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文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以陕西关中文学为例

2015-03-01李世忠段琼慧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文学教学

李世忠,段琼慧

(咸阳师范学院 a.文学与传播学院,b.图书馆,陕西 咸阳 712000)

突出特色,走地方性、应用型办学之路,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高校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文科专业来说,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更新课程设置与内容,尤其是将地方文学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但这个问题却长期以来被忽视,其中既有对地方文学价值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地方文学筛选、融入教学内容较为困难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陕西关中地方文学为例,拟就如何将地方文学资源纳入文科专业教学规划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1 关中地方文学的范围

关中地方文学,主要是指由关中作家创作的,或以关中地区人文历史、地理民俗、自然环境等为反映对象的文学作品。从地理空间看,关中地方文学诞生于陕西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北靠陕北高原,南邻秦岭山地的东西长约360km、总面积约39 000余km2的土地上;从创作时限看,它始于先秦、下迄当代,历时数千年而不衰;以创作特质论,因本地区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尤其是西周、秦、西汉、隋、唐等五个统一王朝的都城都曾建在本地区,时间长达千年,所以关中地方文学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更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官方文化、国家文学深相交植、互融共通,甚至难以分开。如白居易《长恨歌》是作者担任周至县尉时与友人同游当地仙游寺有感而作,[1]237-238诗歌所写人事又发生于关中地区,故归入地方文学并无疑义,然而因此诗跨地域、超时代的影响,所以它具有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双重属性。

故本文所论关中地方文学,从作者及创作内容角度考察,其范围至少应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作家属籍的地理空间考察,凡籍贯或出生、成长地在今关中地区的历代文人所撰之文学作品,应该都属于关中地方文学范畴。历史上,关中地区作家辈出,以唐前论,著名者就有司马迁、赵岐、杜笃、傅玄、傅咸、挚虞等。入唐,“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韦应物、白居易、令狐楚、韩偓、白行简等,都是关中人。宋代,则有邠州(今陕西彬县)张舜民、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寇准、华州(今陕西华县)李廌,及蓝田吕氏家族的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吕大临等。明代关中籍作家则有户县王九思、武功康海、高陵吕柟、西安冯从吾、许宗鲁等。入清,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周至李颙、三原孙枝蔚、华县秦腔剧作家李芳桂,及咸阳天阁村刘古愚等,也都是名闻乡里、享誉全国的著名文人。这些人的文学作品大多数并没能进入当代流行的文学教材,但是他们的文学创作成就却不可忽视。

其次,作者本人虽不是关中人,但是他们的作品以今关中地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为表现对象,这样的作品也属于关中地方文学。如关中地区有著名的汉唐帝陵及其他名人墓葬,历史上外籍文人学者进入关中后作有大量咏关中陵墓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也属于关中地方文学范畴。如吟咏乾陵诗的作者,就有金代诗人赵秉文,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刘基,“前七子”中的李梦阳,及清代袁枚、赵翼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名冠当时、文传后世的文学巨擘,他们虽不是关中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吟咏了关中人文景观,所以这些文学作品自然也是关中地方文学中的瑰宝。

2 关中地方文学的类型

关中地方文学体式多样、内容丰富。从所涉内容看,它们有的记录了本地历史人物的生平活动与事迹;有的描写了关中地区当时的地理与自然环境,吟咏了此地人文与历史胜迹,记述了当地民情风俗;有的则论人论事,闪烁着思想光辉。这些作品经漫长历史时空沉淀,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认识价值、不朽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有珍贵的史学文献价值。从文体样式看,关中地方文学大约有如下数种类型:

首先,是出自正史或地方志的人物传记。这类作品的存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文章撰写者虽是外籍人,但传主本人却是关中人;一种是由关中本地文人、学者撰写的人物传记。

其次,是政论杂文,多为历代关中文人学者创作的评论社会人事的重要论文与杂记,多收存在作者文集之中。如,清代“关中三李”文集中收录的论文。

第三,是诗赋、笔记、题序之文,这主要是历代关中人创作的或由外籍人所作而与本地人物、事象相关的诗歌及其他记事之文。如极具文学色彩的《西京杂记》,及所记多与今关中地区历史掌故、城阙建筑等有关的《三辅黄图》《三辅决录》《三秦记》《关中记》《雍录》等,这些文献中具有文学色彩者不少。另外,以关中都城、人文自然景观、仕宦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辞赋作品,如纪行赋、抒情赋、纪事赋等,总量虽不多,但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形式特别、歌咏性强,也是关中文学中的珍品。

第四,是历代关中地区遗留下来保存较好的碑刻,及出土于关中的墓志等石刻之文。关中地区周秦汉唐时期久为皇都,咸阳五陵原冢墓累累,现存碑刻及出土石刻文字中有不少艺术上乘、文笔精美、价值不菲的作品,有的本身就是民族文学中的经典。如出土于咸阳的、由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庾信撰写的《豆卢恩神道碑》,文辞清新,用典虽多却稳妥贴切,实属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罕见碑志文学珍品。[2]489

第五,是历代产生于关中地区的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等。此类作品,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有的讲述或记录了当地的民风习俗,有的寄寓着深刻的警戒教育内容,有的则传递了生活经验,有的是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批判。它们往往篇幅精简,语言生动,内容丰富,形象鲜明,融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了历代关中民间文学创作的特点。虽然传播范围有限,但是其成就与影响不容忽视。

3 关中地方文学的教学价值

关中地方文学作品质量高、数量大、类型复杂,但是长期以来,除部分经典作品常被人们学习、研究之外,大量作品并未能进入高校教学与研究者视野。至于它们在本地区高校教学中的价值,更少人问津,这实为憾事。笔者认为,关中地方文学的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可以丰富地方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内容,造就地方建设之专才。地方文学是地方文化的产物,而文化的血脉是不会轻易随时间流逝断代的。作为陕西地方高校,其生源多出于本地区,所以让关中地方文学进入本地高校课堂,对受教者来说,既容易认同、接受,又能够让他们从中学习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了解地方历史知识、社会习俗、风物变迁等,这对培养他们成为当地文化建设之专才是有好处的。如西晋潘岳西行入关中,因行役之感而作《西征赋》,既述行役所见,又论来到此地后所想到的当地历史人事,这对学生认识家乡地貌变迁、了解本地历史文化无疑大有裨益。又如唐代作家乔潭的《中渭桥记》描述唐代开元年间重修中渭桥过程及完工后之盛况,这对学生了解历史上关中渭河桥梁道路情况也是很好的教材。其他如白居易《泛渭赋》写渭水美景以寄情,从中可见中唐时期渭河优美的自然景观及和谐的生态状况。这对学生了解渭河流域古今生态变化无疑是有助益的。与此相类者,又如汉赋中的苑囿、京都题材之作,教学中注意引用都能起到类似作用。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对母语方言的学习,提高他们使用汉语的能力水平。当代大学生提笔忘字、母语修养呈逐届下滑的情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急需高校执教者加强对母语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并尽最大可能将学生吸引到母语学习的热情中来。而地方文学,正是贯彻母语教育的最好教材,因为它的语言使用更接近本地方言口语,它的表达方式更接近当地人习惯,思维方式也更接近当地人的感觉。这样,也就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陈忠实《白鹿原》中故事发生地就是作者生活的故乡,其中使用了大量当地方言口语,这对关中乃至陕西学生来说,读起来不仅没有障碍,而且会觉得分外亲切。如小说第二十六章开始一段中这句话:“有人掼下正在摔打的链枷,摸出烟袋来;人都死了,要这些粮食弄啥!”[3]474这其中出现的名物及口语词汇,对陕西学生来说基本都是熟悉的。其他如“咥”“谝”等方言口语词汇,表情达意惟妙惟肖,教学中使用这类材料,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形象性与趣味性。

第三,通过地方文学材料的引入,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与学习。地方文学与民族文学、中国文学水乳交融,但因地方高校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中多使用全国通用教材,故地方文学进入高校课堂的机会大大受限。如果教学人员对地方文学材料进行筛选后有计划地引入,无疑也会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学学习的深度,提高他们对地方文学、民族文学关系的认识水平。

就历史上关中文学而言,将其引入文学课堂也能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关中人张舜民上书言:“便民所以穷民,强内所以弱内,辟国所以蹙国。以堂堂之天下,而与小民争利,可耻也。”司马光亦曾“荐其才气秀异,刚直敢言”。[4]11005张舜民的诗收入《全宋诗》厘为六卷,有二百多首。他的词,与苏轼词风相近,以至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有的甚至被人误为苏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书舜民集后》一篇,称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又舜民《题庾楼》诗有‘万里秋风吹鬓发,百年人事倚阑干’之句,世或载之《东坡集》中。盖由其笔意豪健,与苏轼相近,故后人不能辨别,往往误入轼集也。”[5]803他的文,据曾枣庄、刘琳等编《全宋文》,有一百余篇。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庆历中,范仲淹帅邠,见其文,异之……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为乐府百余篇,自序称‘年逾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云。”[6]1012这说明他的创作在宋代影响很大,而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是相当自信的。但是,建国以来关于张舜民创作的教学却甚为寥落。目前高校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或断代文学史教材,多数根本不提张舜民名字。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虽论及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时提到了张舜民,但仅如是云:“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影响。”[7]87而关于张舜民创作的具体情况,游国恩、章培恒、袁行霈等各自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概付阙如。张舜民在文学教学中的缺失,至少对陕西地方高校的文学教学来说,是一个遗憾。

其他如下邽(今陕西渭南市)寇准,既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著名文人。他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通常被列入晚唐派。但是,人们对他的关注多集中在政治活动上,对于作家身份的寇准,则较少关注。又如华州(今陕西华县)“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终身未仕,他生活其中的宋代陕西乡土文化氛围对他创作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也是很好的深化中国文学教学的材料,却长期无人问津。

4 关中地方文学的教学策略

关中地方文学资源数量多,门类全,涉及作家层次广泛,内容丰富,形成自己的创作传统,且深刻反映了历代本地区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民俗特点,地方特色鲜明。将这部分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可采用单独开设地方文学课的形式,也可与其他文学类课程教学相结合。比如就通识课而言,可融入《大学语文》或其他文学类公选课教学之中;就专业课而言,可以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等课程教学之中。具体操作方式,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是应该注意的:

首先,在地方文学资源筛选、归类基础上,编制合理可行的地方文学资源目录,制定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计划。以关中地方文学而言,因其涉及历史时空久远,作品数量庞大,故断代的分类方式仍然是必要的。另外,采用编制阅读目录办法指导学生阅读,既可以减缩课内教学时数,也能使学生课外读有所本而取其精华。

其次,调整现行以精英文学、主流文学为主的教学内容结构,在课内教学中根据地方文学资源性质及其体式,可采用分文体教学或单列章节专题讲授等方式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好处是穿插中有集中,又可以形成特色突出重点。另外,还可以配合课外地方文学学术讲座,及开设地方文学选读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开展地方文学教学目的之一,是要将省情、地情的了解和认知纳入学生知识体系之中。基于此,在课程教学中可将本部分教学内容与当地文学实物展示结合,与学生乡土生活实践结合,与地方民俗体验、实地走访结合,与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料、文物古迹、文学景观的参观、学习甚至文学旅游结合。如关中地区的韩城芝川镇、骊山、潼关、灞桥、终南山、陇山、秦咸阳宫遗址、华清池、大雁塔、马嵬驿、香积寺、乐游原、曲江池等等,都与历史上出入关中的文人墨客之文学创作息息相关,教者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感受这些文学景点,重点突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质,也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作品的感知能力。

[1]白居易.白居易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李世忠.秦汉新城历代文献注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3]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6]孙猛.郡斋读书志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文学教学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我们需要文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