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切入点的把握
2015-03-01吴文宁
□吴文宁
课堂教学怎样在化繁为简,切中肯綮的基础上产生效率呢?笔者认为找准切入点,把握好切入点的度或许能为有效教学提供一条途径。
语文教学目标多维,内容复杂。一篇课文要讲哪些知识,怎样组织教学,从哪入手,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的问题。面面俱到,费时费力;蜻蜓点水又怕目标没有达成。所以找准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安徽省2014年教师远程教育讲座中,提供了不少“同课异构”优质课例,其中《祝福》一课分别由苏州十中袁佳、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执教。
《祝福》的文本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地阅读讲解,肯定要花很多课时才能上完。如何长文短教,教出效果,关键在选准切入点。龙敏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祥林嫂肖像的前后对比;而袁佳老师选择的切入点是两个主要问题: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死。
有了切入点就等于找到了教和学的突破口,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增强理解,进而以点带面,一线串珠,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既能够读懂作品中的形象,又能够领会作品的主旨,还可以鉴赏作品的语言。两位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得以顺利完成。
由此可见,切入点的选择其实就是路径的选择、角度的选择。正确的路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枝蔓,让学生少走弯路,快捷通过,达成目标;恰当的角度,能够引导学生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甚至有全新的、独到的阅读体验和情感、能力的生成。
那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如何选择呢?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几个度:
一是要“新”。人们说课文要“常教常新”,这里的“新”既有对文本理解的新意,也有教学手法的新颖,当然包括切入点的“新巧”。就《祝福》一文的教学来看,除了龙敏老师从祥林嫂前后肖像对比切入,袁佳老师从祥林嫂之死切入以外,还有老师从题目切入,祝福什么?谁在祝福?怎么祝福的?祥林嫂有没有“福”可“祝”?也有老师从祥林嫂的死因切入,“到底是谁逼死了祥林嫂?”
可以说以上的切入角度都较新颖,无论哪个角度基本上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阅读思考的积极性。那么互动会变得自然而有效。
二是要“巧”。切入巧妙可以“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龙敏和袁佳两位老师的设计,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对小说主旨的理解,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相比之下,也有老师主张从《祝福》中的人物名称入手,如从“祥林嫂”名字的含意开始;还有老师从标点符号入手,如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一句中的省略号省去了什么等等。对这些创新手法我们不能简单否定,但如果对照余文森教授所讲的“有效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以上各种设计就有了高下之分。决定其高下水平的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是“深”。高中阶段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教学的切入不可过于简单肤浅。上面提到的有些公开课,互动热闹,但静心分析,大多数问题都可以用“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来简单回答,这就难免流于媚俗了。而深层问题的设置,除了要深入研究文本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还要有对作品的宏观理解把握能力,甚至还需要教师有一点幽默感或者生活情趣。
余文森教授在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时,列出了 “情境与问题”“阅读与思维”“互动与引导”“练习与反馈”几组概念,这实际上也为我们实践“有效教学”指出了“切入点”,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权衡好这几者的关系,注意选择切入点的“度”的把握,有效教学就可能变得更加容易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