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声乐课教学探析:以青年教师练声教学为例

2015-03-01王勇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练声母音青年教师

王勇华

(咸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声乐学习仅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音频视频资料进行是相当困难的事。

初学声乐的学生,几乎无法辨别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无论教材中关于技术的描述如何细致,都难以与学生正在练习发声时所出现的复杂状况相吻合。例如教材描述怎样放松肌肉,而学生或许出现的是气息上的错误;描述气息的支持,或许学生正由于肌肉紧张,而无法体会气息通畅的感觉。由此看来,声乐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声乐学习一般都是从最基础的练声开始的。发声练声是演唱声乐作品前练习嗓音器官协调性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有步骤的训练,使演唱者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具备较强的精神控制能力,建立较坚实的发声基础,具有对发声器官的主动支配能力,从而使声音的表现力得到丰富和提高,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简单地说,练声是将之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练声逐步进行纠正的过程。在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选取练习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学生能否发出正确的声音,取决于教师在练声过程中,能否敏锐的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帮助。笔者长期从事声乐教学,通过听课、观摩和组织教学研讨中发现,声乐教学在练声环节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青年教师的教学尤为突出。

1 教师教学热情有余而经验欠缺

近年来、由于音乐学专业的扩招而带来的师资短缺,大批青年教师走上了高校教学岗位。这些青年教师的学历多为硕士,年龄约在20~30岁左右,有朝气、有活力、有热情,是未来高师音乐教学的生力军,然而教学经验的欠缺是他们共有的特征。

高校扩招以来,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取消了青年教师见习的环节,身份在一夜间就从原来的学生变为教师。这种角色突变,使得原本在校学习的知识还来不及归纳与整理,就要面对学生,教学中往往表现为不能准确地鉴别学生发出的声音,对研判发声过程中的技术状态和发展趋势分析不透彻。例如针对女声的训练,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混声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听觉足够敏锐、能够甄别,进而对症下药。但问题是许多青年教师的听觉还不那么敏锐,在学生的声音还没有混起来的情况下,一味的向高音拔,其结果造成学生肌肉紧张,声区不统一,低音紧实而高音空虚等等。这样的“教”必然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学”也会极大地挫败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信心。

2 教学内容空洞而缺乏指导性

意大利美声学派曾有这样的说法:“呼吸是歌唱的基本和动力,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了歌唱。”[1]邹本初先生在其所著《歌唱学》[2]中曾讲,所谓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闭得太紧气不通畅,声音又挤又卡嗓子也紧。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必然空洞无力。这些说明了歌唱是与力学相关联的带有技术性的一门艺术。歌唱既然是与力学有关的一门学科,那么在学生练声之初,应该首先对参与力的相关器官,以及各器官之间在歌唱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例如:声是怎么发出来的,形成声音的器官有哪些,歌唱器官发声的原理等等。借助喉的解剖图,让学生了解喉腔的结构、喉内肌、颈前带状肌群、歌唱时声带的功能等。通过了解每一个发声器官在成音过程中的工作原理,帮助学生从理性层面了解成音的过程。其次,在训练歌唱呼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歌唱的动力系统气息与歌唱的关系,膈肌与呼吸、肋间肌与呼吸、腹部其他肌肉与呼吸,以及气息与声门的对抗、声门下压力与歌唱、声门下压力与声音的强度等等。著名声乐大师沈湘先生曾讲过,声乐学习就是制造乐器。了解了乐器的构造,懂得了乐器的工作原理,才有可能制造出好的乐器。所以,声乐教学具有科学与艺术的双重性,声乐教学的实质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发声器官,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调整、协调的过程,最终达到能自如地运用与主动的支配。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对发声科学性的理性分析与逻辑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课教学中,严重缺失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教师普遍认为在声乐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关于歌唱器官的构造以及发声原理的讲解是多余的,有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教师是在运用自身的歌唱经验进行教学,习惯在练声的过程中,使用打开软腭、放松颌关节、叹气、向外递声音等简单的描述性话语进行教学。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中指出,声乐基础理论与知识部分包括:声乐的基本概念、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歌唱呼吸原理与机能、歌唱发声与共鸣原理等等,文件对此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尽管如此,在学校声乐教育中对这方面内容依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歌唱器官解析这部分内容已被遮蔽或边缘化,从高等教育培养的视角看,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作为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学生必须全面掌握发声的原理与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有别于街头艺人,有别于业余歌者的即兴发挥,社会音乐爱好者以及歌唱演艺人员,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专业修养和艺术认知度。尤其是对音乐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这部分学生未来将要走上音乐教育第一线,更需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与掌握,便于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

3 教学训练缺失理性分析

青年教师的声乐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选择练习曲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少与学生练习前互动交流的环节。教师往往只是告知学生什么旋律下唱什么母音,教学就直接开始了。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母音进行练习,选择这个母音主要是解决学生声音上的什么问题,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旋律,选择这样的旋律其意图何在?学生的声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本次课堂教学将要通过练习来解决学生声音上存在的什么问题等等。这个互动环节表明教师自身对声乐教学知识性的积累经验不够,对所学知识还存在消化不良、梳理不清,无法对教学对象制订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课堂设计,不能结合学生的基础与进度,链接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练声作为训练声音技能技巧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它一般是采用有意图的短小旋律与动机,配以有目的的母音在一定音域内做半音上行或下行移调并反复练唱。从而达到元音纯正、吐字清晰、各声区音色统一、气息饱满畅通、音域宽广、强弱控制自如、声音连贯流畅、嗓音灵活自如,最终实现声音的通、实、圆、亮、纯、松、活、柔、深、拢之目的。在练声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从哪方面开始着手进行系统的训练,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是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例如,对于初学者在建立歌唱的呼吸时,为了使学生感受连续不断的气息支持,大多会选用的唇颤音练习,或者发不出声的“S”的送气长音练习,便于学生感受到气息的支持力。再如,在母音训练当中,用于训练的母音按音色分成横竖两组。“u、o”为竖母音,“e、ei”为横母音。当学生喉头位置较高,声音白、挤的时候,使用“u、o”竖母音进行训练,便于学生打开喉咙,使声音松、通,有垂直的腔体空间感,是训练声音获得圆润饱满的较好的手段。当学生声带闭合无力,声音位置低音色空虚时,采用“e、ei”横母音进行训练,由于横母音比较集中、靠前、声音张力较强,容易获得明亮富有灵活性较高位置的声音。

一些教师认为导课环节只应出现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而练声训练前开场白式的交流完全没有必要,以致这种探讨式互动教学只会在术科教学竞赛,或公开课上出现,在平时的小课当中常常被当做多余的环节省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目的性、针对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声乐课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师生就自动地形成教学的特殊组合。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出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通过探讨学习、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独白的话语模式和机械灌输,课堂的用心交往使得艺术符号的再现声音到乐音的转化成为一种有机的存在,一种含情、走心的对话与情感交往,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就呈现出来,教学的双方达到了心灵的共鸣和审美的共通共契,艺术教学也才真正地达到了由技入道的境界。艺术教学虽固有其个性与规律,但任何个性都不足以违背教育应有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共通性。尤其针对高师声乐课教学,更要凸显其对综合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对声乐艺术共同规律的探寻。如此有的放矢地教与学,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当前在声乐教学中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过程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在青年教师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即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又是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它是由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要素组成,是伴随着心理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基于过程教育理念的艺术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即是要求艺术教学秉持由概念化到本质化,由表象到内涵的一种养成习性的观念。在过程中化育,在细节中强化,在方法上纠正。如此,技法层面的东西才能逐步内化为一种身心合一的能力素质。

声乐课教学的练声过程,是通过教师对歌唱某一项具体技术的解析与引导,从而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歌唱理念以及发声状态,使学生系统了解、学习、掌握歌唱嗓音表达的内在科学机制。把对嗓音的训练提升到一个全面完善自我、修养自我的高度。因此,过程教学尤为重要。

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对教学全过程的掌控与实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能否上好一堂声乐课,不仅仅取决于授课教师敏锐的判断力,同时还必须拿出行之有效与准确的技术指导,通过有针对性的练声训练,正确地引导、告知学生哪种声音是学生通过学习练唱将要获取的,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练习曲目,该曲目如何练习才能获取好的声音,并在练唱的过程中认真聆听,当学生练声过程有技术偏离时,立即进行剖析与讲解,告知学生声音出现了什么问题,失准的声音是怎么造成的,如何解决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范唱与之对比,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知,把握并体会正确的声音状态。当学生在练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被一一突破,便会出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学生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这种良性愉悦的互动形式,不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而且也能形成良性的教学生态,产生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声乐课堂教学达到满意预设的教学效果。

但是,现实状况是教师对学生练声时声音中存在的问题判断是正确的,但缺乏剖析与具体解决的方法,常使学生无所适从、一头雾水。如课堂上教师判断出学生的声音位置偏低,不断地要求学生把声音放置在高位置上。而由于什么因素造成了声音位置低,怎样才能把声音唱在高位置上的理性分析缺失。又如教师要求学生打开喉咙,但具体是口咽腔打开还是喉咽腔打开,用于练唱的母音具体怎样做,才能正确的完成教师所要求的打开。再如课堂上教师不断否定学生即刻发出的声音,要求学生把声音递出去,递得更远。学生也很努力地试图把声音递出、递得更远,学生反复做不到也不敢问。教师要求学生放松肌肉,又不具体说明需要放松那部分肌肉,如何放松,只强调最终的声音结果,没有具体指出获取这种声音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课堂上学生无所适从的不断尝试与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必然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并渐渐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最终丧失学习声乐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练声的目的不只是简单的“开开声”。而是为全面掌握声乐艺术规律打好基础。歌唱发声练习要求每个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有规律、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演唱者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歌唱者各个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做好准备。而能否上好一堂声乐课,不仅取决于授课教师敏锐的判断力、行之有效的技术指导和综合、理性的反思能力。更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对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激发。因此,针对当前高师声乐课练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课下应对歌唱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与梳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加强课堂沟通和互动完善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生态,使声乐课教学效果最大化。

[1]赵梅.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67-68.

[2]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8.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1-10-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611/t20061129_80346.html.

猜你喜欢

练声母音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浅谈“o”母音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浅析成人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方法
浅谈声乐训练中练声的方法及作用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谈声乐教学中“练声”的重要性
正确演唱意大利歌曲五个母音的重要性与具体练习方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