从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备、激励机制、冲突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对卡内基—梅陇大学,斯坦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战略实施进行了概括和比较[12]。许涛(2007)指出明尼苏达大学为每一条建议组建了一个规划制定实施小组,共组建了7个管理实施战略小组和27个学术实施战略小组。张艳敏(2010)指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设立绩效指标对大学战略管理的目标进行监控与评估。刘海燕、曾晓虹(2007)对卡内基—梅隆大学通过预算体系对资源配置和院系业绩评估进行了介绍。杨晓平(2012)对曼彻斯特大学的年度计划和职责分解图进行了介绍,提出其从规划编制、预算编制、规划执行到效果评估和相关责任人业绩认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封闭的执行链条。[13]陈超(2013)总结了美国高校成功实施战略规划取决于强有力的领导和激励措施、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专业化的运作等经验。
第三,提升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系统论”研究。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体系由多个执行要素和执行流程组成,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立体管理系统。我国关于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体系研究较少,多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建以战略为核心的管理流程。其中平衡计分卡是使用较多的执行工具,平衡计分卡强调新的战略规划执行管理系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管理体系,它以战略为核心,有澄清远景、沟通衔接、拟定计划和反馈学习四个程序构成,整个过程中注重战略跟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调适。[14]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对战略规划执行过程进行了描述。适用于高校的战略规划执行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战略目标的分解上,将高校战略规划中的长期战略目标转化为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等短期行动目标,并与清晰、有力的激励制度相衔接。同时,在高校组织内部,将总体战略细化为各院系和各职能部门的运营计划,使各个层级的教职员工了解自身的日常工作活动与规划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授权保证其执行的效力。其次,对高校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使学校组织运营活动与战略的要求相匹配,在战略指导下清晰地界定教职员工的职责权限。最后,对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执行效果及时追踪、对教职员工的绩效进行恰当的评估和充分激励,以促进其工作的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战略地图等管理理论也被引入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中。
三、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述评
现有文献对识别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中的问题和解决其执行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许多研究结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但也尚存在一些研究提升空间如下。
(一)高校战略规划执行基本理论研究亟需深化
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无论在研究路径还是在研究内容上,都带有明显的借鉴和模仿企业战略规划实施研究的痕迹,缺乏必要的理论反思。高校与企业组织特性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模仿和借鉴企业战略规划执行操作方式对高校的不适用和难以适应的管理困境。企业战略规划研究执行的起点在于企业战略规划发展非常成熟,战略规划的管理方式对企业来说非常适用,因此不需要讨论企业组织特性问题对战略规划执行的影响。高校的战略规划执行面临与企业不同的执行环境,首先,高校松散的组织特性,使得高校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在执行起点上比企业更为复杂。其次,高校是委托—代理式的管理,高校的资源依赖性使得高校内部在激励、考核、评价监控的措施实行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完全自主性等。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有别于企业战略执行,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应该立足于高校组织自身的特性,借鉴吸收企业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论成果,总结和发展出适用于高校的执行体系。另外,现有文献多从实践操作层面研究战略规划的执行的问题解决对策,对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一般理论问题缺乏关注,对“要素论”中的诸要素是如何影响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缺乏深层的理论阐释和机理分析,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亟需理论深化。
(二)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方法尚需规范
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的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经验总结和实际调查。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包括个人工作经验总结和感悟以及案例高校执行经验总结两种,这些经验总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理缺乏学理的揭示、解释、提炼和总结,单纯凭借经验总结出的“理想执行策略”难免会出现“看上去很美”的困境。到底目前高校实施规划的现状如何,影响规划执行的要素间关系是怎样,不同类型、不同战略目标的高校规划执行过程影响因素是否一样等,这些问题都缺乏论证,理论深度不够。实际调查的研究仅集中在几篇学位论文中,这种个别案例式的调查无法反映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总体真实情况,无法反映不同类型高校在战略规划执行过程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战略规划执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总结和构想出一套只能在真空状态下完美执行的操作技术,而是在对实践问题深入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建构出具有解释意义的原理性操作步骤。从现象到现象不是学术研究的使命和立脚点,从现象到原理才能把握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的本质。立足现实,把握本质,通过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在高校组织特性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战略规划执行问题,成为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需要突破的方法论难题。
(三)高校战略规划执行视角有待扩展
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我国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呈现出两种分化的研究层次:一种是问题和对策类的宏观研究,另一种是对某一执行要素的微观研究。宏观研究多从问题层面和经验总结层面论述高校战略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大都过于宏大和空洞,对这些变量如何具体影响缺乏深入研究;微观研究是对战略规划执行中的某一要素进行研究,如从公民参与、执行主体素质、利益博弈、大学校长、财务管理、资源配置、执行力等视角进行研究。单一视角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某一要素对执行效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借鉴,但在前期共识性研究成果不多情况下,这种单一化研究不足以从整体把握高校战略规划执行效能的机理。在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中间亟需中观层次的研究。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政策执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研究路径,如政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出了过程模型、互相调试模型、博弈模型、系统模型和综合模型等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解释性的政策执行理论分析模型。高校战略规划执行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亟需实践领域的推动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1]陈廷柱.我国高校推进战略规划的历程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2007,(1).61.
[2][英]博西迪,查兰.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刘祥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8.
[3]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5):141.
[4]郭必裕.高校的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J].纺织教育,2011,(6):431.
[5]周雄.大学战略规划实施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46.
[6]徐小洲,黄艳霞.美国高校战略规划过程模式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01-102.
[7]周雄.大学战略规划实施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48.
[8][9]别敦荣.发展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航标[J].高等教育研究,2005,(4):55.
[10]湛毅青,彭省临.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研究——以爱荷华州立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7,(4):50.
[11]李建航,周洪利.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度化建设:英国大学的经验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84-85.
[12]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109-124.
[13]杨晓平.英国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53-57.
[14]冷明娜.Z水泵公司战略规划与执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