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提问的四个维度

2015-03-01李华萍

学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仁人牛郎织女外婆

□李华萍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情来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有必要从提问的广度、精度、高度和深度四个维度来着力,以避免提问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等弊端,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问的广度

语文课堂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性的课堂,涉及到的知识从古代到当代,从天文到地理,包罗万象;语文课堂也是一条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纽带,加之现在多媒体等一些现代技术的加入,使得语文课堂是一个知识面非常之广的课堂。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还仅仅局限在那几篇课文之中的话,就不利于同学们广泛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要在整合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广度的问题,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了解更多更广的知识。

笔者在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讲到“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时,设计了如下问题:(1)“古仁人”指的是什么人?文中的滕子京是这样的人吗?(2)“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异”表现在哪里?(3)中国历史上杰出人物辈出,哪些人堪称“古仁人”?(4)今天,我们国家也有许多模范人物,你觉得他们的操守和“古仁人之心”有何异同?问题(1)在学生明确了“古仁人”即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文章开头,追忆滕子京的事迹:虽被贬却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逆境中仍然大有所为,与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问题(2)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文中的“迁客骚人”,他们“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之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问题(3)(4)则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博古通今,了解更多的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物和事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深度挖掘教材和学生对文本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想办法提出比文本覆盖的知识面更广的问题,这不仅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让学生了解到文本外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问的精度

精度,就是要有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有所选择,把握时机,适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有针对性、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加有效地突破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以下是笔者执教《莫不静好》时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的人和事构成了一幅幅“莫不静好”的画面,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选择最能打动你的画面,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静好”。(提起你的笔,圈点勾画关键的词句,比如形容词、动词,必要时也可加一些批注)

生:我喜欢“外婆纺棉线”这个画面。从一些动词“采、压、搓、纺、摇、拉”中感觉外婆的动作十分有序、从容。

师:哦,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了外婆内心的从容。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线轱辘逐渐丰满起来,外婆的脸上露出丝丝棉线一样的微笑”,这个神态描写表示外婆内心很满足、很愉悦。

这个教例虽然看起来平实,但这一提问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能训练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以及概括、表达能力。这样的问题是教师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出发,引导把握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这样顺势而导且具有精度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有预留喘息的空隙,可以促进学生的灵性与慧根的发展。

三、提问的高度

“有疑而问”,本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浅显的提问,常常是问而无疑,学生可以不费力气、轻而易举地吃到现成的果子,没有任何的大脑思维冲击,这样自然就会无疑,无疑自然就无进,那么提问的价值又何在呢?

“疑者,学之始,思之端”,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一定要着眼于“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走进文本,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既要想文本之想,更要想学生之思。要做到:一个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潜藏的、蕴积的能量发掘出来,使之聚集,使之爆发,从而获得新的生成。

笔者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是这样来设计提问的:(1)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作用是什么?(2)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哪些内容?(3)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4)找出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而且极大地发挥了他们的创新潜能,提高了他们的思维高度。教者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研读文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疑问和感悟,能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学会于无疑处生疑。这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提问的深度

提问的心理学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教师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天上的街市》的片段:

师: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生:课文中牛郎织女“在天街闲游”,过着幸福的生活,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每年只有一次“鹊桥相会”的机会,过着悲惨的生活。

师: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与神话传说中命运的不同?

生:“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生:“闲游”表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舒适、幸福。

……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呢?(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

生:表明作者希望牛郎织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表现作者对美好事物、幸福生活的执着想象与坚定向往。

抓住关键的内容,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拓展了思维的深度。

猜你喜欢

仁人牛郎织女外婆
外婆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给外婆的一封信
外婆
牛郎织女
外婆回来了
牛郎织女渡鹊桥
仁心、仁人至仁政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